?教育哲學扎根于教育生活的困惑中
?
陶華坤
?
哲學是把握世界、洞悉未來、解放思想的學問。教育哲學是對教育的基本問題進行探本究源的思考,是以哲學觀點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問題的學科。
?
一、人生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
1.哲學是智慧的學問。
柏拉圖說:“智慧是一切中最美好的東西”。它通過深度思考、對存在意義的探索以及對真理的追尋來培養人們的智慧。它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人類思維的指南,讓我們能夠以更加理性和開放的態度面對世界。智慧就在于說出真理。康德說,智慧就是能在無數的問題之中,選擇出對于人類至關重要的問題。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的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主張國家應對奴隸主子弟進行公共教育。
2.哲學需要生活的磨煉和積淀。
哲學水平的高低在于“悟”。教育哲學扎根于教育生活的困惑中,對生活進行不斷深度反思、尖銳批判、系統總結、高度凝煉、重新建構。哲學是反思性、批評性、建構性的科學,教育教學活動要重視前提性預設反思,過程中深度反思,總結提煉反思。智慧是不光從讀書中得來的,還得融于生活。智慧可以說是哲學的人格化,它被自己的生活實踐經驗融化于自己的靈魂之中。
3.哲學是思想的學校。
人以思想為工具,就像用“緊箍咒”收服孫悟空的觀音。學習哲學,把握其思想內容和方法,體悟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思想智慧。這種智慧是超時空、沒國界,具有普遍價值,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和無形資產。撰寫哲學隨筆展示的是思考的痕跡,顯示的是思想的火花。哲學隨筆就像“中國小品”“中式小吃”。讓人頓悟,在看得見的文字中滲透著看不見的智慧。堅持在當好“小學生”中增知識提素質。
?
二、哲學讓人“腹有詩書氣自華”
1.哲學是人類把握世界的深邃理性思維。
17 世紀時,教育家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一書問世,標志著教育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杜威的《教育哲學引論》把他的實用主義哲學與進步教育思潮聯系起來,把教育當作改造社會的方法,主張教育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事中學習等。教育的最終追求應是“使人成為人”。教育哲學可以幫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進其理性,引導尋根究底的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獲得“真知灼見”。
2.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哲學有一雙“智慧的眼睛”,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時,我卻不用懷疑我本身的思想,因為此時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它能使我們看得深遠,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要進行社會改造,解決世界危機和文化危機,強調以教育為工具。主張學校課程要圍繞社會改造的中心來進行,使學生積累“社會經驗”,提倡階級合作。在教學上提倡以人文學科為主體,以問題為單元組織教學。
3.研究自我:諸葛亮的三步一計終究要贏周俞的一步三計。
教育哲學是對教育實踐中的一般問題和根本問題進行的哲學思考。教育哲學具有實踐性、反思性、批判性和價值性。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哲學的根本問題就是人的存在問題。哲學的任務就在于使思想從邏輯上明晰起來,即所謂“清思”。它在教育上的表現主要是對教育上的概念、術語、命題進行分析。發揮教育哲學對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指導作用。
?
三、把哲學作為自己生成和發展的本領
1.歌德說:“每個人都想成功,但沒想到成長”。
人永遠在思想范式規范下成長。隨著時代的發展,必然有新的范式產生,老的范式被顛覆。怎樣自我顛覆,創造一個新的管理范式。每個人都想成功,叔本華說:“幸福存在于心靈的平和以及滿足中。”理性訓練是柏拉圖教學思想的主要特色。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最終目標。
2.哲學是人生的“看家本領”。
人們都是依靠大腦中的思維與思想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也就是用大腦約束手腳,概言之就是“用思想把握自己”。這個“用思想把握自己”,就是哲學了。人有什么樣的智慧、素質和能力,人有什么樣的本事和能耐,就在于人是以怎樣的方式去把握自己、把握事物、把握世界的。奈勒指出:“無論你干哪一行業,個人的哲學信念是認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
3.為思想而活:做學問是目的不是手段。
哲學引導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面臨選擇和困惑。而哲學能夠幫助我們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價值觀,思考人生的意義和目標。羅素對教育理論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貢獻。指出:“教育應該培養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某種特殊的信條就是真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