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后,墨家便對儒家發難。
墨家曾是與儒家齊頭并進的高超學派,《呂氏春秋》記載,儒家與墨家“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與之爭士”。
但幾乎是在墨子死后,墨家便迅速消失匿跡,相比儒家后世的興旺發達,墨家的衰敗簡直異乎尋常。甚至到了漢時司馬遷著《史記》,只給了墨子寥寥二十四個字。
這么一看,儒家好像是贏了。
但要注意的是,當時墨家對儒家的公開詰難,犀利,猛烈,有理有據,邏輯縝密。墨家的批評,并非沒有道理。
《墨子-非儒》篇,將孔子和他的學說批了個體無完膚。親疏、尊卑是有區別的?虛假!禮樂、祭祀是社會必需的道德?騙子!孔子所作所為,心術不正,殘暴!
《非儒》一篇,對孔子頗有詆毀,所述孔子之事也多有不實之處,此處不贅。儒家學說固然有其閃光之處,墨家之法卻也并非沒有一點可取之處。
對天下大亂,孔子的看法是“禮壞樂崩”,提出的辦法是“仁愛”;墨子的看法是“起不相愛”,提出的辦法是“兼愛”。
這便是儒家能被后世諸朝所采納的原因:儒家思想更符合人性且操作性強。所謂仁愛,無非是君愛臣,父愛子??鬃拥膼?,是縱向的,下層建筑忠于上層,上層建筑禮愛下層。如果上層不愛下層怎么辦?孟子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而墨家的“兼愛”不僅稍顯橫向且操作性極差。墨子的愛,是無差別的,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人人平等,四海一家。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人人平等之后卻又怎么治國呢?墨子說,要尚同。人民“尚同乎鄉長”,鄉長“尚同乎國君”,國君“尚同乎天子”。
這也是儒墨兩家的有趣之處:儒家主張恢復統治階級的特權,卻最終走向了民主;墨家主張人人平等興天下之利,卻不巧走向了獨裁。孟子甚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也是儒家能在后世贏得勝利的主要原因。
但是,與儒家同樣影響深遠的道家卻沒輸。道家思想在中華大地傳播了幾千年,甚至到了漢朝,還有了道教。
說到道家,首先要說楊朱。
作為先秦道家哲學先行者,楊朱留下來的事跡卻不多,最著名的,當屬他的“一毛不拔”。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楊朱如是說。
這是一個很讓人難以接受的論斷:只需要拔一根毫毛,便能利于天下,這樣的事情,為什么卻如此小氣,偏偏不去做?
其實,這便是道家對于天下大亂的解決辦法: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消極無為,是道家的重要思想。儒家、墨家,對于天下大亂,都想要做些什么。而道家,主張什么都不做。越做越糟糕,越做越壞事。最好的社會,是不需要人來拯救的;最好的領導,恰恰應該是民眾不知道有人在領導。所謂“太上,不知有之”。
治大國如烹小鮮,便是這個道理。反對折騰,大家管好自己,天下自然大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消極治國,寡欲,愚民,反智。這是道家的辦法。
與墨家一樣,道家也批儒家。
《莊子-外物》編了一個故事,說兩個儒家子弟去盜墓。天快亮了,望風的問盜墓的:東方作矣,事之何若?盜墓的答:未解裙襦,口中有珠。道家以這個小故事,來批駁儒家的所謂仁義,不僅虛偽,而且可笑。
老子也反對仁義。他說:大道廢,有仁義。社會出了問題,仁義啥啥的也就出來了。而一個“其政悶悶,其民淳淳”的社會,是不需要仁義道德的。“無為而無不為”,當是一個社會的最好形態。
這恐怕也是道家沒有被后世政權所接受的原因:要真是什么都不做,政府稅收從何而來?抵御外敵去哪找軍隊?道家的最理想社會,恐怕是個烏托邦,現實中不太可能存在。
因此,雖然漢朝政府初期施行了道家“無為而治”的國家治理辦法,卻也不得不在武帝時撥亂反正,將儒學立為國家獨尊的學術思想。
但,雖然道家的辦法沒有被政權長期實踐操作,其思想卻是深得人心,統治者與老百姓都喜歡,老少咸宜??梢姷兰宜枷胫攘?。老子講權謀,“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也講兵法,“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至于莊子,則更得文人墨客們喜歡。莊周夢蝶,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簡直膾炙人口。這樣有魅力的思想,怎能不受人喜愛?
接下來要說法家。
儒家代表了文士,墨家代表了俠士,道家代表了隱士。而法家,則是統治階級管理國家的根本辦法。
只不過,像秦皇那樣大張旗鼓的尊崇法家,恐怕是不行的。
法家思想,只能是隱晦的,陰暗的,不能放到明面上的手段。法家,是最現實主義的思想。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法家思想都被人們討厭。
“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法術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
這套學術思維,老百姓討厭,當官的也討厭。唯一對其喜愛有加的,便是君王皇帝了。
韓非子對此毫不諱言,他明確表示自己的主張是“帝王之璞”,他的著作,也通篇都在為帝王出謀劃策。在韓非子的眼里,儒生、俠士、縱橫家、食客、工商業者,都是社會危害社會的人,應當統統予以消滅。一個國家真正需要的只有兩種人,農民和戰士。
農民為國家創造糧食,士兵為國家打仗護國。
法家,是謀士的思想。法家只為君主服務,不考慮理想,只關注現實。
儒家講求德治,禮治,但在法家看來,這些靠不住。管理國家,只能靠嚴刑峻法,來恐嚇,恫嚇,使人不敢作惡,不能作惡。由此,則天下太平。
法家思想顯然并不如儒家來的深遠,廣闊,深入人心。但法家也沒輸,它的思想被后世諸多君王所采用,兼取儒法,雜用王霸。
至此,先秦諸子之間的思想碰撞交鋒,便說完了。其他縱橫家、陰陽家、名家、雜家等,因影響較小,不予置評。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諸多思想中,最大的贏家是儒家,輸的最慘的是墨家。
但,真是這樣嗎?
我看未必!
思想之間的對毆,怎么可能分出勝負?又如何確定贏家?
你說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但法家思想同樣被統治者雜用,道家思想也同樣深入人心。你說墨家輸的最慘,但古來俠士無不具有墨家“兼愛非攻”的天下大義。
依我看,誰也沒贏,誰也沒輸。爭論輸贏,沒有意義。
真正的贏家,只有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