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會被“癥”“證”“病”“綜合征”這幾個概念搞得頭大,今日筆者不揣淺陋,簡要說說臨床上“癥”“證”“病”“綜合征”這幾個概念。
癥:多指病人所說的不適,如頭痛、乏力、惡心等,也可以是醫生查體發現的體征,如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癥”是醫生進行深入診查的鑰匙,中西醫都有。
證:是中醫常用的概念,如氣虛證、血虛證、痰濕證、風寒表證、里實熱證、心脾兩虛證等。它是中醫立法處方的依據,也是中醫理論的主要精髓。這個證,決不是指某個單一癥狀,而是包括了病變當時的性質(是寒、是熱、是虛、是實),原因(是六淫外感、七情內傷,還是飲食勞倦),部位(衛氣營血、臟腑經絡)等多方面內容的高度概括。如果放棄中醫的證,只按病的概念來用中藥,不僅影響療效,且易重蹈廢醫存藥的復轍。
病:中西醫都有,但意義差別很大。中醫的病以主要癥狀命名的情況較多,如頭痛、咳嗽、嘔吐、泄瀉、不寐等;西醫的病則是包括了致病原因、病變部位、病理機制、預后轉歸等諸多內容的精確概括。以此就能制定針對性較強的防治措施,所以西醫重視病的診斷。而中醫的病多數還要再通過四診八綱、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等綜合因素進行分析歸納,得出“證”的概念,才能辨證施治,所以中醫里對證的辨別較為重要。
綜合征:是西醫常用的病名,多由一組癥候群形成本病的特點。如干燥綜合征,是與遺傳、內分泌、感染有關的慢性炎癥疾病,其病理機制與自身免疫力失調有關。此病主要侵犯唾液腺和淚腺,所以本病的主要表現為眼干、口干。其他如腸道易激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腎病綜合征、肝腎綜合征、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等。這些綜合征可以出現在數種疾病中,或數個器官、組織系統中,均需依據西醫的病因、病理進行合理治療,在中醫學中無此名稱出現。
為了使中西醫結合,達到互相取長補短、有機配合的目的,可在診療病人時,首先明確診斷,再辨別證型。綜合考慮制定出最合理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這樣常常能提高診療疾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