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為削弱三桓(...
春秋晚期,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為削弱三桓(魯國的三個卿大夫,把持朝政)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后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十三年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三桓之一)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不再擔任司寇,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或56歲)。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到各諸侯國游學,在各國都受到冷遇。一日走到鄭國,孔子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東門旁發呆,子貢問一鄭國人:孔子在何處?鄭國人答,東門邊有個老頭子像一只喪家之狗在發呆。
魯哀公二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著弟子又離開了。
孔子在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近十年,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各國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可謂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在一次游歷途中,孔子被圍困于匡地,卻不懼不怨,他泰然自若的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這才是一個比較真實的孔子。從他的這句話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志向:克己復禮,推廣仁政思想。也可以看出老孔其實也是一個性情中人,最起碼不裝逼。君子當仁不讓,他認為自己有能力的地方,絕不會故作矜持;而對于自己的不足,也不懼自省。
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最終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在《為政》篇中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完美總結。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年逾七旬的孔子不再寄期望于政治,專門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
三年后,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死于衛國內亂,而且還被剁成肉醬。經過這一系列打擊后,孔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
又過了大概兩年,子貢來見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門前遙遙相望。他責問子貢,為何那么晚來見自己。于是嘆息說:“泰山將要坍塌了,梁柱將要腐朽折斷了,哲人將要如同草木一樣枯萎腐爛了。”說著,孔子流下了眼淚,又道:
“天下無道已經很久很久了,沒有人肯采納自己的主張。自己的主張不可能實現了。夏朝的人死時在東階殯殮,周朝的人死時在西階殯殮,殷商的人死時在兩個楹柱之間。昨天黃昏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魯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終年73歲。
—— 張鋒《“鋒”說三千年·第38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