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由十組點數構成,對于這十組點數的陰陽分法,認為有兩種,第一種就是奇偶或天地分法,具體為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十為陰;另外一種就是生成之數分法,具體為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十為成數,生數無形,成數有形,以有無分陰陽則無形為陰有形為陽,故一、二、三、四、五為陰,六、七、八、九、十為陽。結合河圖進行分析我們將其總結為“內外陰陽說”與“上下陰陽說”,河圖中的這兩種陰陽說,就其來源來講主要是道家以及后世的易學,分別而言“內外陰陽說”來源于繼承了歸藏易思想的道家,而“上下陰陽說”則主要來源于后世周易的思想。
道家“內外陰陽”對中醫影響
《老子·四十二章》之“萬物負陰而抱陽。”我理解大概意思是:陰在內,其動向外,故宜護守;陽在外,其動向內,故宜“收聚”。如此陰出陽入、陰陽交錯得其和,則為沖氣,故曰“沖氣以為和”。
在老子的學說中,以“無”為宇物本原,稱為“道”。“無”為“有”之先,“道”為氣之源。“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生“有”,“道”生氣,氣生萬物。
若以陰陽論,則以“無”屬陰而“有”屬陽,“道”屬陰而“氣”屬陽,無形可見的本原屬陰,而有形可知的現象屬陽。道家是以“隱顯”論陰陽的,如王船山說“形而上者隱也,形而下者顯也”(《船山全書》)。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分是隱與顯之別。所謂隱、顯,就是幽、明,就是不可見(聞)的與可見(可聞)。
隱藏于內的或無形可見的屬陰,彰顯于外的或有形可見的屬陽,這是道家的內外陰陽說。道家的內外陰陽說對中醫理論體系的構建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如《黃帝內經》將五藏屬于陰為“神藏”,六腑屬陽為“形藏”,就可以看作是道家內外陰陽思想的反映。另外如果明白了內外陰陽說,也就會很容易理解為什么《黃帝內經》將處于中央的脾土稱為至陰了。
道家陰陽說與中醫滋陰理論
在陰陽地位的問題上,道教內外陰陽明顯以陰為主,也就是在內的藏為主,而不是后世崇陽說的“陽主陰從”。
中醫“藏象”理論的構建,采用的就是道家內外陰陽說,道家可以認為是崇陰的,貴柔尊陰、自然無為、致虛守靜。從河圖演化模型來說,道家認為“水”為萬物本源,所謂“天一生水”,如《管子·水地篇》云:“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由乎此,道家對“水”十分尊崇的,如《老子·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屬陰,可以認為“天一生水”的認識,就是后世“重陰”觀念的源頭,也是“腎為先天之本”理論的源頭,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滋陰”理論,這與后來受“崇陽思想”影響而發展的“補火”“火神”理論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