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活性成分抗動脈粥樣硬化機理研究進展
動脈粥樣硬化(As)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礎。As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參與既有來自動脈壁局部的炎癥作用,也有通過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發(fā)生作用的脂質代謝異常。丹參是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其根入藥,具祛瘀止痛、活血通經、養(yǎng)心除煩、涼血消癰的功效,是治療心腦血管病的常用中藥。其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這兩類成分在AS發(fā)生的各個階段均具一定作用。由于丹參在心腦血管病治療中的確切療效,其作用機理也日益受到國內外研究人員的關注。現(xiàn)將近年來相關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1.脂溶性成分的作用機理
丹參的脂溶性成分主要為二萜醌類化合物。主要包括丹參酮I A、丹參酮IIA、丹參酮IIB、隱丹參酮、丹參酸甲酯、次甲基丹參醌等20余種,其中活性較強的是丹參酮II A,也是藥用機理研究最為集中的成分。
1.1抗氧化作用
在As發(fā)生早期階段,主要的病理學變化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巨噬細胞對于氧化型LDL的攝取及向內皮下的遷移最終導致了泡沫細胞和早期脂質條紋的產生。因此,有效地抑制LDL的氧化在AS病變早期具有重要意義。丹參酮IIA具有抗氧化作用,但從丹參酮II A的分子結構來說,是一個完全氧化的分子,所具有的抗氧化作用應該是通過間接方式實現(xiàn)的。Fan9等在對兔As模型進行丹參酮II A處理后發(fā)現(xiàn),模型組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顯著提高。利用丹參酮IIA處理大鼠As模型時發(fā)現(xiàn),它可以降低血清中氧化型LDL、超氧陰離子及丙二醛的濃度,同時上調節(jié)器Cu/Zn SOD的mRNA和蛋白水平Lin等的實驗表明,用丹參酮IIA處理受氧化脅迫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時,培養(yǎng)基中SOD含量顯著提高,并呈現(xiàn)劑量依賴趨勢。Fu等”l也發(fā)現(xiàn),丹參酮IIA處理可減輕大鼠再灌注損傷,并且血清中SOD水平也較對照組有所提高。Li等研究了丹參酮II A對于受過氧化氫脅迫的巨噬細胞所具有保護作用時,對幾種主要的抗氧化酶的基因及蛋白表達水平進行了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僅有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在轉錄水平和蛋白水平上調顯著,而SOD的表達差異并不顯著。以上研究表明,丹參酮II A抗氧化作用可能是通過上調相應的抗氧化酶的表達水平,增強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而實現(xiàn)的,在不同的處理方式和作用條件下,受其活化的酶種類存在一定差異。丹參酮ⅡA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減輕AS早期的脂質氧化,從而阻止泡沫細胞的形成。
1.2抗炎作用
自從Ross提出AS是一種慢性炎性疾病的觀點后,炎癥反應在As發(fā)生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病變部位的局部炎癥因子及炎癥細胞的特性受到廣泛關注,對病變部位的炎癥狀態(tài)的影響成為相關藥物藥理作用的研究熱點。Kan9等的研究結果表明,丹參酮可以通過抑制Thl型的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2(IL一12)和干擾素一丫(IFN一丫)的表達起到抗炎作用,wu等也發(fā)現(xiàn)丹參酮A可以降低l卜2和IFN-y的表達水平,這說明丹參酮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及免疫調節(jié)作用。
在AS發(fā)生的各個階段都受到核轉錄因子信號通路的調控,受其調控的成分包括:參與病變起始的環(huán)氧合酶一2(COX一2)、P-選擇素(p-selectin)、E-選擇素(E-selectin)、單核細胞趨化蛋白一1(MCP-1)、血管細胞粘附分子一l(VCAM一1)、細胞間粘附分子一l(ICAM-1);參與泡沫細胞形成的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基質金屬蛋白酶(MMP一9);參與AS炎癥反應的腫瘤壞死因子(TNF)、白細胞介素lp(IL—lp)、白細胞介素6(IL一6)、白細胞介素l0(IL一10)、IL—l2和IFNl。研究發(fā)現(xiàn),丹參酮II h以劑量依賴的方式作用于信號通路的多個作用環(huán)節(jié),包括抑制NF—r.B—DNA復合體的形成,NF一1cB結合活性及Ir.Ba的磷酸化,從而實現(xiàn)對受NF—lcB調控的下游促炎因子的調節(jié),隱丹參酮也對NF(B下游基因的活化具抑制作用m,。另外,丹參酮可對眾多AS相關的促炎因子的表達起到抑制作用,Fan9等檢測了兔As斑塊中CD40、VcAM一1和IL一1的蛋白水平,發(fā)現(xiàn)丹參酮IIA處理可以降低斑塊中這些炎癥因子的表達:當用丹參酮IIA處理過氧化氫脅迫的人臍靜脈內皮細胞時,發(fā)現(xiàn)CD40的表達量降低,并呈現(xiàn)劑量依賴趨勢。1:還有實驗結果表明,丹參酮IIA可以下調MCP—I、IL一8、磷脂酶A2表達。上述實驗表明,以丹參酮II A和隱丹參酮為主的丹參脂溶性成分在AS慢性炎癥過程中具有廣泛的調節(jié)作用。
1.3抑制平滑肌細胞遷移
血管平滑肌細胞(SMC)的增殖和遷移是As自泡沫細胞向復合斑塊發(fā)展中最重要的事件,在此過程中伴隨著MMP的表達與活化。MMP基因的過量表達不僅可以促進局部炎癥反應的進行,同時可以引起SMC的增殖及向內膜下的浸潤,從而導致復合斑塊的產生。實驗表明丹參酮IIA對MMP一2和MMP一9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提示丹參酮IIA可能通過抑制SMC向內皮下的遷移起到減輕病變的作用。
1.4血管舒張作用
丹參脂溶性成分組成復雜,其藥理作用機制也不盡相同。除了上述作用外,還有研究表明丹參脂溶性成分具有促進血管舒張的作用。利用熒光成像技術發(fā)現(xiàn),丹參酮IIA可以增強人血管內皮細胞一氧化氮(N0)的釋放;緩解血管緊張肽Il對血管內皮細胞N0分泌的抑制作用,內皮細胞合成的N0擴散到血管平滑肌細胞中,促進血管平滑肌的舒張。另外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二氫丹參酮可以通過控制血管平滑肌細胞中鈣離子通道的活性,影響大鼠主動脈平滑肌細胞中鈣離子濃度,從而實現(xiàn)舒張血管的作用。
2.水溶性成分的作用機理
丹參中水溶性的活性成分主要為酚酸類化合物,包括丹參素、丹酚酸A、丹酚酸8、紫草酸、迷迭香酸、原兒茶醛、咖啡酸等,其中以丹酚酸A和丹酚酸8的含量最高,活性最強。2.1抗氧化作用
與丹參脂溶性活性成分相似,丹參素、丹參酸8等水溶性成分也具有一定的抗氧化特性,其內皮保護作用也依賴于抗氧化作用實現(xiàn),熊氏等報道丹參多酚酸鹽可以抑制LDL氧化修飾作用。與脂溶性成分的間接抗氧化作用不同,水溶性成分的抗氧化作用可能與它們的分子結構相關,丹酚酸B的抗氧化活性優(yōu)于丹參素。
2.2 內皮細胞保護功能
chan等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丹參水提物修復內皮細胞功能失調的過程中,不同類型的成分表現(xiàn)出較大差異。水提物的作用效果優(yōu)于丹參素、原兒茶酸等化學單體。除了抗氧化作用外,丹參水提物還通過其他的方式作用于內皮細胞,Din9等發(fā)現(xiàn),丹參水提物可以改善TNF—a引起的內皮細胞通透性增加。這些方面的作用在AS發(fā)生早期可以起到保護內皮功能的作用,同時對脂質氧化、巨噬細胞向內皮下遷移起到一定的抵抗作用。2.3血管舒張作用
丹參水提物還可以增加人臍靜脈內皮細胞N0合成酶啟動子的活性,上調內皮細胞中N0合成酶的mRNA和蛋白水平。而丹酚酸8對于豬冠狀動脈平滑肌細胞的作用則不涉及對NO合成酶功能的影響,而是通過鳥苷酸環(huán)化酶的作用激活了細胞膜上離子通道的開放實現(xiàn)的。這可能是由于丹參水提物對于不同細胞類型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引起的。
2.4其他
除以上作用外,還有研究表明,丹酚酸B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促凝血和抗凝血物質平衡具有影響。一定濃度的丹酚酸B可以通過上調血栓調節(jié)蛋白和纖溶酶原活化因子的表達,下調纖溶酶原活化抑制劑的表達起到提高其抗凝血活性的作用。另外,Zhan9等報道,丹酚酸8可以通過抑制NAD(P)H氧化酶的活性,對TNF—a誘導的mlP-2的表達起到抑制作用。這些作用可能對AS復合斑塊的穩(wěn)定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防止AS晚期斑塊的破裂及血栓形成。
3.小結
迄今的研究表明,丹參中的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均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抗AS活性,參與了AS發(fā)生的各個病理階段。其作用機制主要有:①抗氧化作用;②抗炎作用;③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縮;④內皮保護功能;⑤血管舒張作用。筆者認為,利用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等高通量檢測技術,對丹參干預前后AS各相關成分及涉及的信號通路蛋白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進行檢測和篩選,將有助于全面了解丹參的活性作用位點及作用機制。另外,由于中藥在使用過程中多以復合物而非純品的形式存在,丹參在體內可能涉及到多種成分的相互作用,因此多種丹參成分之間的協(xié)同作用機制在AS治療過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