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的中醫辨證治療
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復發作的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等為特征的一種常見、多發性鼻病。又稱鼽嚏。相當于西醫的過敏性鼻炎。
鼻鼽最早見于《素問·脈解篇》,其日:“……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于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痹诠糯墨I中尚有鼽嚏、鼽鼻、鼽水、鼻流清水等別稱?!端貑栃C原病式·卷一》謂:“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于聲也”。后世醫家對本病的論述也較多,明代《證治要訣》說:“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span lang="EN-US">
鼻鼽的病因主要是:肺氣虛弱,衛表不固,則腠理疏松,風寒乘虛而入,犯及鼻竅,邪正相搏,肺氣不得通調,津液停聚,鼻竅壅塞,遂致噴嚏流清涕;脾氣虛弱,生化不足,肺氣亦虛,則鼻竅失養,外邪或異氣從口鼻侵襲,停聚鼻竅而發為鼻鼽;而肺氣之根在腎,腎虛則攝納無權,氣不歸元,風邪得以內侵。此外肺經素有郁熱,肅降失職,邪熱上犯鼻竅,亦可發為鼽。故鼻鼽的病變在肺,但其病理變化與脾腎有一定關系。
辯證分析:
主證鼻鼽一般癥狀發作突然,先感鼻腔發癢、酸脹不適,繼則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質稀量多,嗅覺暫時減退。檢查見鼻內黏膜腫脹濕潤,其色淡白或灰白。
肺氣虛寒型鼻竅奇癢,噴嚏連連,繼則流大量清涕,鼻塞不通,嗅覺減退。病者平素惡風怕冷,易感冒,每遇風冷則易發作,反復不愈。全身癥見倦怠懶言,氣短音低,或有自汗,面色發白。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虛弱。
肺脾氣虛型鼻塞鼻脹較重,鼻涕清稀或黏白,淋漓而下,嗅覺遲鈍,雙下鼻甲黏膜腫脹較甚,蒼白或灰暗,或呈息肉樣變?;疾∪站?,反復發作,平素常感頭重頭昏,神昏氣短,怯寒,四肢困倦,胃納欠佳,大便或溏。舌質淡或淡胖,舌邊或有齒印,苔白,脈濡弱。小兒鼻鼽,以肺脾氣虛為多見。
腎陽虧虛型鼻鼽多為長年性,鼻癢不適,噴嚏連連,時間較長,清涕難斂,早晚較甚,鼻甲黏膜蒼白水腫?;颊咂剿仡H畏風冷,甚則枕后、頸項、肩背亦覺寒冷,四肢不溫,面色淡白,精神不振。或見腰膝酸軟,遺精早泄,小便清長,夜尿多。舌質淡,脈沉細弱。
肺經伏熱型鼻癢,噴嚏頻作,流清涕,鼻塞,常在悶熱天氣發作。全身或見咳嗽,咽癢,口干煩熱,舌質紅,苔白或黃,脈數。檢查見鼻黏膜色紅或暗紅,鼻甲腫脹。
治則:調攝肺脾腎三臟之氣
針刺法
主穴:迎香、上星、風池、合谷
配穴:
肺氣虛寒:百會、肺俞
肺脾氣虛:肺俞、脾俞、足三里
腎陽虧虛百:腎俞、足三里、命門、腰陽關
肺經伏熱:魚際、列缺
每次選主穴及配穴各1-2穴,手法以捻轉補法為主。每日針刺1次,7-10日為1個療程。
灸法
取百會、上星、身柱、印堂、涌泉、命門、肺俞、脾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等穴。每次選1-3穴,懸灸15分鐘,灸至局部 掀熱感,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日1次,7-10日為1個療程。
耳穴貼壓法
取腎上腺、內分泌、神門、鼻、肺、脾、腎等穴。每次選2-5穴,隔3日1次。
方法:將壓貼物如王不留行子或耳珠貼在膠布上,左手固定耳郭,右手將已粘好的王不留行膠布對準穴位壓貼好,壓貼時要稍施壓力。并囑患者平時用手按壓刺激穴位。
自我按摩療法
雙手魚際互相摩擦至發熱后,貼于鼻兩側,沿鼻根至迎香穴往返按摩,至局部發熱為止,然后再由攢竹穴向太陽穴推擦至局部發熱,每日2-3次。也可用兩手中指于鼻梁兩邊揩擦20-30次,令表里俱熱,每日早晚各揩擦一回。并以掌心按摩面部及頸后、枕部皮膚,手法要輕柔,每次10-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