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研究進展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組包括腹痛、腹部不適、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而又缺乏形態學和生化異常改變可資解釋的癥候群。西方國家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人群發病率可高達15%。潘國宗等調查顯示:北京地區IBS的人群患病率為7·26%。IBS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目前認為可能與腦一腸軸作用,免疫異常,胃腸激素與神經肽,腸道運動異常相關?,F代醫學對腸易激綜合征尚無特效藥物,多根據患者臨床癥狀選擇抗抑郁劑、促胃腸動力藥、微生態類藥物等,由于 IBS是多種因素所致的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目前尚沒有一種藥物能緩解所有癥狀,因此主要采用綜合治療,遵守個體化治療原則。中醫藥在治療本病上具有較大的優勢,筆者就近年來中醫藥治療IBS的進展作一綜述。
1.病因病機
中醫無腸易激之病名,IBS屬于《中醫病證治法術語》的腸郁,散見于腹痛、腹瀉、便秘等文獻中。肝失條達是IBS發病的主要病機。中醫理論中肝與情緒惱怒變化關系最為密切,肝為將軍之官,不受遏郁,主疏泄氣機,易為情志所傷,一旦肝木有病,則氣機怫郁,脾運化受制,如葉天士所言:“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勝也,克脾則腹脹,便或溏或不爽”。脾氣虛弱是導致IBS發生的另一主要病因病機。患者過度思慮、緊張勞累等可導致脾虛,而精神因素刺激,或平素性情抑郁,又可導致肝氣郁結,肝氣橫逆則腹痛,脾氣虛則泄瀉或便秘。眾多醫家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臨床體會對本病的病因病機提出很有見地的觀點。陳必勤等認為本病是由于內傷情志、外感六淫、調養不當或稟賦不足等原因,導致肝氣郁滯,疏泄不利,傳導失司,脾胃運化無權,升降失調,濕濁阻滯,腸道氣機不暢。早期多屬實證,以肝郁氣滯或濕濁內阻為主;病情發展則肝氣乘脾,脾虛失運而虛實交雜,或寒濕內蘊化熱而寒熱夾雜;病程遷延日久,氣血化源不足,腎氣失充則為虛證。對于腹瀉的產生,張瑞認為“郁”為IBS的重要病機,情感失調,氣滯傷肝,肝氣郁滯,肝郁則失其條達之性,疏泄失職,橫逆傷脾,致脾失健運,氣機逆亂,升降紊亂而致傳導失常,出現腹痛、腹脹、腹瀉、便秘、噯氣等癥狀。林燕劍認為IBS病機為腎陽虛衰,陽氣當至不至,陰氣極而下行故發泄瀉。腎陽不能溫運脾陽,濕濁內生,阻滯氣機,故見腹痛,腸鳴等腸功能紊亂之癥。
2.治療方法
2.1辨證分型治療
李煒將腸易激綜合征39例分為脾胃虛弱、肝氣乘脾、脾腎陽虛及腸燥津枯4型,采用中藥治療,4周為1療程,連服1—2個療程,結果39例中顯效22例,有效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3%。王慶成將56例IBS患者通過辨證分為肝旺乘脾型、脾胃虛弱型、脾腎陽虛型、腸道津虧型,分別用痛瀉要方、參苓白術散、四神丸、芍藥甘草湯治療,結果顯效19例,有效3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1.1%,其中肝旺乘脾型的治療有效率達到100%。陳必勤等治療IBS患者94例,中醫辨證分為3型:肝郁脾虛型34例,肝腸氣滯型30例,脾氣虛弱型30例,結果:各型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5.3%,86.7%,90.0%。吳成勝按4型從肝脾兩臟對腹瀉型IBS加以辨證分型治療:肝 脾失調型,方選四逆散或痛瀉要方加減;肝郁脾虛型,方選逍遙散加減;脾虛肝乘型,方選
2.2專方治療
劉向津等使用痛瀉要方加味治療腹瀉型IBS患者30例,治療結果:痊愈18例,有效lO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王玉保使用痛瀉要方合半夏瀉心湯,肝脾同治,寒溫并用,治療41例,總有效率95.1%。王泰軒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療51例肝脾不和型IBS,總有效率96.1%。梁紅以四逆散為基本方加減治療103例,總有效率達92.2%。梁楓等用固腸止瀉湯加減治療腹瀉型IBS患者68例,總有效率達89.2%。劉海等使用逍遙痛瀉飲治療IBS患者80例,總有效率96.3%。楊有華使用不換金正氣散加減治療37例,臨床療效統計結果提示:顯效21例,有效1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6.5%。林群蓮等根據肺于大腸相表里,肺氣不利可導致大腸傳導糟粕失職,自擬宣肺調氣湯(紫菀、杏仁、枇杷葉、蘇子、陳皮、木香、檳榔、枳殼、厚樸、制大黃)治療便秘型腸易激患者36例,總有效率91.6%。師磊等使用刺五加腦靈液治療IBS患者38例,總有效率達92%。
2.3單味藥治療
程學良等認為升陽止瀉的葛根對腸管具有罌粟堿樣解痙作用,能對抗組織胺及乙酰膽堿作用,同時結合其“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升,治脾胃虛泄瀉圣藥”的古義,用葛根治療腹瀉型IBS,取得良好療效。曹洪賢等用益母草煎劑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200例,痊愈180例,顯效12例,有效4例,無效4例,對IBS的水樣瀉有特效,一般服1劑后即痊愈或明顯減輕。
2.4其他治療
劉云喜等采用中藥灌腸(炙黃芪
3.展望
近年來,中醫藥對IBS的治療研究取得很大的進展,尤其在遠期療效以及改善患者癥狀方面顯示出相當大的優勢。但必須看到目前仍存在著以下問題:(1)缺乏特異性診斷指標、中醫辨證分型標準;(2)缺乏統一的病證療效評定標準;(3)缺乏有效治療藥物和肯定的方案;(4)臨床研究較多,機理研究少。目前國內外對腸易激綜合征的研究已涉及胃腸激素、腦腸肽及胃腸動力學等各個方面,中醫藥的研究也必將隨著對本病認識的深入而有所突破,并逐步確立科學的診斷標準、明確的辨證分型及與之相對應的臨床有效的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