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癥中醫藥治療進展
跟痛癥是一組以跟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多種疾病的總稱,是臨床常見的腳部疾病之一,多發生于40--60歲的中老年人。本病包括跟下脂肪墊炎,跖筋膜炎,跟后滑囊炎,跟腱炎,跟骨骨刺等癥。西醫治療一般采用封閉,手術療法等,但療效不是很確切,易反復發作。許多臨床醫生采用中醫中藥對本病進行辨證施治,效果較好。
1.跟痛癥的病因病機
跟痛癥歸屬于中醫學“筋傷”、“骨痹”等范疇,外因中除了外力直接傷害外,外感六淫諸邪或邪毒感染均可致筋骨、關節發生疾患;內因主要與年齡、體質、解剖結構有關系。跟痛癥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其病機與腎關系密切,腎主骨生髓,腎氣虛弱,又受風寒濕邪侵襲,則寒凝血滯,至足跟部經脈瘀阻不通,或骨失所養,瘀血內生,不通則痛而發病。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又《素問·痹論篇》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痹”,“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如清·張璐在《張氏醫通》中說:“腎臟陰虛者,則足脛時熱而足跟痛”,“陽虛者,則不能久立而足跟痛”。本病中醫辨證為腎精不足,寒濕凝滯,氣滯血瘀,經脈痹阻。屬本虛標實之證。
2.中醫藥治療的理論基礎
現代醫家在治療跟痛癥時多以中藥外治法為主,輔以內服藥或手法或小針刀法等。外治之法在我國運用較早,早在秦漢時代就開始應用敷貼治傷,唐代《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介紹了洗、貼、糝揩等外用法及其方藥治療骨關節損傷。清·吳師機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夕卜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醫宗必讀·痹》說:“治療行痹者,散風為主;治痛痹者,散寒為主,治著痹者,利濕為主”。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中藥外用可使患部皮膚血管擴張,促進藥物吸收,令藥物直接作用于患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促進炎癥物質的吸收及水腫的消除,從而減輕或消除疼痛。手法治療具有疏通筋脈,溫經散寒,松解黏連,緩解組織痙攣,同時加速血液循環,改善靜脈瘀滯。小針刀以充分松解黏連,消除致病因素,緩解疼痛。
3.治法與方藥
3.1外治熏洗法戴敏認為本病為肝腎精氣不足,又加風寒濕邪入侵,閉阻脈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故以補肝益腎、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的中藥熏洗,方由透骨草、伸筋草、紅花、牛膝、防風、獨活、續斷、制川烏、制草烏組成,足跟冷者加桂枝,瘀血者加當歸、川芎,共治療42例,顯效率90.5%。蔡少峰貝4強調風寒濕邪的致病因素,主要用溫筋散寒、活血祛風的中藥外用熏泡,方由獨活、艾葉、荊芥、威靈仙、桂枝、川芎、花椒組成,總有效率95.4%。樸鐘源等以丁香、藿香、小茴香、稀薟草、附子、桂枝、艾葉、川芎、紅花、花椒、獨活等組成丁香浴足散熏洗,總有效率95.24%。劉祥榮認為本病因為肝血腎精漸虧,筋骨失養,故在治療時強調筋骨并重,方用生半夏、伸筋草、透骨草、威靈仙、獨活、沒藥、熟地黃、木瓜、防風、紅花、杜仲、骨碎補、懷牛膝、川芎、細辛熏泡。呂敏用生川烏、生草烏、透骨草、伸筋草、徐長卿、王不留行、牛膝、艾葉、威靈仙、三棱、莪術,加醋、加酒增強溫散作用,藥煎好后加樟腦以加強走竄通絡之效。先熏后洗,再泡腳,反復使用療效確切,總有效率98.21%。
3.2內服與外洗、外敷并用單強等則認為本病在于腎氣虛弱,又受寒邪侵襲,使寒凝血滯,致使經脈瘀阻不通而產生疼痛,采用內服外敷法治療。內服礬芎散,由自礬、川芎組成,外敷跟骨散,由白花蛇、麝香、冰片、沒藥、肉桂等組成。李翔則強調腎氣虛弱,內服外用并重,內服藥以熟地黃,川續斷、川芎、雞血藤、當歸、白芍、丹參、威靈仙、炙甘草、牛膝組成,辨證加減。外洗藥以上方藥渣加生草烏、生馬錢子、米酒、食用醋組成。總有效率93.8%。陳一凡等認為本病的病因是腎精不足,采用內服加外洗法治療。內服方由熟地黃、牛膝、杜仲、補骨脂、川木瓜、白芍、田七組成;外洗方由雷公藤、花椒、桂枝、威靈仙、樸硝、毛冬青、皂角刺組成。在療效評定中設痛點封閉加口服扶他林片作為對照治療組,結果表明:中醫藥治療效果明顯,且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章進則強調外邪因素,方用透骨草、海桐皮、威靈仙、制川烏、川椒、土牛膝、當歸、絲瓜絡浸洗。康文貴則強調標本兼治,認為本病當以補益肝腎治其本,活血化瘀,祛寒除濕治其標,采用內服加外用藥結合治療。內服方用人參、當歸、黃芪、續斷、伸筋草,外用藥由乳香、沒藥、桑枝、桂枝、牛膝、當歸、桃仁組成,熏洗浸泡,療效滿意。
3.3小針刀加手法配合熏洗劉云峰等認為本病屬氣滯血瘀,寒濕阻絡,在用中藥熏洗的同時配合手法加用小針刀治療。方用乳香、沒藥、三七、紅花、三棱、莪術、細辛、川烏、草烏、透骨草、千年健、牛膝、威靈仙、白芷、紫草。吳志揚也強調多法同治,運用封閉,推拿加中藥熏洗,方用伸筋草、透骨草、桃仁、紅花、川桂枝、海桐皮、蘇木、桑枝、炮穿山甲、干地龍、延胡索、甘草。許俊榆在用小針刀的同時也用中藥熏洗,方用三棱、莪術、威靈仙、土花椒、三椏苦、伸筋草、透骨草、紅花、細辛、沒藥,有效率97.2%。王軍采用針刀輔以手法有選擇的治療“跖筋膜炎型”跟痛癥,抓住發病的本質,療效滿意。
4.結語
分析各醫家所用的方藥,不外乎強調兩個方面,一是“補益”,強調補益肝腎;一是“驅邪”,強調祛風、散寒、除濕。從療效評定的結果分析,中醫藥治療跟痛癥所用方藥或溫補腎陽,益氣活血;或溫經散寒,祛風除濕。內服藥以補益肝腎為主,外用藥以活血化瘀為主。但在臨床上不同的患者有各異的臨床表現,即有不同的證候,而不同的醫者,經驗與看法不同,治療的切人點也不一樣,所以才表現為方藥上的千變萬化。但是治法越多,越說明本病的復雜性和療效的不確切性,表明本病需要更加深入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