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惠燕從肝論治消化系統疾病驗案三則
關鍵詞:名醫經驗;符惠燕;從肝論治;腹痛;便秘;泄瀉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符惠燕教授從醫40余載,治學嚴謹,專擅內科,對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經驗豐富。筆者有幸侍診于旁,發現符師辨治某些消化系統疾病時,有意加入疏肝調肝之品,收效明顯,茲述之如下,與同道共享。
1.腹痛
案例1:患者,男,16歲,2012年7月2日初診。患者腹部近臍窩陣發性脹痛2 d。因暴飲暴食,作息不齊,始發腹痛。現疼痛較劇,腸鳴音亢進,矢氣后稍緩解,曾服“四磨湯口服液”治療無效,伴納呆,口臭,噯氣,眠可,無發熱,情緒易波動,小便調,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舌邊尖紅,苔薄白,脈弦細。查體無異常。辨iiE:肝氣犯胃,胃氣上逆。治以舒肝理氣、和胃降逆。處方:柴胡、白芍、茯苓、救必應、麥冬各15g,枳殼、厚樸、旋覆花、郁金、延胡索、石斛各1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2次兌服。服藥7劑后,患者腹痛、暖氣消失,腹部不脹,納呆,大便偏干、每日1次,余癥皆改善。守方去救必應、延胡索、旋覆花,加丹參、神曲各15g,雞內金30g。繼服7劑后,大便調,余癥皆愈。
按:腹痛病因多樣,臨床常見外感寒邪或陽氣虛衰所致腹痛。本案患者為飽脹疼痛,情志失調,腸鳴音亢進,噯氣,脈細弦,臨證可從“肝”著手;由大便干、口臭、舌邊尖紅等表現,可排除因寒而痛。辨證屬肝失疏泄,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氣機郁滯,郁久化熱,導致腹痛。方中柴胡、郁金、枳殼疏肝理氣止痛;麥冬、石斛清熱益胃生津;救必應、延胡索清熱解毒、行氣止痛;旋覆花、厚樸降逆和胃、行氣消積;茯苓、白芍健脾和胃;丹參活血止痛;神曲、雞內金消食健脾。諸藥合用,以疏肝和胃、調理氣機為主,清熱止痛為輔。全方標本兼治,服之立驗。
2.便秘
案例2:患者,女,42歲,2012年3月23日初診。患者便秘2年,大便艱澀、四五日一行、量少干結、糞質呈細桿狀或羊糞球狀,服用蘆薈膠囊等藥物可緩解,停藥復發。面愁易怒,納谷不馨,口臭,腸鳴矢氣,時咽喉部有異物感,無吞咽困難,舌紅、邊有齒印,苔白,脈弦細。查體:腹脹,觸之不硬。腸鏡結果示無器質性病變,排除腸梗阻、闌尾炎等急腹癥。中醫診斷:氣秘。證屬肝郁氣滯,脾失健運,久病氣虛而大腸傳導無力。治宜在顧護脾胃中焦之氣的基礎上,疏肝理氣、瀉火解毒。方藥:白術40g,枳殼20g,白芍、厚樸、萊菔子、玄參、火麻仁、柴胡各15g,佛手10g,甘草8g。每日1劑,水煎2次兌服。服藥7劑后,患者腹脹和咽中異物感消失,大便兩日一行、質不干結,但排便困難,舌黯淡,脈細數,余癥改善。原方去萊菔子,白術減為20g,加麥冬15g、何首烏15g,繼服7劑后,排便困難基本緩解,短氣無力癥狀消失,守方繼服3劑后愈。
按:本案患者證屬肝郁氣滯,失于疏泄,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脾失健運,致大腸失潤,無力推動腸中糟粕而便秘。《醫學入門》日:“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強調疏泄肝氣對治療便秘等大腸疾病的重要性;再者,氣機不暢,久郁化火,灼傷腸中津液,亦加重便秘的病勢。習慣性便秘因病程長久,多累及五臟,不可一味補虛,也不可猛進攻伐之劑,而應以疏肝氣、健脾胃為先。方用大劑量白術顧護脾胃中焦之氣,潤腸通便,可謂“塞因塞用”;白芍助白術健脾和胃:柴胡、佛手疏理肝氣以調情志;火麻仁、麥冬滋陰清熱、潤腸通便:何首烏養血活血,精血同源,可助火麻仁“增水行舟”;厚樸、萊菔子、枳殼通腑行氣;玄參解腸中之毒。治療初期實證明顯,可虛實并治;后期余邪未盡,正氣虛弱,符師審時度勢,在疏肝健脾基礎上,兼以滋陰活血,以防病情復發,臨床取得良好療效。
3.泄瀉
案例3:患者,男,17歲,高中生,2012年4月26日初診。以反復泄瀉1月余為主訴。因高考前壓力較大而癥狀加重,大便每日3~4次、質稀溏,無里急后重,腹部脹痛無定處、餐后更甚,痛時欲便,便后痛減,伴納差,腸鳴,舌淡紅、體胖大,苔薄黃,脈弦。大便常規和腸鏡檢查無異常,曾服用甲硝唑、腸炎靈等藥物,效不佳。西醫診斷: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斷:泄瀉。證屬肝氣不舒,橫逆犯脾。治宜疏肝健脾、滲濕止瀉。處方:郁金、佛手各10g,枳殼15g,白芍15g,白芷(后下)8g,烏藥10g,茯苓20g,薏苡仁30g,石榴皮15g,葛根20g,甘草8g。每日1劑,水煎2次兌服。服用5劑后,患者泄瀉每日次數減為2~3次、不成形,情志改善,腹痛基本消失,但納眠仍差,舌淡紅,脈細弦。上方去白芷、烏藥、枳殼,加神曲10g、合歡皮15g、黃芪20g。并囑其平衡心態,合理安排作息飲食。繼服7劑后,每日排便次數減為1~2次、質已成形,余癥皆明顯好轉,守方繼服7劑后愈。
按:《醫宗必讀》認為“無濕不成瀉”。泄瀉的主要病理因素為濕濁,本案患者肝氣失于濡養,橫逆犯脾,脾虛不運而生濕,濕濁因肝脾不調而下走大腸,發生泄瀉。方中郁金、佛手、枳殼疏肝理氣;白芍養陰柔肝;白芷、烏藥燥濕止痛;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石榴皮、葛根升陽澀腸止瀉;神曲消食健脾;合歡皮和血寧心;黃芪健脾益氣。全方疏肝理氣、健脾燥濕,肝脾并治。同時運用心理療法,減輕患者精神壓力。
4.小結
在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脾屬土,若出現病態,可出現“木旺乘土”或“土虛木乘”的情況。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與心情舒暢與否緊密聯系。上述3個案例,最直接的病位并不在肝,但巧用疏肝調肝藥而收奇效,其關鍵在于對疾病的辨證論治。
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涉及情志因素的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因此,從肝論治相關疾病顯得至關重要。符師認為:①辨證論治要注意五行的傳變特點,拓展思維,經驗雖重要,但不可被慣性思維所束縛;②重視中醫整體宏觀研究,舉一反三,不可拘泥一處;③問診時須認真體會患者各種反應,勿追求速效而忽視了患者的情志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