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貴臨證經驗 四神丸加減治五更泄
五更泄,又名雞鳴泄、晨泄,是指黎明之前,五更時分出現的泄瀉。此病多由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陰寒內盛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黎明泄瀉,腸鳴臍痛,瀉后痛減,大便稀薄,形寒肢冷,四肢不溫,腰膝酸冷,疲乏無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陳寶貴教授遇到此類病癥,臨證中常用四神丸加減,取得了不錯的療效,今介紹如下:
方藥組成:補骨脂15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6克,吳茱萸3克,炒白術15克(炒黃),陳皮10克,防風10克,砂仁6克(后下),炒山藥15克,黃連3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
功效:溫腎暖脾,澀腸止瀉。
方解:《素問·金匱真言論》曰:“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五更時分正是陰寒內盛,陽氣萌發之際,如平素脾腎陽虛不足,此時則更甚,腎陽不能溫煦脾土,脾陽不升而水谷下趨,故令泄瀉。《醫方集解》云:“久瀉皆由腎命火衰,不能專責脾胃。”故五更泄治療應以溫腎暖脾、澀腸止瀉為主。上方中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山藥四藥性皆溫,功在溫腎暖脾;白術、砂仁,一溫一香,功在補脾虛而除脾濕;五味子酸溫,用以澀腸止瀉;陳皮性溫,可健脾除濕;防風為風家之要藥,可以升發脾陽,祛除腸道之濕邪,還可緩肝急;黃連用以佐治諸藥;甘草用以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腎暖脾,澀腸止瀉之功效。
加減:脾陽虛甚者,加黨參10克,干姜10克,茯苓10克;腎陽虛甚畏寒者,加肉桂6克,附子6克;腰膝酸軟者,加炒杜仲10克,川斷10克;完谷不化者,加內金10克,焦三仙10克;腹部脹滿者,加木香10克,厚樸6克;肝郁脈弦者兼腹痛者,加炒白芍15克,生麥芽10克;泄瀉甚者,加石榴皮15克或訶子10克;大便帶血者,加仙鶴草30克,地榆炭10克。現代研究也表明四神丸及其組方可直接作用于胃腸道平滑肌,有良好的澀腸止瀉作用。
五更泄之病因主要由脾腎陽虛引起,可用溫腎暖脾、澀腸止瀉之法取效,上方加減應用主要針對此證型而設,其他病因引起的五更瀉不在此范圍。
典型醫案
沈某,女,68歲,2008年10月18日診。
主訴:每日黎明前即泄,已3年有余。泄瀉前伴有腹部微痛,泄后腹部較舒,平素腰腹部畏寒喜暖,舌暗淡,苔白,脈沉稍弦。診斷為五更瀉,辨為脾腎陽虛證。治以溫腎暖脾、澀腸止瀉為法。
處方:補骨脂15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6克,吳茱萸3克,炒白術15克(炒黃),陳皮10克,防風10克,砂仁6克(后下),炒山藥15克,炒白芍15克,黃連3克,肉桂6克,生麥芽10克,甘草6克。7劑,水煎服,日1劑,每日3次。
二診時泄瀉減輕,腰腹部怕冷亦好轉。繼服7劑后,晨起已不泄瀉。之后停湯劑,服成藥四神丸,1月而愈。
按
依據患者黎明前即泄,腰腹部畏寒喜暖,舌暗淡,苔白,脈沉稍弦,可診為五更泄之脾腎陽虛證。診斷即明,故可用四神丸加減治療。上方中白術、防風、白芍取“痛瀉要方”之意。《醫方考》曰:“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加之患者脈中帶弦,所以考慮肝郁的存在。防風具升散之性,可舒肝郁。又張錫純先生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麥芽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將順肝木之性使不抑郁。”故生麥芽用之即可助疏理肝郁,又可補助脾胃。患者終以補腎暖脾、澀腸止瀉,兼疏理肝郁之法調治而愈。
陳寶貴教授指出:五更泄多是由脾腎陽虛引起,常用四神丸加減治療而效。但是四神丸加減及其組方不獨治療五更瀉,只要符合脾腎陽虛型的泄瀉都可用之。經云:濕盛則濡瀉,故祛濕是治療泄瀉的根本原則,然后再結合兼癥加減治療。依據陳寶貴的臨證體會,治療泄瀉濕盛者,常在辨證用方的基礎上加入一二味風藥(如白芷、防風、羌活、藿香、升麻、葛根等藥),常收到很好的療效。另外,久泄之人常耗氣傷津,臨證時適當加入一些養陰和收澀藥,也是十分必要的。現代西醫的急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腸結炎、腸道易激綜合征等疾病,可用四神丸加減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