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腦病的歷史沿革及其辨證論治研究
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在浩瀚的中醫藥文獻中,有關腦病的內容在早期就被述及,涉及面廣,論述精到,多數觀點都被作為指導思想一直沿用到今天。
古人對腦病的闡述
遠古至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逐漸形成,對腦的解剖生理及部分疾病就有了記載。最早是在公元前14世紀的甲骨文中既有了類似頭痛的記載,如“武丁因疾首而占卜”。
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載有“痙者,傷,風人傷,身信(伸)而不能(屈)”…、“傷而頸(痙)者,以水財煮李實,疾沸而抒,浚取其汁,寒和,以飲病者,其病甚弗能飲者,強啟其口,為灌之” ,并提出以熟李子汁治療痙證,以酸味緩急柔筋。、
《黃帝內經》是對秦漢時期醫學知識的全面總結,該書中大量關于腦病的論述。在《素問?至真要大論》的病機十九條中,即有五條涉及神經系統疾患,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痙項強,皆屬于濕”等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雖不言腦,而所謂“精明”的功能,卻是腦的作用。《內經》中言腦最確切的,莫過于《靈樞?大惑論》,其日:“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于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黃帝內經》的其他篇里,則廣泛涉及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因病機、癥候、治療等內容。如有關中風,就有“仆擊”、“大厥”、“薄厥”等卒中昏迷期的描述,有“偏枯”、“偏風”、“風痱”等半身不遂的稱謂。《素問?風論》言:“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人頭,則為目風,眼寒。” 此處的“腦風”即指腦痛,“目系”即眼與腦相聯系的脈絡,應包括視神經。腦為奇恒之腑,藏精氣而不瀉。神為精氣所養,蟄藏顯露,天合井然。若從腦的病變可以反證腦主神明的論點是成立的,如七情變化或暴力外傷可直接損傷大腦,使清竅陽氣逆亂,神明失靈而為病。
《靈樞?五亂》云:“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 《海論》又說:“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不僅提出了腦髓.而且認為視覺、聽覺、運動器官等正常與否,都與腦髓直接相關。
《素問?痿論》詳盡論述了痿證的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髓減,發為骨痿。” 所論痿包括西醫重癥肌無力、格林巴利綜合征、運動神經元病、肌營養不良等。
《黃帝內經》已認識到先天稟賦與疾病的關系,它不僅在《靈樞?百病始生》及《靈樞?論痛》篇論述了體質強弱與疾病發生、轉歸的關系,更具體指出某些精神神經疾病的遺傳性。如《素問?奇病論》言:“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日何?安所得之?岐伯日: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這里的“巔疾”是包括癲癇在內的精神神經疾病。
關于腦的生成發育,《靈樞?經脈》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說明此時醫家已認識到腦乃髓匯聚之處,并指出了腦與神明的關系,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言“頭者,精明之府”¨3],說明頭腦是精神思維所在。《靈樞?海論》有“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視,懈怠安臥” 之論,說明《黃帝內經》已認識到腦與感覺、知覺乃至生命健康密切相關。該書還指出了腦與耳、目等官竅的聯系,如《靈樞?大惑論》日:“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人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從這一時期的醫學著作可以看出,以藏象學說為核心的中醫理論逐步形成。
隋?楊上善在《黃帝內經太素?厥頭痛》中說“頭為心神所居”,謂神雖統于心而宅于腦。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灸法門》日:“頭者,人神所注,氣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絡上歸頭。頭者,諸陽之會也。故頭痛必宜審之。”指出頭為人神匯集之處,氣血諸陽上奉之。至為重要,而且臨床辨治須謹慎,免致傷神 。
明代醫家李梃《醫學入門?臟腑》云:“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萬物由之盛長,不著色象,謂有何有?謂無復存,主宰萬物,虛靈不昧是也。” 按其描述的“神明之心”應指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提出:“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
方以智《物理小識》說“人之智愚每腦之清濁”。
王惠源在《醫學原始》日:“人之一身,五臟藏于內,為生長之具、五官居于身上,為知覺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顯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導人,最近于腦,必以腦先受其象而覺之,而寄之,而存之也。”
王清任《醫林改錯?腦髓說》指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人腦,名日腦髓。盛腦髓者,名日髓海。其上之骨,名日天靈蓋。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于腦。腦氣虛,腦縮小,腦氣與耳竅之氣不接,故耳虛聾。”這些論述認識到了腦主記憶、思維,人的智力與腦有關,腦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占主導地位。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對各種癥狀的描述,其中包括了許多與神經系統相關的病癥,如“諸陽經筋,皆在于頭,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而不開也” ,“風邪人于足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故使口喁僻,言語不正,而不能平視”,“風痱之狀,身體無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亂,一臂不隨者,風痱也” ,“風不仁者,由榮氣虛,衛氣實,風寒人于肌肉,使血氣行不宣疏,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9],“風偏枯者,由血氣偏虛,則腠理開,受于風濕,風濕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間,使血氣凝澀,不能潤養,久不瘥,真氣去,邪氣獨留,則成偏枯,其狀半身不遂,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變,智不亂是也”。文中述及了腦神經麻痹表現出的“口喁僻,言語不正,不能平視”19],中風運動神經癥狀“身體無痛,四肢不收;感覺神經障礙的表現“搔之皮膚如隔衣” ,并對諸癥的發病機制作了探討。
古人在人體與腦解剖方面的探索
《靈樞》最早使用“解剖”一詞,“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腑之大小,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皆有大數。” 據《靈樞?骨度篇》的記載,成人頭圍為“二尺六寸”,前發際到后發際為“一尺二寸”。按照古人同身寸的折算方法,河南醫學院和北京醫學院分別測得成人頭圍為2尺5寸5分,前發際到后發際l尺1寸7分。可見古人對體表的研究是非常符合實際的。《靈樞?經筋篇》日:“左絡于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日維筋相交。”《靈樞?海論》云:“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 認識到腦位于頭顱中。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里曾提到一個名叫俞跗的手術高明的外科醫生,他進行剖腹的程序是先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接著搦髓腦、揲荒、爪幕,這說明在秦漢時期,中國的人體解剖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
宋代解剖家楊介所繪之人體圖譜,已有顱骨、脊柱椎體、椎板及椎管等的側面觀,顱腔中有腦(當時稱為髓海),椎管中有脊髓(稱為髓),而且明白顯示腦和脊髓二者相連。
明?李梃編寫的《醫學入門》指出:“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于腦,故上至腦,下至骨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 進一步說明腦和脊髓在結構和功能上的聯系。
清代醫家王清任親自解剖尸體,潛心研究數10年,著《醫林改錯》一書,糾正了古人的某些錯誤,深化了對腦的解剖、生理、病理現象的認識。這些古代的解剖學知識,奠定了中醫藏象學說的形態學基礎。
古人對腦生理的闡述
1.腦寓元神。神明出也
古人重心而輕腦,多把腦的功能歸于心,有心主神明之說。早在《內經》中便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也”之說。但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神明之主在腦,不在心。隋?楊上善指出“頭者,心神所居”。元神一語出自與道家,如唐《云笈七簽?仙籍旨訣?道生旨》云:“元神如主動,千神如臣”,“陽神者,是純陽之精英,是元神也,非五藏諸體之神”。由此可見,腦之元神乃是全身一切神經精神活動的主宰。
腦為髓海,《靈樞?海論》日:“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腦神至尊至重,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只有腦髓充盈,腦神得守,人體生理活動才能得以正常。“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高年無記性者,腦髓漸空。”
中醫學創制“腦為元神之府” 當為李時珍始,他提出這一著名論斷。“神”的廣義是指生命的外在征象,如意識、思維、精神、語言、表情、感知、記憶等,如《素問?八正神明論》所云:“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日神。” 其時“慧然獨悟”、“昭然獨明”即是以智慧與靈感的元神之致。
2.諸陽之會,先受其象
程杏軒《醫述》云:“夫六腑清腸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于頭,為至清至高之處,故謂之元首,至尊而不可犯也。”腦的解剖生理有以下四個特點。①位處高巔,由顱骨裹蓋,陽氣會此而不宣。②諸陽之會,陽氣最旺。③腦為髓海,氣血奉養最多。④開竅五官,先受其象。王惠源在《醫學原始》中指出:“五官居于身上,為知覺之具,耳目口鼻聚于首,最顯最高,便于接物。耳目口鼻之所導入,最近于腦,必以腦先受其象,而覺之而寄之,而存之也。”
3.運籌經絡,統領臟腑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腦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由經脈密切相連,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頭為諸陽之會,《難經?二十八難》云:“督脈者,起與下極之俞,并與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手太陽、手少陽均從目周圍的空竅聯系于腦。腦髓內寓元神,為一身之主宰,故五臟六腑聽命于腦,腦神調節各臟腑功能,以達平衡協調。但腦神又接受來源于五臟六腑、經絡氣血之信息,如此上下呼應、內外協同。
4.腦御眾神,主運動感覺
腦神藉經脈為通路,以御眾神,完成機體的生命活動。王惠源《醫學原始》日:“腦顱居百體之首,為I五官四司所賴,以攝百肢,為運動知覺之德。”唐容川說:“精以生神,精足神強,自多伎巧。髓不足者,力不強。”腦與經脈的關系,尤應重視腦髓和督脈的關系。腦神之功用:生命機體的主宰,主運動;主記憶、思維、創造等聰明才智;豐富、協調、和諧人體正常的情志活動,腦神即腦功能的體現。
古人對腦病理的分析
1.氣血不榮。腦髓失充
《靈樞?本神篇》云:”人之氣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同于性命也。”腦需要氣血津液不斷的充養、滋潤,腦髓失充,則不能發揮統領官骸的功能。腦以髓為體,以神為用,髓海充盈,真氣內守,人體健康。《顱囟經?序》云:“太乙元真在頭,日泥丸,總眾神也。得諸百靈,以御邪氣,陶甄萬類,以靜為源。”《云籍七簽?元氣論》云:“腦實則神全,神全則氣全,氣全則形全,形全則百官調于內,八邪消于外。”氣血不足,腦髓失充,陰精與陽氣不能互根互用,精不化氣,氣不生精,元氣衰,髓海空,腦中無元氣,則危及生命。
2.腦失清靈,神機不運
髓海不足是外邪犯腦的內在因素,《靈樞?口問》謂“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髓海不足,正氣虛弱,抗邪無力,外邪犯腦,引發高熱譫妄、昏迷抽搐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神機不運,清濁相干,變生多病。腦宜伸忌郁,正氣不足,主導和協調功能低下,承受不足,對環境變化與情感因素反應異常亢奮,或情志抑郁,所思不遂,引發癲、狂、癇或焦慮憂郁等神經心理疾病。腦為至清之臟,不能容邪,犯之則病。《醫述》云:“腦為髓海,腦髓純者靈,雜者鈍,耳目皆由心擅令,故聰明焉。” 腦之清靈為其性,腦清則神識清明,主持有度,靈動機敏。又腦為髓海,髓屬液,至清至純,水谷精微中和合而為膏者才能得藏。清靈之臟喜靜謐而惡動擾,靜謐則清明內持,動擾則調搖散亂。在正常情況下,需保持腦髓清純靈動之性。
3.氣血逆亂,直沖犯腦
腦主元神,須以氣血布達和氣機升降有序。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氣血逆亂,氣機直沖或瘀血痰濕犯腦而為病,則見頭暈、頭痛、失眠、煩躁等癥;若瘀血停于腦,阻于腦絡,則見突然昏仆,言語不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的中風證。正如《內經》中指出:“血之于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 ,“大怒則形氣絕,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等 。
4.五臟傳病。腦神失司
腦御五臟,五臟有病也可及腦。張景岳在《類經》中謂:“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于頭,以成七竅之用,故為精明之府。” 五臟有病,腦神失養,主宰失司,而發病。《素問?八正神明論》云“血氣者,人之神”,心氣旺盛,心血充盈,則精神充沛,思維敏銳,反應靈活,血氣衰,行動遲緩,精神萎靡,頭暈目眩,甚則昏厥抽搐;肺氣虛弱,呼吸不利,不能助心血養腦,可見神志恍惚,兩目無神等癥;肝氣升發太過,直沖犯腦,輕者頭痛耳鳴,重者卒然昏倒,發為氣厥。肝氣疏泄不及,則情緒憂郁不樂,悲傷憂慮;脾虛不運,水谷不能運化,清氣不升,腦失榮養;濁氣不降,則脘滿納呆,神疲體倦;腎精虧虛,髓海不足,頭目眩暈;腎陽虧虛,水濕內停,上犯于腦,頭蒙如裹,甚則頭痛嘔惡。
腦病辨治
腦病常見有頭痛、卒中、顫病、痙病、癡呆、癇病、癲狂、不寐、痿病。按辨證施治,常見的中醫證候有肝氣郁結證、肝陽上亢證、肝風內動證、風痰阻絡證、痰濕阻絡證、痰瘀互結證、肝郁痰擾證、痰熱腑實、痰蒙清竅證、氣滯血瘀證、心脾兩虛證、心腎不交證、肝腎陰虛證證。治療常用的8種治法為治風法、祛濕法、祛痰法、活血化瘀法、補益法、回陽救逆法、醒腦開竅法、安神法等,臨床上結合辨證,兩法或數法合用。
1.治風法
1.1疏散外風法
是治療外風所致的疾病。外風是風邪外襲,留于經絡、肌肉、筋骨、關節等處所致。臨床表現為肢體麻木不仁,筋脈攣痛,屈伸不利,或口眼喁斜等癥。可用于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如一些血管性頭痛、偏頭痛,面神經炎、神經痛,破傷風所致口噤、手足拘急、角弓反張,乙型腦炎引起的抽搐。常用的疏散外風藥物有川芎、羌活、防風、獨活、白芷、荊芥、白附子、南星等。常用方劑有川芎茶調散、牽正散、止痙散等。治風藥需配養血藥,以防其燥;養血藥需配搜風行氣藥,以行其滯。
1.2平熄內風法
是治內臟病變所致的風病,這種風病稱為內風。常見有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肝風上于巔頂,多屬陰虧,表現為頭昏眩暈、突然昏倒、口眼咼斜、半身不遂等癥;亦有陽邪亢盛,熱極生風,常見高熱神昏、四肢抽搐等癥;亦有溫邪久留,耗損真陰,虛風內動,則見低熱神倦、筋脈拘攣、手足蠕動、脈虛等癥。肝陽伏,則風熄而鎮靜;肝陽升,則風旋而鼓舞。
平肝熄風法主要包括平肝抑陽補益法、重鎮熄風法。熄風法用于治療如腦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急性期或慢性期等。
常用方劑有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羚羊鉤藤湯、大定風珠、杞菊地黃湯、右歸飲等。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其性剛喜條達。依賴腎水涵養,用平肝潛陽之藥,不忘滋水涵木。配用育陰藥生地黃、白芍等,清熱藥桑葉、菊花等。平肝熄風藥有鉤藤、天麻、石決明、山羊角、羚羊角、珍珠母、白蒺藜、龍骨、牡蠣、代赭石、磁石等。
“治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風頭痛、肢痛、肢麻、體癢久治不愈,養血活血加祛風藥,可收良效;中風之人大便多燥結,痰熱郁結于中,治以潤腸通便,釜底抽薪,風亦易愈。
2.祛濕法
2.1 祛風勝濕
風寒濕邪在表的頭痛、身痛、肢痛、腰膝頑麻,濕病在表,一身盡痛。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中醫認為濕病在表,取微汗為佳;濕病在里,利水為要。祛風勝濕法適用于三叉神經痛、枕神經痛、臂叢神經痛、多發性神經炎、神經根型頸椎病、腰骶神經根炎的風濕外感型,常用方劑有羌活勝濕湯、獨活寄生湯、桂枝附子湯等。藥有羌活、獨活、防風、天麻、延胡索、木瓜、秦艽、五加皮、威靈仙、絡石藤、伸筋草、老鸛草、桑枝、桂枝、臭梧桐、蜈蚣、全蝎、地龍、僵蠶等。
桂枝附子湯,治風勝于濕;白術附子湯,治濕勝于風;甘草附子湯,治風濕俱勝。
2.2散寒除濕
寒邪外襲,凝滯經絡所致的疼痛、麻木、癱瘓等癥。可見于坐骨神經痛、臂叢神經炎等。方劑有雞鳴散、勝濕湯。藥用檳榔、陳皮、木瓜、吳茱萸、紫蘇、生姜、羌活、獨活、秦艽、防風、藁本、蠶砂、伸筋草、蔓荊子、海風藤、川芎等。
六淫外邪,惟風寒濕三者最能郁遏陽氣。非風寒濕襲之,不為患也。
2.3清熱祛濕
適用于濕熱俱盛,或濕從熱化,午后身熱,胸悶腹脹,或濕熱下注,現足膝痿軟等癥。火暑燥三者皆屬熱,受其熱則汗泄,熱盛亦氣壅脈滿,而為痛矣。治療乙型腦炎、急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綜合征等。常用方劑:蒼術白虎湯、三仁湯、四妙丸、虎潛丸等。中藥:蒼術、石膏、知母、茵陳蒿、滑石、通草、薏苡仁、杏仁、蔻仁、防己、赤小豆、蠶砂、黃柏、牛膝、金銀花、威靈仙等。
3.祛痰法
中醫的痰分有形痰和無形痰,外感內傷均能生痰。痰除咳嗽之痰外,尚有胃中嘔吐痰涎、結核瘰疬及神經系統有關的病癥,如眩暈、頭痛、癲癇、昏迷、中風等痰瘀癥。方劑:二陳湯、溫膽湯、大活絡丹、控涎丹、導痰湯、滌痰湯、半夏白術天麻湯。中藥:半夏、天南星、膽南星、石菖蒲、遠志、天竺黃、白芥子、鵝管石、貝母、竹茹、竹瀝、前胡、杏仁、枇杷葉、桑白皮等。
頭眩,痰挾氣虛火,治痰為主,挾補氣藥與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
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癇有陰陽只是痰,內傷最多外感極少。蓋傷飲食積為痰火,上迷清竅,驚恐憂怒,則火勝神不守舍,舍空痰塞。
4.活血祛瘀法
瘀血是由于血流不暢,瘀血阻滯所引起。常見病癥為疼痛、腫塊、瘀斑、出血,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澀、弦細。瘀血攻心可致健忘,甚至昏迷。
活血祛瘀法是通過通利血脈,消散淤血,恢復血流,采用不同的藥物配伍,有理氣活血、溫經活血、益氣活血、破血散瘀、通竅活血、活血解毒、活血利水等。目前廣泛應用于急、慢性炎癥,腫瘤,肝脾腫大,心腦血管疾患及跌打損傷。常用于缺血性中風,腦出血后遺癥。其他如顱腦外傷、原發性視神經萎縮、周圍神經炎、脊髓炎后遺癥、小兒麻痹后遺癥、腰骶神經根炎等。
常用方劑有補陽還五湯、桃紅四物湯、復元活血湯、身痛逐瘀湯等。補陽還五湯益氣化瘀,其中重用黃芪配當歸尾養血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化瘀通絡,治半身不遂,口眼咼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下肢萎廢,小便頻數,遺尿不禁。
化瘀藥常用丹參、雞血藤、川芎、桃仁、紅花、虎杖、平地木、澤蘭、益母草、劉寄奴、郁金、石見穿、王不留行等。消堅破瘀藥有三棱、莪術、五靈脂、地鱉蟲、穿山甲、水蛭、虻蟲等。血瘀多兼氣滯,使用活血祛瘀法,常與理氣藥同用,可收較好效果。如血瘀之人,體中氣機不暢,則稱為“氣滯”,如有頭痛、胸痛、腹痛兼證時,酌用制香附、木香、臺烏藥、薤白等。凡治血者,必先以祛瘀為要。瘀血不去,新血終不得生。若徒養血,適以添瘀。
5.補益法
是治療虛證的重要方法,用于補益人體的氣血陰陽不足。補益法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類。神經系統一些慢性疾病經常采用此法。如重癥肌無力、中風之慢性期偏癱、脊髓炎及其后遺癥、小兒麻痹癥、脊髓空洞癥、神經炎、神經癥。根據辨證,分清氣血陰陽之虛,而采取補氣、補血、補陰、補陽法。
5.1補氣法
補氣法適用于肺脾氣虛證,如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語聲低微,面色咣白,頭暈自汗,動則氣喘,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浮腫,甚至休克,苔薄白,舌質淡,有齒痕,脈細弱。人之生也,全賴乎氣,血脫而氣不脫,雖死猶生;血未傷而氣先脫,雖安必死。(清?唐宗海《血證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常用于肌肉疾病、慢性癱瘓諸病。四君子湯、參苓術草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生脈散等。藥有人參、黃芪、桂圓、白術、炙甘草、大棗、扁豆、茯苓、山藥等。
5.2補血法
常用于血虛證。血虛常伴有氣虛,須配伍補氣藥。治血之要,取效在調氣而補血。血虛表現為面色咣白或萎黃,口唇色淡,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月經不調,手足麻木,舌淡,脈細等。“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吳岜《醫方考》),補血法常用于急、慢性神經癱瘓等。用四物湯、當歸補血湯、歸脾湯。藥有當歸、熟地黃、何首烏、阿膠、龍眼肉、枸杞子、雞血藤、白芍等。“一切補氣諸方,皆從四君化出;一切補血諸方,又當從此四物而化也。補氣者,當求之脾肺;補血者當求之肝腎。”
5.3補陰法
用于陰虛證,主要指肝腎陰虛。表現為頭暈耳鳴,口干咽燥,腰腿酸軟,消瘦,肌肉萎縮,舌紅苔少,脈細。或陰虛火旺,唇赤顴紅,心煩不眠,手足心熱,潮熱盜汗,或遺精、咯血等,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虎潛丸。藥常選地黃、女貞子、旱蓮草、山萸肉、麥冬、龜板、鱉甲之類以滋補肝腎。常廣泛應用于神經炎、脊髓炎、慢性癱瘓狀態、神經癥、腦血管疾病陰虛癥患者等治療。
對于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掉眩昏仆者,滋陰潛陽為急需之圖,張介賓《景岳全書?新方八略》云:“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常用杞菊地黃湯加珍珠母、玳瑁、石決明、羚羊角等。
5.4補陽法 陽虛證,主要是腎陽虛。癥見畏寒肢冷,腰酸軟冷痛,或陽萎滑精,尿多而清長,舌淡,脈沉細無力。常用于慢性癱瘓而有腎陽虛者。張介賓《景岳全書?新方八略》云:“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方劑:濟生腎氣丸、右歸丸、附桂八味丸。中藥:附子、肉桂、仙茅、仙靈脾、鹿角、肉蓯蓉等溫補腎陽的藥物,適當配入補陰之藥。
6.回陽救逆法
張介賓論四逆散日:“可見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陽來則生,陽去則死矣。”
回陽救逆法用于亡陽虛脫、昏迷脫證,多見正氣散亡,表現為惡寒踏臥,四肢厥冷;血壓、體溫降低,出冷汗,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微或虛數等癥。常用方劑如參附湯、四逆湯。藥物有附子、肉桂、干姜等。形不足者,溫之以氣,輔以補氣和中之藥如黨參(或人參y、甘草等。汗多傷陰或體質陰虛者,酌配熟地、麥冬,生牡蠣、龍骨、五味子、山萸肉等。多用于虛脫或休克的搶救,神經科用于腦血管病伴有心血管衰竭、末梢循環衰竭、中樞衰竭,腦炎或顱腦損傷伴有休克可鼻飼應用。陽氣暴脫,非人參、附子之大力,不能挽回沉疴,附子應用需酌情,一般10~30g。
7.醒腦開竅法
醒腦開竅法是通竅開閉,蘇醒神志,治療神志昏迷的方法。開竅劑主要由辛香走竄開竅的藥物所組成,具有蘇醒神志的作用,此外還分別具有清熱、解毒、鎮痙、化痰、辟穢等作用。開竅劑多是丸、散成藥,以便急救應用,宜用溫開水化服或鼻飼,不宜煎服。適用于腦血管病、癲癇、暈厥,或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引起的意識障礙和昏迷等。
7.1涼開法
涼開法適用于熱性病,邪熱侵腦所引起的昏迷、驚厥、抽搐等癥,亦常用于腦血管意外的熱閉證及其他昏迷陽閉等。常有神昏譫語,鼻鼾氣粗,兩手握固,苔黃膩,脈洪大等,涼開的方劑,具有清心開竅,泄熱解毒等作用。常用涼開劑有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醒腦靜注射劑。常用藥物有牛黃、冰片、黃連、郁金等藥組成,同時針對具體病情,還需配合其他藥物。如高熱可配合石膏、知母;大便秘結陽明腑實配合瀉下藥芒硝、大黃,以“釜底抽薪”,開竅與攻下同用。
7.2溫開法
溫開法適用于寒邪或痰濁內閉,而見突然昏倒,牙關緊閉,痰壅氣閉,苔白脈遲之寒閉證,用芳香開竅、溫化痰濁方,有蘇合香丸、玉樞丹等,藥有蘇合香、丁香、青木香、冰片、麝香等組成的丸藥,用于中風陰閉(即寒閉)證,中暑有寒閉見證者以及其他昏迷陰閉者。
7.3化痰開竅法血瘀痰阻,腦氣與臟腑之氣不接。痰氣壅塞,閉者易開,化痰開竅法適用于感染性腦病如腦炎、腦膜炎及急性腦血管病、癲癇等而有神志昏迷、痰多、舌苔厚膩,脈濡滑等癥者,癔病、重癥精神病有痰多、舌苔厚膩者亦用此法。常用有蘇合香丸(見溫開法)、白金丸等,藥用貝母:天竺黃、石菖蒲、郁金、淡竹瀝、遠志、膽南星等藥。痰氣壅塞,沉大,無熱為寒痰上壅,濁陰阻蔽清陽之氣,非燥烈大溫之藥不能開泄。
8.安神法
安神法主要是安神定志,用于心、肝、腎三藏功能失調,神志不安的病例。用于治療不寐、健忘、煩躁等神經癥,具有鎮靜、安神、養心、定悸等作用。根據“驚者平之”,“虛者補之”,可分重鎮安神與滋養安神。重鎮安神法常用于心神不靈,胸中煩熱,躁擾不安,怔忡失眠,方劑如安神丸;痰火擾心者用生鐵落飲等。滋養安神法:肺陰不足,虛熱內生,舌紅少津,脈細數,如百合病,予百合地黃湯潤肺滋陰安神;對于肝氣不達,焦慮抑郁,心血虛少,以致臟躁,苔膩津少,脈弦滑,予逍遙散合甘麥大棗湯加減以疏肝解郁,潤燥安神;對于肝血不足,營血耗損,虛煩不眠,視物模糊,兩目干澀,筋脈拘攣,爪甲不榮,舌淡,脈細,予以四物湯合酸棗仁湯加減以養血安神;對于腎陰虧虛,腎精不足,或心腎不交,虛火上逆,表現為眩暈耳鳴,健忘恍惚,多夢遺精,潮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治以左歸飲合黃連阿膠湯加減以滋陰瀉火,交通心腎。對于久病不愈,勞倦內傷,形寒肢冷,心腎陽虛,心悸胸悶,唇甲紫暗,心煩不得臥,苔白滑舌暗淡,脈沉微者,予腎氣丸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以溫養心腎;對于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不眠,予歸脾湯合天王補心丹加減,以補心健脾安神。其中歸脾湯(《濟生方》),黃芪益氣生血,當歸補血活血,黨參、白術、茯神健脾安神,龍眼肉補血養心,棗仁、遠志養血安神,木香調氣、運化脾胃,甘草調和諸藥。
神不安常引起不寐之癥,歷代醫家認為主要病機屬于營衛失和,陰陽失調,為病之本,陰虛不能納陽,或陽盛不得人陰。正如《靈樞?大惑論》所云:“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能瞑矣”,所以治療中要注意調和陰陽,方能起效,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建國以后,尤其是近30年來,中醫藥工作者在繼承的同時,積極吸收西醫學知識,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的中醫藥治療進行了多學科、多途徑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醫腦病在腦血管病、肝豆狀核變性、帕金森病、癡呆、重癥肌無力、偏頭痛、腦癱、多發性抽動、肋間神經痛等神經系統疾病治療,都顯示出其特色與優勢。
中醫腦病學屬于自然科學,又屬傳統醫學范疇,認識中醫腦病學的科學價值,繼承其特色優勢,使其傳統理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大膽創新,中醫腦科學一定會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