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活法機要》
【導讀】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居癌癥之首,目前治療方法以手術治療和放療、化療為主,西醫治療雖能延長患者生存年限,但其不良反應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肺癌屬于中醫學“肺積”范疇,王成祥教授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指出,肺癌的核心病機是正虛痰毒互結,其發病率的增高與當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針對核心病機,王成祥教授以扶正化痰解毒法為綱,結合現代藥理學知識,創立補氣藥、二陳消瘰丸與“肺癌五味”合用之肺癌方,方中用黃芪-黨參扶正補虛、清半夏-茯苓-陳皮燥濕化痰、浙貝母-玄參-牡蠣軟堅散結、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生薏苡仁-夏枯草抑制腫瘤,根據患者臨床癥狀之側重與變更,靈活加減藥量、化裁藥味,治療肺癌取得顯著效果。
肺癌又稱原發性支氣管癌,指起源于呼吸上皮細胞(支氣管、細支氣管和肺泡)的惡性腫瘤,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的首要原因。根據組織病理學,肺癌可主要分為鱗狀上皮細胞癌(鱗癌)、腺癌、大細胞癌和小細胞癌四類,均以咳嗽、咳痰、咯血、氣短和消瘦為主要臨床表現。X線影像學表現為肺部結節和腫塊影,這也是發現肺癌的初篩方法,在病變部位的組織活檢中見癌細胞,是其診斷的金標準。然而,由于肺癌的臨床表現與腫瘤大小、發生部位、有無轉移和并發癥密切相關,5%~15% 的患者可無明顯癥狀,僅在常規體檢、胸部影像學檢查時發現。西醫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等診療方法,可提高治愈率,明顯延長患者的生存年限,但與之相隨的治療費用高、副作用明顯等弊端也日益浮現,中醫藥治療肺癌得到廣泛關注。王成祥教授是首都名中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臨床與科研工作 30 余年,擅長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尤其對肺癌、哮喘、慢性咳嗽、肺間質纖維化均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隨王教授侍診學習,得之教導,受益匪淺,現將其治療肺癌的思路和臨證運用總結介紹如下,以饗同道。肺癌,中醫古籍中無此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屬肺積范疇。肺積之名首見于《難經·五十六難》:“肺之積,名曰息賁……咳嗽、發肺壅。” 《素問·玉機真臟論篇》載:“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載:“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其所論癥狀均屬肺癌臨床表現。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癥瘕痃癖痞源流》指出:“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宣通,為痰,為食,為血,皆得與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而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提示肺癌的發生與正虛痰毒互結密切相關。王成祥教授認為,肺癌的發生與飲食、生活習慣和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當代居民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壓力驟升,飲食不節,久饑驟飽則脾胃受損,運化失常;睡眠不足則肝陰受劫,腎精被耗;飲食不潔則精無以生、痰毒內蘊;憂思過慮則肝郁氣結,心脾兩虛。若復有先天不足或年老體弱則正虛愈甚,邪毒必湊,即《外證醫案》云:“正氣虛則生巖。”加之近現代社會工業污染、煙霧和粉塵霧霾密度增加,呼吸之間,外毒入肺,內外合邪,正不勝邪,邪毒久羈,癌塊乃生。因此王成祥教授提出正虛痰毒互結為肺癌的核心病機,當以扶正化痰解毒為治療大法。根據患者的肺癌分期及病程階段,治法的側重點亦有差別。早期病變:癌毒新成,正虛之本為痼疾,急則治其標以遏止癌毒痰邪,治以祛痰解毒為主,佐以扶正;中期病變:癌塊生長,正氣受侵顯著,邪正交爭劇烈,需解毒與扶正并重;晚期病變或術后:受邪日久,或正氣驟然大損,機體弱不耐攻,當以扶正為先,佐以安邪。王成祥教授認為肺癌患者之虛,病首于肺、關鍵在脾胃、次及肝腎,臨床常以黃芪 30 g、黨參 30 g為補虛主藥。《醫宗必讀·積聚》云:“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活法機要》曰:“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脾胃怯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可見腫瘤的發生與正氣不足、脾胃虛弱密切相關。肺癌患者之虛,病位在肺,肺臟強則邪無所居,脾胃安則氣血充沛、痰毒難生,肺癌整個治療過程都應牢記補益肺脾之氣。黃芪,性甘,味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健脾、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的功效。《本草綱目》云:“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本草便讀》 亦載:“黃芪之補,善達表益衛 …… 以營衛氣血太和, 自無瘀滯耳。”黨參,性平味甘,歸脾、肺經。始載于《本草從新》,具有補脾益肺,養血生津的功效 。《本草正義》載:其效用“本與人參不甚相遠。其尤可貴者,則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涼,養血而不偏滋膩,鼓舞清陽,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二者同用,亦涵補中益氣湯之意,培土生金、補益正氣,同時,相合表里、協調陰陽,驅毒御毒,實乃肺癌清補佳品。現代研究表明,黃芪的主要成分黃芪甲苷不僅可以抑制腫瘤增殖侵襲、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 也可以調節患者免疫功能, 改善預后;黨參多糖具有增強造血功能、增強免疫力、抗氧化、抗腫瘤、抗疲勞、保護神經、抗菌、抗炎等功效;黃芪-黨參配伍可通過調控荷瘤小鼠 CD4+CD25+Foxp3+Treg 的表達,顯著改善其體內存在的免疫耐受狀態,且作用效果明顯優于單味中藥。故王成祥教授以此二者為臨證治療肺癌扶正補氣之主藥。曾問王成祥教授:肺癌患者多為久病,為何只論化痰、不論化瘀呢?王成祥教授回答:《 丹溪心法》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為痰。” 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氣化水液,肺癌患者肺脾功能失調尤為明顯,體內津液輸布失常,則成水濕,凝聚為痰。二陳湯之半夏、陳皮、茯苓均可同時入肺經與脾經,半夏燥濕化痰、陳皮理氣化痰、茯苓利水滲濕,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四藥共同從氣行水,從水化痰。而肺癌形成之初,痰濁、瘀血互結,化痰行氣配合活血之法攻之或可奏效,但隨著疾病深入,積塊已成,痰毒互結,阻滯血液運行,有形之痰毒結塊非軟堅之法不可散,而血府逐瘀湯不能動痰毒之根本,此時,消瘰丸當是首選良方。痰多色黃質黏者,加用黃芩、魚腥草、漏蘆清熱化痰解毒;痰少色白有泡沫者,加用干姜、厚樸、半夏燥濕化痰;咳嗽少痰者,加用蜜紫菀、蜜款冬花、炒杏仁潤肺下氣止咳。消瘰丸出自清代名醫程鐘齡所著《醫學心悟》,由玄參、浙貝母和生牡蠣三味藥組成。《醫學衷中參西錄》載:“玄參……能入肺以清肺家爍熱,解毒消火,最宜于肺病結核,肺熱咳嗽。”現代研究亦表明玄參含有環烯醚萜類、生物堿及多糖類等多項成分,具有舒張血管、抗氧化、抗菌抗癌的功效;浙貝母,色白入肺,味苦性寒,主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散結消癰解毒的功效,浙貝母中貝母素甲具有鎮咳平喘和抗炎作用,同時能通過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逆轉腫瘤細胞耐藥發揮抗腫瘤作用;生牡蠣,咸、涼,主入腎經,《珍珠囊》 載:“軟痞積……為軟堅收澀之劑。”現代研究顯示生牡蠣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作用。玄參、浙貝母、生牡蠣三藥合用,金水相生,咸苦寒潤不傷正,清補不助邪,尤宜肺癌患者日久體虛、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的病機。臨床診治時,王成祥教授善于應用學科最新研究成果,結合患者服藥后的病情變化等回訪資料,發現近年被藥理實驗證實的可以治療肺癌的中藥中,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生薏苡仁和夏枯草五味藥合用可以改善患者疼痛、乏力、氣短的癥狀,有化痰解毒不傷正的功效。研究表明,蒲公英的主要成分蒲公英萜醇可調控 Akt 途徑,影響肺癌細胞的糖酵解水平,抑制癌細胞增殖;半枝蓮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遷移和侵襲,抑制腫瘤微血管生成;白花蛇舌草可通過調節相關蛋白,增加機體免疫力,抑制腫瘤耐藥;薏苡仁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等物,可調節細胞因子表達和阻滯腫瘤細胞有絲分裂,從而殺傷腫瘤細胞,抑制其增殖力;夏枯草可抑制腫瘤細胞增殖,降低放化療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此五味藥通過不同作用機制影響肺癌的發展。在中藥性味里,多屬甘苦寒之品。甘能補能緩能和,補日久不足之正氣,緩癌癥之痛,調和藥性,改善食欲;苦能泄能燥能堅,泄降氣逆之咳嗽,苦燥體內之濕,通泄大便給痰毒以出路,堅固病久所傷之陰。寒性可涼血解毒。此五味中藥,被王成祥教授稱為“肺癌五味”,作為臨床治療肺癌時解毒抗癌的常用藥組。患者,男,61 歲,2019 年 9 月 4 日初診。主訴:右肺中葉腺癌術后兩年余,咳嗽 2 d。患者自訴 2017 年 4 月體檢時發現肺癌,2017 年 5 月于安貞醫院行右肺癌手術,術后病理:1.5 cm × 1.2 cm,肺腺癌,無脈管瘤栓及神經侵犯,未見淋巴結轉移。2018 年 3 月發現標志物升高,PET-CT 提示右肺門腫大淋巴結,考慮復發。于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行化療,約 8 月份結束化療,在家休養。2 d 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咳痰,痰色白,量中等,于今日至門診治療。刻下:神志清楚,精神尚可,間有咳嗽,咳聲清,痰色黃,量偏多,易咳出,無痰中帶血。偶有氣短和喘憋感,無胸悶心痛,無水腫,大便 1 次/d、不成形,小便可,納眠可,舌淡苔薄黃,脈弦細數。西醫初步診斷:肺癌術后;中醫診斷:肺積(正氣虧虛,痰毒互結)。治以扶正化痰解毒,予肺癌方(自擬)加味。處方:黨參 30 g,生黃芪 30 g,清半夏 9 g,陳皮 10 g,茯苓 15 g,玄參 30 g,浙貝母 10 g,生牡蠣 30 g,夏枯草 12 g,蒲公英 30 g,半枝蓮 15 g,白花蛇舌草 15 g,薏苡仁 30 g,枳殼 15 g,炙甘草 6 g,連翹 30 g,敗醬草 30 g,炙枇杷葉 15 g,炒杏仁 10 g。免煎顆粒 21 劑,1 劑/d,早晚分服。二診:2019 年 9 月 25 日,咳嗽次數減少,咳甚時可見氣短,無喘憋,痰量較前減少,色淡,舌胖苔薄白,脈弦細略數。處方:上方加全蝎 6 g。免煎顆粒14 劑,1 劑/d,早晚分服。三診:2019 年 10 月 9 日,自覺癥狀改善明顯,無咳嗽,無氣短喘憋,偶爾可吐出少量白色泡沫痰,無口干口苦,納眠可,小便可,大便不成形,1 次/d,舌淡苔薄白,脈弦。處理:上方去生薏苡仁,改炒薏苡仁 30 g,加炒白術 15 g。免煎顆粒 14 劑,1 劑/d,早晚分服。后定期復診,隨癥守原方加減 1 年,患者病情平穩,無特殊不適。2020 年 12 月復查 CT:較前片比較,右側胸腔積液減少,右肺中葉支氣管斷端未見明確異常,右肺結節無變化。囑避風寒暑熱,多戶外空氣清鮮處運動,適寒溫、和喜怒,健康飲食、規律作息。患者所苦之癥得解,因擔心癌病復發,請王教授開方調養,一年多來,堅持服藥復診,得近期檢查結果,信心倍增,滿懷感恩。按:患者以肺癌術后兩年余,咳嗽 2 d 就診,就其主訴,可辨病為肺癌。王教授認為,患者多次行放療和化療術,放射線和化療藥物多為燥火之邪,灼肺津血、耗傷肺氣,故用黨參 30 g 補脾益肺,養血生津,黃芪 30 g 補肺氣。究其肺癌病本,屬正虛痰毒久積,且患者無明顯消瘦乏力、無痰口干等大虛之候,故用清半夏、陳皮、枳殼、茯苓疏理氣機、行濕化痰,玄參、浙貝母、生牡蠣清補滋陰、軟堅散結,蒲公英、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和夏枯草,五味共用,克毒抑癌。患者突發咳嗽,雖自訴無明顯誘因,但據其就診日期,9 月初曾有氣候變化,氣溫顯著下降,考慮患者突發咳嗽可能由外感寒邪所致。咳嗽,痰色由白轉黃,苔薄黃,脈弦細數,故重用連翹 30 g 疏散風熱,同時消腫散結,炙枇杷葉與炒杏仁降氣止咳,與連翹合用,宣降相司,肺與大腸相表里,伍敗醬草清熱解毒,促邪從大腸解,佐炙甘草調和諸藥。上下內外均通,外邪除,肺臟安。二診時,患者仍有咳嗽,考慮為癌毒阻遏氣機、肺失宣肅所致,加用風藥全蝎以搜邪通絡暢氣機、攻毒散結療病因、息風止痙以止咳。三診,咳嗽咳痰已無,但偶爾吐出白色泡沫痰,且大便不成形,舌淡苔薄白,考慮前方苦寒傷脾,去性存味,改生薏苡仁為炒薏苡仁,加炒白術健脾燥濕,復能培土生金。王成祥教授臨診善求病機、從繁化簡,以病機為本、急癥為標,用藥精準,取得良效。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和強壓力下,現代人作息紊亂、飲食不節、憂思勞怒,攻伐正氣、漸損五臟,復感外界毒邪,易形成以正虛為本、痰毒互結為病機的疾病。肺合皮毛、開竅于鼻、以喉為門戶、主氣司呼吸,當代外毒以空氣污染為先,故肺首當其沖,痰毒互積于肺,日久成癌。針對肺癌正虛痰毒互結的病機,王成祥教授用黃芪-黨參扶正補虛、二陳消瘰丸化痰散結,“肺癌五味” 抑制腫瘤,療效顯著,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溫馨提示:本文僅作學術交流使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針法、穴位等,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