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店服務的過程中,藥店人往往會遇到一類顧客,身體不好也不壞,但會有疲乏無力、頭昏頭痛等癥狀。像這種介乎病態和健康之間的“疊加態”,往往是脾胃出了問題。
遇到這一類顧客,藥店人該提供怎么樣的服務,才能讓顧客盡快回復身體的好狀態?
搞清補脾 or 健脾很關鍵
脾胃是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人體正氣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氣血精神的增減波動。而人體精神氣血的盛衰,與脾胃功能能否正常發揮作用密切相關。
很多人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想起就是補脾,“胡塞海吃”各類補藥,結果越吃越上火。如果本身脾胃運化的能力就弱,還要大吃“猛藥”,反而可能誘發疾病。
正因如此,搞清補脾和健脾的區別就非常重要,值得藥店人學習。
健脾:關鍵在于脾胃運轉。想要脾胃更好地運轉,就要清除脾胃中的障礙物,如痰、濕、食滯等,這就是健脾應該發揮的作用。
補脾:關鍵在于補脾氣,讓脾具有運轉的動力。不論是食物還是藥物,進入人體以后,都需要脾運化才能發揮作用。
簡而言之,健脾的關鍵在于清除障礙,而補脾的關鍵在于增強動力,補脾包含在健脾之中。
怎樣健脾:找準人群+藥物
1、濕重人群很需要健脾
典型的臨床表現:重、悶、呆、膩、濡。重為肢體困重,悶為脘腹痞悶,呆指納食乏味呆滯,膩指口粘苔膩,濡指脈象濡。
如果顧客表示,有早起昏沉沒精神、賴床;口腔黏膩、舌苔厚膩;有痰、咽喉不爽、刷牙惡心;容易腹瀉或者大便不爽、排不盡、黏馬桶;身體沉、腿發沉、小腿肚發酸;早起臉大腫眼泡;皮膚、頭部易出油,頭發洗后不易干等表現,很可能就是濕重很需要健脾人群。
2、平胃散:去除脾胃的濕氣
組方:蒼術(去黑皮,搗為粗末,炒黃色)120g,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陳橘皮(洗令凈,焙干)60g,甘草(炙黃)30g。
用量:用法:將上述藥物研成細末,每次服4~6g,姜棗煎湯送下。
主治:平胃散能濕運脾、行氣和胃,主治濕滯脾胃導致的脾土不運,濕濁困中,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有惡心嘔吐,大便溏瀉,困倦嗜睡,舌不紅,苔厚膩。
2種祛濕思路,補脾健脾
1、按壓穴位排濕
如果體內存在濕氣,可以按揉拍打脾經及胃經,通過讓這兩個經絡的氣流順暢,從而解決體內有濕的狀態。
足三里穴:按壓此處,有助于調整腸胃機能,促進水分代謝。
陰陵泉穴:按壓此處,有助于排出體內濕氣,對水腫引起的肥胖尤其有效。
水分穴:按壓此處,有助于改善水腫、腹瀉、腹脹問題,調節腹部的水分。
2、通過食補排濕
祛濕不僅要“祛濕”,驅趕困住脾胃的濕氣,還要運脾,恢復被困住的脾胃功能。在此過程中,選用養脾胃的食材進行食補,
常見的養脾胃食材:小米、藕粉、山藥、陳皮等。祛濕的食材有:赤小豆、薏米、荷葉、茯苓、艾草等。
(本文僅供專業人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