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道,大家好。今天繼續與大家分享“一日一道”。今天所談的內容是:六腑功能。
六腑:六腑總的功能是“傳化物而不藏”。膽腑貯藏的膽汁,其他諸藏則受盛清濁混雜之物,互相之間保持著“虛實”更替、傳輸通暢的生理聯系,才能達到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目的。
六腑的氣機活動是以通行下降為其主要方式。如果通降失常,糟粕不能傳化,就會有痛、脹、閉、吐的癥狀出現。但六腑亦有其升的一面,如胃、小腸、大腸、膀胱均可將吸收的濁中之清升轉于全身以利用。三焦使下焦之元氣達全身各處。故《難經·六十六難》云:“三焦,元氣之別使也”。不過六腑氣機活動的方式主要是降。
臟腑之間的氣機活動不但體現于兩臟腑之間,而且多臟腑之間的配合作用同樣如此。如津液的吸收、敷布及排泄過程就是多個臟腑在氣機升降出入運動中協調作用的結果。津液代謝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但歸納起來,其基本方式是“清升濁降”。其代謝的關鍵部位是肺、腎、脾三臟。當飲食進入胃中,經胃初步消化吸收,降于小腸作進一步精細消化,并大量吸收其清者,胃和小腸吸收來的津液上輸于脾,脾氣上升,于是將津液“上歸于肺”,而濁者則在胃和小腸的下降作用下,輸于下焦。由于脾為“倉廩之本”,脾之升為胃及小腸的下降作用創造了條件,同時,胃腸的下降作用又有助于脾的上升。升與降相互影響,就完成了以脾為中心的第一次“清升濁降”運動。當津“上歸于肺”后,經肺的宣發作用上于全身,組織利用后的濁液在肺氣的肅降作用下,一部分從口鼻、皮膚排出體外,另一部分則“下輸膀胱”。可以說這是以肺為中心所進行的第二次“清升濁降”。第三次是在腎陽作用下,輸于下焦的濁液經過蒸化,濁中之清者由腎臟吸收并上輸于全身,濁中之濁則借助腎氣的作用,降入膀胱而后排出體外。
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失常,是疾病發生的基本病機之一?!端貑枴づe痛論》云:“百病皆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指出了不論是情緒的刺激或氣候的影響 或是諸如勞倦內傷等原因,都能引起氣機的升降運動紊亂。
脾胃氣虛:脾胃之氣不足,升清降濁無力,胃納脾運的作用障礙,因而,以食欲不振、納食減少、食后作脹、四肢困倦、大便溏瀉的癥狀為其辨證要點。
滯,不通暢之謂。氣滯是指人體某一部位或某一臟腑的氣機升降運動障礙所出現的一種病理變化,引起氣機升降運動阻滯的原因較多,如飲食、外感、勞倦、外傷、痰飲、瘀血等,尤其是精神情志所傷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氣滯的共有特征是在氣機阻滯的部位有明顯的“脹”、“痛”、“悶”的感覺,這種病的起伏變化與病人的情緒好壞有直接的關系,由于氣滯的病位不同,還會出現不同的特有癥狀,以此作為定位辨證的要點。
脾胃氣滯:又稱中焦氣機不暢,多由痰濕之邪或飲食不節所致,導致脾胃的清升濁降活動不能順利進行。所以患者有脘腹痞悶、脹痛、嘔惡厭食,肢體困重、腹脹得矢氣則減等特有癥狀。
膀胱氣滯:多為濕熱邪氣所致,阻遏膀胱氣化功能的順利進行。故有排尿不易,出現尿急、尿頻、尿痛之癥,或因瘀血敗精阻礙,或因精神因素,導致膀胱氣機郁滯、氣化不行,而見有少腹拘結脹痛、排尿不利,但無明顯尿痛癥狀者。
大腸氣滯:可因濕熱之邪所傷,或腹部手術不徹底,或情志所致,引起大腸氣機不暢,通降排便受阻,不能行其傳導之職。患者除有腹部游走性脹痛外,還伴有排便不爽,或便秘數日不行,或大便不成形,排出不利,得矢氣后腹脹癥狀減輕。
胃氣上逆:胃氣以和降為順,若為飲食所傷或外邪直犯胃脘,使胃氣升降反作,不能和降,反而上逆時,就有嘔吐、惡心、呃逆、噯氣等癥狀。
氣陷:氣陷常在氣虛和出入無力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氣機上升運動無力,反陷于下之故,氣陷以脾病為主,其他臟腑也可發生,但多同時兼見脾虛的表現。
1、脾虛下陷:也稱中氣下陷,是指脾氣升舉作用降低,不能輸布精微物質和升托內臟 患者除有頭暈目眩、語言低微、氣短乏力、自汗出等氣虛的一般表現外,還有食入則脘腹脹滿、腹部下墜、便意頻頻、內臟下垂、重癥肌無力等病癥特點。
2、大腸氣陷:主要表現為久泄不止,甚則大便不禁、肛門垂脹、脫肛等特點。其他癥狀或不明顯,治療時除益氣固脫,還當采取澀腸止瀉之劑以治大腸滑脫之癥。
3、胞氣下陷:除有一般氣虛表現外,明顯而突出的癥狀特點是月經淋漓不斷、習慣性流產、子宮脫出等。
無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