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家規文化做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源于先秦,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其內容和形式趨于成熟,是一種在修身、齊家、處世等方面訓誡后輩子孫的家教方法。家規家訓是古代先哲留給我們后人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我國教育的發展曾經一度走入誤區,那就是過分依賴學校教育,現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思想又多取材于國外的家教理念,舍本逐末,起不到應有的指導作用。今日之中國,教育正在經歷一種嚴竣的考驗,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都圍繞著應試教育、功利教育、精英教育而進行,孩子成了犧牲品,這是教育的極大失敗。
為了孩子成功成名,家長的家教法可謂五花八門,在家長苦逼下,雖然有些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去了,可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品行和相關的技能,卻被丟到“爪哇國”去了。
人們在不斷地探索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而有一種對孩子品行、能力和學習均由裨益的家教法,卻早已被丟棄了,這種家教法就是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方法——家規。說熟悉,是因為大家都聽說過,說陌生是因現代家庭極少有訂立家規的,而且還因為它早已淡出了很多現代家庭,被湮沒于滾滾歷史紅塵中。
家規,對于很多現代家庭來說,仿佛是一個穿越時空的詞匯。這里的“家”是指家庭,“規”則是規矩或規范,通俗的理解就是:一個家庭所規定的行為規范。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范后代子孫的準則。“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就是指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法律,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規矩,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規矩講規則。
現代家庭對家規的了解,大多是通過影視劇或書刊。在講述古代家庭生活或教子故事時,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家里的長者,動用家法懲治兒子或孫子,先要把家法讀出來,然后再附上懲罰的辦法。這里的家法就是現在我們所稱的家規。
家法作為一種家庭自治規范,其產生與法律是同源的。二者都是源于原始的社會習慣規范,直到后來“國家”出現,二者才開始逐漸分離,各自發展。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家庭與國家一樣,也經歷了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從宗族到家族到大家庭,再到現在的個體小家庭。
舊時的家法與現代的家規最大的不同就是,家法等同于霸王條款:其一制定不經過全家討論,尤其是不征求未成年子女的意見;其二是很多家法只是強調懲罰,缺乏獎勵措施;其三只對婦女、兒童有限制,家中男性長者則無約束。現代家規則不同,有獎有罰,更體現出現代元素,那就是民主和平等,這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
說起家規,最著名的莫過于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的嫡子孫、清代學者朱伯廬先生的《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
同為清朝的李毓秀是康熙年間的秀才,他的著名典籍《訓蒙文》,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弟子規》,也是經典教規,“弟子”的意思有兩個: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學生,“規”就是規范。《弟子規》側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言行謹慎講信用,對他人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學習有仁德的人,多學習經典文化藝術知識。對于塑造孩子聰慧乖巧、品行端正大有益處。
這兩篇治家格言,可謂家規中的經典作品,其流傳之廣,影響之大遠超乎人們的想像,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幼童,很多人能夠背誦其中的重要文句。無論是《治家格言》還是《弟子規》均出自封建時代的文人筆下,肯定有時代的局限性,但不乏可借鑒之處。特別是這種“家有家規”的意識,在今天仍有一定現實意義。
家規,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全家人的,是家庭“公約”,人人都應該遵守,朱伯廬的《治家格言》就屬于這一類。另一類是針對孩子的,是家長用守則的形式來約束兒女的行為,帶有一定的強制性。針對孩子的家規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不能成人化。對任何家庭來說,這種家規都是需要的。沒有“公約”式的家規,針對孩子的家規就難以執行,因為孩子會覺得不公平。
家規是一種文明和進步的體現。相比外國的家庭,中國的家庭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對長幼尊卑的秩序很看重,往往都是以家長的話為基準,尤其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更是很少考慮他們的感受,而國外的家庭環境相對民主一些,家長和孩子經常可以作為獨立的個體進行平等對話,更有利于家庭關系的融洽和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思想,為人做事都要遵守一定的規則,所以家規應成為我們現在家庭必不可少的一種行為規范。但現在一些年輕的家長,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缺少家規意識,在家庭生活中,明顯的缺少規矩的約束,不但對家庭建設不利,對孩子的成長也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