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很簡單!跑步秘籍!
Q&A日常訓練篇
增加腳的肌力、耐力、美化腳肌肉線條、增加肺活量、身體更健康、抗老化
1、加強心肺功能:養成慢跑的習慣可以增加我們心臟收縮的血液輸出量,降低安靜心跳率,并能有效降低血壓,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借以提升身體的作業能力。
2、促進代謝排毒:慢跑為一種規律的運動,它可加快體內的新陳代謝,延緩身體機能老化的速度,并可將 體內的毒素等多余物質,藉由汗水及尿液排出體外。
3、增強肌力與耐力:慢跑運動可增強肌力并培養耐力,提昇我們工作上所需的體能及緊急應變的能力。
4、減輕心理壓力:適度的慢跑可舒緩長時間工作所衍生的緊張情緒及心理壓力,并回復充電至最佳的身心 狀態,為下一波的衝刺作準備。
5、提高生活品質:健康的身體是提高生活品質的基本條件,失去健康一切都是空談。
注意呼吸順不順、腳步節奏、身體狀況、與腳尺寸符合的慢跑鞋、舒適合身的服飾
一、選擇適當的場地(柔軟地面)
二、穿著輕便、易吸汗的服裝。
三、穿著一雙舒適且能吸收震蕩的慢跑鞋。
四、運動前的伸展活動必須確實完成。
五、正確的跑步姿勢。
六、依個人最適宜的運動強度,循序漸進的增加負荷。
七、持之以恒的從事運動,必能夠擁有健康且愉快的跑步樂趣。
建議最好能在起床后20~30分鐘再開始跑步。剛起床時,身體尚未完全清醒,突然的跑步對心臟的負荷太大,盥洗后不妨先做簡單的伸展操,出發前喝一點含糖的飲料或補給品,不要讓自己空腹跑步。 剛開始跑步,怎麼規定自己最適合的時間或距離?
建議剛開始跑步的人,要用時間代替距離作為跑步的測量單位,一次約20分鐘,一旦你以時間作為規范,就比較容易穩定下來,不會越跑越快,這樣比較不會因為疲憊或太喘而無法持續。當你覺得20分鐘跑起來相當輕松,就可以5分鐘為單位慢慢往上加。
要能輕輕松松的跑得久遠,最重要的就是調整步調和速度,而調整的方法之一就是呼吸的方式,一般常用的跑步呼吸法,通常是吸氣2次呼氣2次,但如果想借助呼吸控制速度,不妨試試看吸氣4次呼氣4次的方法。
平常的練習的場所,可視你的需求加以調整,以路面的硬度來說,軟的路面對腳板和膝蓋的沖擊較小,像是草地、泥土路,都能提供雙腳很好的保護,不過因為在臺灣這樣的場地較少,一般的跑者多半會選擇田徑跑道。已經開始跑步一段時間的跑者,建議你可利用田徑場中間的草地最練習,雖不見得很平整,但能幫助腳踝適應不同的路面,鍛煉腳踝周圍的肌群。此外,有跑步習慣的人,建議選擇方便計算距離的地方練習,像是公園中設置的慢跑道、田徑場等,跑步時請戴著手表計算時間,這樣一來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步頻速度,也比較能持續。如果找不到可以知道距離的場地,利用健身房的跑步機來運動也是不錯選擇。
其實暖身的動作是沒有不同的。但是,冬天時肌肉和關節的暖身會比較困難,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先在室內做好暖身運動,效果比較好,花費的時間也比較短。跑步后的收操運動可以預防受傷、消除肌肉的疲勞,不能因為天氣寒冷就省略這個部份。
其實暖身的動作是沒有不同的。但是,冬天時肌肉和關節的暖身會比較困難,所以建議大家可以先在室內做好暖身運動,效果比較好,花費的時間也比較短。跑步后的收操運動可以預防受傷、消除肌肉的疲勞,不能因為天氣寒冷就省略這個部份。
跑步機和戶外場地最大的差異,在於它無法提供多重地形訓練不同的肌力,不過因為它可以管理速度,給予心肺功能穩定的負擔,且不受天氣影響,所以用它作為日常練習的輔助,是非常便利的。
跑步的姿勢大致來說是相同的,只是一般路面著地后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會幫助你前進,而跑面是不斷向后移動,反作用力的影響不大,但是姿勢錯誤會增加膝蓋和腰部的負擔。再者是速度的部份,一般建議跑者把速度定在7~8分鐘/km,速度過快反而會始跑步姿勢變形,要特別注意。
如果是新手跑者,到出賽前一個月為止,建議單次所跑的距離還是以短距離為主,但盡量讓次數增加,舉例來說,如果一個星期要跑20km,就將它分成跑四次5km。因為不習慣跑長距離的人,一下子就跑長程的話,很容易讓疲勞殘留在體內,甚至可能造成身體狀態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