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藥性是指藥物的性能和功效,對中藥藥性理論的闡述,就是運用中醫(yī)藥學特有的理論,從藥物所具有的性質(zhì)、氣味、主要作用的臟腑等各個方面進行論述,也就是所謂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jīng)等理論。
四氣五味
四氣五味又稱為“氣味”或“性味”。不同的藥物具有不同的“氣”和“味”,從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
一、四氣
四氣也稱為“四性”,是指藥物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質(zhì)。如某種藥作用于人體后,人或者感到全身發(fā)熱,或者能使原有的寒性癥狀(諸如腹痛得暖則減,瀉下清水或瀉下未消化的食物,口不渴,手足清冷,舌苔白潤,舌質(zhì)較淡、脈沉細等)得到改善,那么這種藥就是溫性或熱性。溫與熱僅是程度上的差別,熱甚于溫。寒和涼也是程度上的差別,寒甚于涼。
二、五味
五味包括辛、甘、酸、苦、咸。《素問》中提到的“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是對五味作用的基本總結(jié)。對于五味的具體作用,可以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辛味能行和散。行和散就是能疏散在表的病邪,并能疏通郁滯的氣機和閉塞的經(jīng)脈竅道。所以治療表證的中藥如麻黃、桂枝、蘇葉、薄荷等都具有辛味,而理氣藥如橘皮、木香、砂仁、香附等也都具有辛味。
苦味能燥和泄。燥即是燥除濕邪,泄即是外泄邪熱或下泄毒熱。所以治療濕邪的中藥如厚樸、獨活等都有苦味,而清熱解毒或降火藥如黃連、龍膽草、梔子、黃柏等都具有苦味。
甘味能補、緩。補即是補益人體的陰陽氣血,緩即是能緩和急迫的病證、緩和其他藥物的作用,也稱為緩急。所以多數(shù)補藥都有甘味,如甘草、蜂蜜、大棗等,而這些藥又常常作為緩急的藥使用,其他如能滋潤人體,潤腸通便,潤肺化痰的藥業(yè)多具有甘味。
酸味能收澀。收澀是指收斂津氣、固澀各種滑泄,包括止咳、止汗、止遺精、止遺尿、止瀉等,如五味子、烏梅、石榴皮等都具有酸味。
咸味能軟堅。軟堅是指軟化各種堅結(jié)、積聚,如對體內(nèi)各種腫塊(包括多種良性和惡性腫瘤)、瘰疬(淋巴結(jié)結(jié)核)、癭瘤(甲狀腺腫大)等病證的治療,多用咸味藥,如牡蠣、昆布、海藻等。另外,治療有燥屎而便秘者,外科病中的瘡瘍腫塊等常用咸味藥。
除了上述五味外,藥物還有澀味和淡味。澀味的主要作用是收斂,與酸味相似,而且酸味和澀味往往同時存在,如金櫻子、石榴皮等。也有澀而不酸的,如芡實、蓮子等。淡味無明顯的味道,古人有“淡附于甘”之說。其主要作用是利水滲濕,如茯苓、豬苓等。
當然,藥物的味是很復雜的,即使具有相似作用的藥物,也各有其特有的味,從同一味來說,也各有濃淡的不同。另外,同一藥物往往兼有幾種味,所以同時兼有幾種不同的作用,如具有酸甘味的山茱萸,可在補益的同時兼有收斂的作用。
三、四氣與五味的關(guān)系
對每味藥的藥性都應該從氣和味兩個方面結(jié)合起來認識。如黃連氣屬寒而味屬苦,所以能清熱燥濕泄降;厚樸氣屬溫而味辛、苦,所以它能溫中行氣而燥濕。
如麻黃和薄荷都是辛味藥,都能解表發(fā)汗,但麻黃性溫,所以適用于治療風寒在表;薄荷性涼,適用于治療風熱在表。
每味藥的作用有的偏重于氣,有的偏重于味,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