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寒證
01
名詞解釋
脾胃虛寒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致脾陽不足,則寒自內生,胃失溫養,脾失統攝所表現出來的胃痛隱隱,或便血,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一類病證。常見于胃痛、便血。
02
病 因
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致脾陽不足,則寒自內生,胃失溫養,脾失統攝。
03
臨床表現
腹脹食少,脘腹冷痛喜溫、喜按,畏冷肢涼,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潤,脈沉遲無力。
04
常用中藥
人參、白術、干姜、炙甘草。
05
常見病
1、胃痛
臨床表現為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治宜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用黃芪建中湯加減。
2、便血
臨床表現為便血紫黯,甚則黑色,腹部隱痛,喜熱飲,面色不華,神倦懶言,便溏,舌質淡,脈細。
治宜健脾溫中,養血止血。
方用黃土湯加減。
06
預防調護
1、本病在預防上要重視精神與飲食的調攝。患者要注意有規律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忌暴飲暴食、饑飽不勻。
2、胃痛持續不已者,應在一定時期內進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宜。
3、忌粗糙多纖維飲食,盡量避免食用濃茶、咖啡、煙酒和辛辣等,進食宜細嚼慢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