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參”,大家可能會覺得“參”都可以用于日常滋補保健,可以補氣養陰。但帶“參”的中藥品類眾多,比如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丹參、苦參、玄參、沙參等,其功效和主治各有不同,有的并不具有補益作用。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各種“參”的不同。
“人參”“西洋參”“太子參”“黨參”—補氣藥
人參:甘而微苦,微溫而不甚燥熱,藥力強大,是補氣強身的要藥。善大補元氣,可治氣虛欲脫;又善補脾肺之氣,可治脾肺氣虛諸證;而且能安神、生津、益智。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適宜身體虛弱者、氣血不足者的人。同時也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心神不安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等。
在人參的眾多品類中,“野山參”藥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虛脫;“生曬參”性較平和,對于氣陰不足者適用;“紅參”藥性偏溫,多用于氣陽兩虛者。為保證人參的補氣藥效,服用人參時不宜飲茶水和吃白蘿卜。
西洋參:苦涼清泄,微甘能補,為涼補之品。主治氣陰兩虛或陰虛津傷諸證,兼熱者尤宜。適用于氣陰兩傷之煩倦口渴,氣短,虛熱牙痛,咳痰咳血、口舌干燥、內熱消渴等。本品性寒,能傷陽助濕,故陽虛內寒及寒濕者慎服。
鑒別用藥:人參和西洋參均能補益元氣,補脾肺之氣,益氣生津,同用可治氣虛欲脫之氣短神疲、脾肺氣虛、津傷口渴和消渴證。但人參補脾之力及益氣救脫較強,單用即可收效;又可補益心腎之氣,安神益智,扶正祛邪。常用于失眠、健忘、心悸怔仲及腎不納氣之虛喘氣短。西洋參偏于苦寒,補氣之力弱于人參,但滋陰效果較好,病人體質偏熱,不耐受人參溫補作用的可選用,較宜于熱病等所致的氣陰兩脫及脾肺心氣陰兩虛之證。
太子參:平而偏涼,甘補苦泄,補中略兼清泄。多用于氣津兩傷之輕癥,或兼熱者更宜。主治脾虛食少倦怠,氣津兩傷口渴;肺虛咳嗽;心悸,失眠,多汗。
鑒別用藥:西洋參和太子參,均為氣陰雙補之品,均具有益脾肺之氣,補脾肺之陰,生津止渴之功。但太子參性平力薄,其補氣、養陰、生津與清火之力都不如西洋參。凡氣陰不足之輕癥、火不盛者及小孩,宜選用太子參。氣陰兩傷而火較盛者,當用西洋參。
黨參:甘補而平,不燥不膩,多用于脾肺氣虛之輕癥,又兼生津、養血,可治津虧、血虛等癥。主治脾氣虧虛的食欲不振、嘔吐泄瀉;肺氣虧虛的氣短喘促、脈虛自汗;氣津兩傷的氣短口渴;血虛萎黃,頭暈心慌。
鑒別用藥:人參與黨參均具有補脾氣、補肺氣、益氣生津之功,同用可治脾氣虛、肺氣虛、氣血兩虛、津傷口渴、消渴及氣虛邪實之證。但黨參性味甘平,補氣作用緩和,藥力薄弱,常用于以上輕癥和慢性病患者。人參性烈恐久弱病人不受其補,故久虛之人可加大黨參用量代替人參,而急癥、重癥仍以人參為宜。但黨參不具有人參的益氣救脫之功,凡元氣虛脫之證,不能以黨參代替。此外人參還長于益氣助陽、安神益智,而黨參類似作用不明顯,但兼有補血之功。
“沙參”—補陰藥
沙參:南沙參,北沙參二者皆味甘能補,微寒清涼,為涼補之品。善治肺胃陰虛有熱諸證。主治肺熱燥咳,陰虛勞嗽咳血;陰傷津虧的舌干口渴。二者甘寒,故虛寒證忌服。
南沙參和北沙參二藥都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但來源于不同的植物,南沙參來自桔梗科,質地松泡,北沙參來自傘形科,質地堅實。一般來說,北沙參清胃養肺的作用較強,所以適用于肺胃陰虛有熱之證。而南沙參又可益氣祛痰,較適宜于氣陰兩傷及燥痰咳嗽者。
“丹參”—活血祛瘀藥
丹參:苦能泄散,微寒能清。主治血瘀、血熱、熱擾心神諸證,兼治熱毒瘡癰腫痛。適用于月經不調,血滯經閉,產后瘀滯腹痛,無養血作用,但能祛瘀生新而不傷正,為婦科調經常用藥。活血化瘀宜酒炙用。臨床常用丹參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腦血管病疾病等。
“玄參”—清熱涼血藥
玄參:苦寒清泄,甘滋咸軟,為清涼滋潤解散之品。主治溫病熱入營血,溫毒發斑;熱病傷陰心煩不眠,陰虛火旺骨蒸潮熱;陰虛腸燥便秘。玄參瀉火解毒力較強,故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牙齦炎多用。
“苦參”—清熱燥濕藥
苦參:苦寒清燥,沉降下行。主要用于治療濕熱之瘡疹、帶下、皮膚瘙癢、陰腫陰癢、黃疸、瀉痢、便血及小便不利等。本品苦寒,故脾胃虛寒者忌服。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傳統中藥學理論中有“十八反”的說法,為中藥的配伍禁忌。“十八反”中明確提出了各種“參”都不宜與藜蘆同用。所以臨床使用時除了要根據“參”藥的功效、病人體質以及病癥的輕重辨別使用之外,還需要注意勿與藜蘆同食。中藥“參”藥遠遠不止上述介紹的幾種,還有明黨參(潤肺化痰、養陰和胃、平肝)、華山參(溫肺祛痰,止咳祛痰)、拳參(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肝息風)和貓人參(清熱解毒、消腫)等等,功效各有不同,臨床可按需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