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季總有一大波感冒,尤其是嬰幼兒,感冒發熱總免不了。那么感冒后飲食穿衣有哪些禁忌,才能有助于感冒盡快好轉?今簡談這個問題。
《傷寒論》服用桂枝湯后,記載如下: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1 .感冒后注意保暖。
感冒后很多人怕風畏寒、鼻塞、雙目流淚或脹痛,或汗毛豎起,雞皮疙瘩陣陣,或發熱、肌肉酸痛等,這提示受到風寒侵襲,因此注意穿衣保暖很重要。正如桂枝湯服用后的“溫覆”,告誡患者保暖,一方面避免受風寒之邪進一步侵襲,另一方面以助藥力,保護陽氣,有助于機體奮起抵抗外邪。
若感冒后,尤其是服用溫散的中藥后,仍光腳赤膊、沐浴當風、著衣單薄等,那么肯定會影響藥物的效果,于疾病十分不利。記得之前有位鄰家小孩感冒發熱,當時為初夏之時,我開了桂枝湯加減,服藥后40分鐘左右鄰居告訴我孩子出汗了,也退熱了。3小時后,告訴我小孩又有點不對,我去她家一看,孩子光腳站在地板上,臉部發紅,心里就明白了,搭脈,脈浮數,肯定要再發熱。汗后脈靜身涼是好現象,而汗后身熱,脈浮數,疾病必定加重。
2. 感冒后飲食禁忌。
仲景在《傷寒論》里強調,服桂枝湯后,“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啜”是慢慢喝,目的在于助正氣和增加藥效。
宜:感冒后飲食亦溫熱清淡易消化,比如熱小米粥、蔥姜素湯面、素湯飯,稀面湯等。記得小時候感冒,媽媽總會做一碗稀溜溜的蔥姜素湯面,喝完后胃里熱乎乎的,微微想出汗,周身舒服。正確的飲食,一方面有助于增加藥效;另一方面可減輕胃腸負擔,增加機體正氣以抵抗外邪。
不宜:服用桂枝湯后,仲景明確提出“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生冷:指所有生冷寒涼的食物,包括水果、蔬菜、涼菜、涼或冷的飲料等。不少人認為感冒后多食用水果可補充維生素,殊不知感冒后陽氣被遏,胃腸道功能較差。而水果多偏寒涼,大量食用不僅僅影響藥效,而且影響脾胃及機體陽氣,甚至出現嘔吐或腹瀉,故不利于疾病。
粘滑、肉面:此為粘膩,肥甘厚味類,比如糯米年糕、湯團、粽子、奶油蛋糕、甜膩點心、紅燒肉、大排、各種海鮮等等,這些食物有共同特點,美味但不容易消化。感冒期間胃腸功能差,故十分不宜食用。
五辛、酒酪、臭惡:指的是味道厚重,酸甜苦辣咸味特別明顯,或氣味強烈的食物,比如酒、麻辣火鍋、羊肉串、乳酪奶油制品等等。這些食物亦具有共同特點:對胃腸道刺激明顯,難以消化。
風寒感冒服用溫散中藥后,特別提醒的是,不適合用酸的檸檬水、酸梅汁,苦瓜汁、金銀花茶、野菊花茶、綠茶、苦丁茶等等。《素向?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酸主收斂,苦主瀉,不僅影響藥效還不利脾胃,容易使外邪入里,十分不利于感冒。
3. 避免食復、勞復。
食復:感冒漸好,脾胃尚虛弱,應多多注意飲食,防止因飲食不節,導致疾病發作,甚至加重,即食復。誠如《重訂通俗傷寒論》所講:“熱病熱退之后,胃氣尚虛,余邪未盡。先進清粥湯,次進濃粥湯,次進糜粥,亦須少少與之,切勿過食也。若納谷太驟,則運化不及,余邪假食滯而復作也,名日食復”。
勞復:疾病初愈,余邪未清,應注意充分休息,以促進正氣早日恢復。若過勞(包括勞力、勞神、房勞),輕則不利于正氣恢復,重則可導致余邪復發或加重。勞力與勞神是指體力和腦力的過度操勞,房勞則指房事過勞。
因此感冒發熱咳嗽等外感病期間,注意飲食、著衣及休息,不僅能使病邪盡快祛除,不留余邪,而且有助于正氣早日恢復,值得了解、注意。
(插圖來自網絡) 上官文姬
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