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縣城內有一座高聳的古塔,以寺取名,叫開元寺塔,俗稱定州塔,遠近馳名。開元寺塔,建于高大的塔基之上,11層,高84.2米,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一座古塔。塔身為八角形,平面由兩個正方形交錯而成,一改宋以前早期塔的四方形式,顯得雄偉大方,秀麗豐滿。
塔身分內外兩層,外涂白色,各層均辟門。塔心和外層之間形成八角形回廊。層間筑有磚階,可達頂層。塔剎為銅鑄六節葫蘆。
塔身為磚結構,為了增加磚與磚之間的拉力,加筑了松柏木質材料,相傳“砍盡嘉山木,修成定州塔”整個塔結構嚴謹,建塔內回廊頂部,自下而上分別為磚雕天花、彩繪天花以及拱造精工。券式頂。回廊兩側有壁龕,或繪壁畫,或置塑像。在回廊的磚壁上嵌有碑刻和名人題詠,是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
開元寺塔從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始建,到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落成,前后用了55年的時間。據記載,該塔是開元寺僧人會能去天竺取經,取回了舍利子,圣上召見以后,降旨建造的。當年,宋、遼對峙,定州地處前沿,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宋王朝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瞭望敵情。
因此,開元寺塔又名瞭敵塔或料敵塔開元寺塔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其間,經歷了十多次地震。雖然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和三十六年(1697年)的大地震曾使塔身受到一定損害,但至今依然挺拔屹立,高聳入云。
可惜的是清光緒十年(1884年)六月,塔的東北面從上到下塌落下來,破壞了這一雄偉古建筑的完整。開元寺塔現如今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