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可謂是古今內外第一兵法奇書,在現代軍事學家評價的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兵書第一就是本書。那么《孫子兵法》說的是什么呢?其實,它說的不是什么以弱勝強的奇謀詭計,而是不敗的至簡道理。我看完全書,明白人生要善于忍耐,善于等待,在自己實力不如別人的時候,一動不如一靜,因為最快的進步就是不退步。如果非要一戰,必須要計算清楚,明白自己的優勢在什么地方,對方的優勢在什么地方。
今天我們先從第一篇《始計篇》來說說街亭之戰和女子相親的一些策略。
1、《孫子兵法·始計篇》中的“計”指的是什么?
首先,這里的“計”是計算,而不是很多人認為的計謀。《孫子兵法》開篇說的就是“計”,那么計那些方面呢?分別是“五事”:道、天、地、將、法。這“五事”又可以從“七問”中來分解:一問“主孰有道”,問的是各自的主上誰能得天道?得天道則民意順,則上下齊心,破敵的概率更高;二問“將孰有能”,問的是哪一方的將領更加有才能?所謂才能可以是指排兵布陣,也可以是指運籌帷幄。三問“天地孰得”,問的是哪一方能占領天時地利?古代戰爭頗為講究地理位置,往往占據軍事要地,可以令對方寸步難進。四問“法令孰行”,問的是哪一方的軍法更加嚴明?一個軍隊里的士兵來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風俗性格,所以必須以嚴明的法律讓他們聽從指揮。五問“兵眾孰強”,問的是誰的士兵更加強悍,更加不畏生死?兵有強弱之分,這一點必須在開戰前明白。六問“士卒孰練”,問的是平時士兵訓練誰更加勤勉?功夫下在平時,訓練有素的士兵是打勝仗的基礎。七問“賞罰孰明”,問的是誰的賞罰更加分明?賞罰分明才能讓有能力的人脫穎而出。
2、不戰便是不敗。
從上面可以看出,《孫子兵法》反復強調的計算就是在勸說不要打!不戰便是不敗,不敗才能有所發展。全書的第一句話就是:“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戰爭是國家存亡大事,關乎百姓存亡,不要輕易開戰。那么,假如萬一開戰,該如何計算呢,接下來我們聊聊街亭街亭之戰。
3、街亭之戰是否未戰之前就勝負已定了呢?
街亭之戰發生在魏太和二年(228年)春天,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當時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響應,聲勢頗為浩大,魏明帝親自到長安督戰,派名將張郃前去阻擋。而張郃率部阻攔諸葛亮必須走秦隴大道,位于天水郡略陽縣境內的街亭,是這條路上的一處極佳伏擊地點。那么我們就用“七問”來一一分析:
主孰有道
:當時天下三分已定,曹魏軍團已經在中原經營多年,而劉備軍團也已立國稱帝,“民心思漢”早已不存在。那么諸葛亮發動伐魏戰爭其實就是侵略戰爭,不得民心。劉禪與曹叡都不算明君,就算實在伯仲之間吧,這一問,也是魏國贏。將孰有能:
本次伐魏之戰雙方主將是諸葛亮和張郃,但具體到一場戰爭對陣雙方將領蜀國是馬謖,而且馬謖只是一個參軍,突然升級為統帥,面臨這樣一場關鍵之戰,馬謖的威信不足以震懾全軍,也為后來馬謖所部全軍覆滅埋下了伏筆。而張郃在馬謖還是個娃娃的時候就已經是河北名將,江陵破吳早已名震天下。這一問,魏國贏。天地孰得:
論天時地利,蜀國養精蓄銳突然襲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而且馬謖提前去安營扎寨,本來按諸葛亮當道扎營的布置,馬謖可以占盡地利。但馬謖選擇山上扎營,被張郃所困,山上又沒有水源,地利盡失。但在開戰之前諸葛亮并不知道馬謖會這樣做,所以這一問,勉強算蜀國贏。法令孰行:
當時三國鼎立,誰都知道天下統一必有大戰,所以法令都是嚴明的。魏國曹丕算是個明君,為魏國稱霸天下打好基礎。蜀國有諸葛亮輔助劉嬋,臥薪嘗膽也算是有一戰之力,這一問算平局。兵眾孰強:
蜀國的精銳部隊其實在蜀吳的夷陵之戰中已經大半隨劉備而去,而他全國網絡的老一輩人才也逐漸凋零,所以后來才有“蜀中無大將,繆化當先鋒”這樣的說法,當時蜀漢100萬人口,兵力不到10萬。而魏國所處地帶本就富庶,更有曹丕多年經營,人口為500多萬,兵力約60萬,國立鼎盛。所以,這一問,魏國贏。士兵熟練:
蜀國為什么選擇春天出征,因為春天播種之后農民有一段休息的時間,所以就拿起武器出征了,也就是說諸葛亮為了彌補劉備的坑,不得不讓軍隊去種田,囤積糧草,這就是窮國的悲哀,所以,這一問,又是魏國贏。賞罰孰明:
從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可以看出,蜀國軍紀嚴明,魏國張郃是名將,軍紀自然也不會差到哪里去,只是馬謖并不善于帶兵,唉,算了,不讓馬謖再背鍋了,這一問,就算是蜀國贏。這樣,綜合算下來,魏國4分,蜀國勉強2分,其實這街亭之戰讓不讓馬謖去,最后的結果可能都一樣,只不過讓馬謖去了,魏國就得了5分(天地孰得上再得1分),蜀國1分,勝負定的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