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本答案由極速鑒寶APP整理,僅供參考。
琉璃釉始見于戰國的陶胎琉璃珠。隋、唐、遼時更為發展,隋、唐時期多用于裝飾建筑構件、冥器、供器等。明清時期繼續燒造琉璃釉,于皇家宮廷建筑、陵墓照壁、宗教廟宇、佛塔供器以及器具飾件上較為多見。是低溫色釉之一,釉料以石英為主,鐵、鈷、錳為著色劑,以鉛為助熔劑。多為在燒好的素胎上施以琉璃釉,然后經低溫二次燒造而成,主要用于裝飾陶胎制品。釉色有黃、綠、藍、紫等多種。琉璃釉是一種以氧化鉛為主要成分,用鋁和鈉的硅酸化合物加水調制后,涂敷于陶體表面,經低溫燒制而成的有色半透明體礦石質釉料。琉璃釉陶器在我國具體而言,包括漢綠釉、唐三彩、宋三彩、法華釉等.
1.漢綠釉,漢代在以孝治天下的思維模式下,社會各階層普遍存在著“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這就導致有漢一代,厚葬習俗成風。漢代墓葬不僅陪葬品數量眾多,而且大多制作精美,成為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界備受矚目的一類文化遺存。隨著漢代的社會發展,特別是地主莊園經濟的不斷壯大,社會重心逐漸由上層貴族向中下層士大夫地主階層轉移,這一變化迅速反映在隨葬漢綠釉的種類上。西漢中后期,仿銅陶禮器逐漸減少,東漢時期,出土的陶器以充滿世俗氣質與生活氣息的模型明器為主,如:樓、灶、壺、勺、廁、耳杯、豬圈等,這些成比例縮小的陶制模型,成為研究漢代歷史重要的資料。
對于漢綠釉的收藏價值,目前看主要還在于其歷史文化價值,相對而言其市場價值還不高,但未來市場潛力很大.舉例而言:德州市博物館內,有一件高48厘米,寬30厘米,通體施綠釉的東漢綠釉紅陶井,陳列在第二展廳德州漢墓展區的獨立展柜中,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德州市博物館館藏的東漢綠釉紅陶井,井身為上小下大的罐狀,豎切面呈梯形,井身中部和下部飾有兩組玄紋,兩組玄紋之間印有水波紋,從井身形狀來看,應為漢代典型的罐形陶井。井口平折沿,上接拱形井架,井架頂部塑有二鳥,回眸相望,神態生動;井架上部裝有轱轆,與井口放置的水斗共同組成完整的汲水工具,通過這些,我們可以了解漢代先民的取水方式。另外,除頂部的陶鳥外,井架兩邊裝飾有四片葉形陶飾,此種裝飾風格在東漢較為普遍,多見于連枝燈的燈盞旁,有學者推測葉形裝飾物可能代表漢代通天樹的神仙觀念,而這件陶井頂部的陶鳥,似乎更能證明其與樹有關。
鉛釉紅陶井東漢 寧津縣大柳鎮龐家寺墓出土寧津縣圖書館收藏灰陶質明器。高48厘米,底徑16厘米。井口邊置水桶一只,上方為拱形圈架,圈架上部置滑車一部并飾有兩只陶鳥,回眸相望,神態生動,圈架兩邊各有兩個四孔花葉形陶飾。器物整體造型別致,奇巧典雅。
2.唐三彩,多作冥器,世人對唐三彩的認識約為民國時期,是唐代彩色琉璃釉陶的總稱,三代表多意,其色彩豐富,有綠、黃、藍、褐、白等.開元年間,唐三彩達到極盛,其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最能體現大唐盛世風采及唐代雄渾博大的氣度,都閃爍著中國古代社會鼎盛時期的藝術光輝,唐三彩是無數先人藝術和智慧的結晶,是唐代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與高度發達的文化藝術文明結合的產物,其不僅擁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科技價值,更是在當代藝術品市場中是顆耀眼的明珠,市場價格較高,但未來升值的潛力仍然巨大.近年來唐三彩的價格走向:唐三彩馬一對2015-11-08 120.00萬;唐三彩罐2015-08-29 2,200.00萬;唐三彩駱駝俑2015-07-31 220.00萬;唐三彩仕女俑2015-07-11 500.00萬.
中國嘉德2004年第79期周末拍唐三彩馬成交價: RMB 100,100
三彩燭臺,高745px,口徑175px,足徑300px。燭臺分上下兩部分,上盤小,下盤大,中間承以起弦圓柱,圈足外撇,上盤中心立杯形燭座;通體施藍、黃、綠、白彩釉,底素胎無釉。 燭臺的使用早見于春秋時代,《楚辭》中引“室中之觀多珍怪,蘭高明燭華容備。”戰國時已有各式精制的銅燭臺,至三國、兩晉時,青瓷燭臺便已出現,造型頗多。這件唐三彩燭臺造型實用古樸,施釉均勻,色彩深沉雅致,又在三彩中點以藍彩,更增添了器物的華貴韻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故宮博物院藏
3.宋三彩,宋三彩是宋、金時期生產的低溫彩色釉陶制品,為仿唐三彩工藝制造的陶器。陶質胎體主要用刻劃方法進行裝飾。由于正統觀念,過去把在金統治下北方地區燒制的彩色釉陶器也稱宋三彩(近年來根據新的考古資料研究,也有金三彩之說)。和唐三彩相比,宋三彩的器物主要是實用的生活用具,以其中枕為大宗,其他還包括洗、盆、盂、盤、佛塔以及一些玩具等,而陶俑等則相對較少。其歷史文化價值較高,在當代的藝術品市場中其市價中等,但未來升值潛力較大.
三彩剔劃花兔紋枕,宋,高262.5px,面橫919.9999999999999px,面縱425px,底橫900px,底縱362.5px。枕略呈扇形,枕面邊緣刻劃花葉紋,中心為復線長方框,內有一花瓣形開光,開光內刻劃黃兔、綠草、白色的土地。開光外為黃色剔花卷枝紋。施釉至枕側一半處,釉邊沿飾復線裝飾。枕背面有一圓形通氣孔。素底。此枕主題紋飾更加突出,設色淡雅清新。從現存實物資料看,宋代大多數三彩枕以綠色為基調,輔以黃、白、褐等色,幾乎不見藍色,配色清新明快,柔和淡雅。紋飾主要有人物、花鳥、動物等。故宮博物院藏
4.法華彩,法華彩又稱琺華或琺花,是我國民窯中風格獨具的陶瓷產品。它始創于元代,盛于明,早期在山西蒲州一帶燒造。法華彩的裝飾方法吸收了山西壁畫所采用的勒粉彩繪。先在陶胎上用特制帶帶管的泥漿袋,好似一支裝滿泥漿的自來水筆,一邊擠壓泥漿,一邊在胎上勾勒凸起的圖案輪廓,然后用黃、綠、紫色釉料填上色彩,再經過低溫烘烤而成。明代晚期以后,江西景德鎮仿制的較多,然而用的是瓷胎。法華彩瓷器造型莊重大方、色彩濃艷、立體感強,這是它的特點。法華器的器型以罐和瓶居多,人物造像有為出眾-圖案以人物和花鳥為主。琺華彩——亦稱法花釉或法花器,主要產地在山西晉南地區,以及陜西、河南部分地區。它的燒制工藝源自漢代的琉璃工藝,以牙硝作熔劑,屬低溫色釉。其中山西晉南地區生產的琺華器最負盛名,器型多以較小型的花瓶、香爐多見。法華彩有陶胎和瓷胎之分,陶胎大多燒制于北方窯口,瓷胎多屬南方窯口。釉色常見的有綠,藍,黃三色,也少見白色,紫色。景德鎮琺華瓷的釉色以黃、綠二色為多。最早的法華彩出現在元代中晚期,到了明代法花彩的用途較為廣泛,到了清雍正以后便漸漸停造。其特點:因表面采用堆貼技術,故紋飾圖案富有立體雕塑感,玲瓏華麗。其品種有法藍釉(晶瑩潤澤,尤若寶石,釉面可見極細的魚子紋。)、琺翠釉(又叫琺綠釉,今人也叫孔雀綠。)其歷史文化科技價值較高,在當代的藝術品市場中市價中上等,未來價格潛力很大.
琺花人物紋罐,明,高875px,口徑500px,足徑575px。罐圓唇,短頸,豐肩,鼓腹,瘦脛(jìng音敬),近足處外撇。罐身有明顯的接痕。通體琺花釉裝飾。紋樣的安排從上至下共4層,頸部飾朵云紋,肩部飾如意云頭紋,腹部繪仙人樓閣,周圍輔以云紋,近足處飾變形蓮瓣紋,內有如意頭。底素胎無釉。無款識。器身凸起的線條勾勒有致,形成凹、平、凸三層立體圖案,使之既有工整的圖案特色,又有傳統的繪畫效果。琺花器以明代的制品最精。其主要裝飾圖案為民間常見的人物、花鳥等。除堆塑外,還用刀刻裝飾,這樣就在器物表面形成立體圖案。故宮博物院藏
附:素三彩,其彩在本質上屬于琉璃釉,但胎質不屬于陶胎,而屬于瓷胎.這里也列出供藏友們參考.素三彩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始于明正德年間,清康熙時繼續燒制。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因色彩中沒有紅彩,故名。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只是隨著瓷器燒制技術的提高,景德鎮御廠改用素燒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燒陶胎。這一變革不僅進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機械強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為明清三彩與唐宋三彩的最大區別。景德鎮御廠在永樂宣德時期已經開始燒制各種簡單的低溫復合彩釉瓷,色釉多為兩種,通常不叫'素三彩',而稱'綠地醬彩'或'黃地綠彩'等,造型也主要以碗、盤、壺等日用品為主。類似制品直到成化時期依然大量制作。為清晰表現繪畫圖案,器身基本都使用錐刻紋做分界線。因燒制工藝尚不嫻熟,使用三種以上色釉的制品相對較少。成化素三彩鴨熏是明朝的典型素三彩制品之一,由黃、綠、褐、墨綠、孔雀藍等多種彩釉組合而成。隨后,素三彩瓷在嘉萬時期繼續制作.素三彩市場價格較高.
素三彩海蟾紋三足洗,明正德,高270px,口徑592.5px,足距445px。洗口內斂,平底,下承三如意頭式足,口沿黃彩暗刻楷書“正德年制”四字款,內施青白釉,外壁刻劃16個海中嬉游的蟾蜍,紋飾構圖簡練。以黃彩繪蟾蜍,綠彩繪海水,白彩繪浪花,紫彩涂口、足,色彩和諧分明,清爽悅目。傳世的正德素三彩已屈指可數,這件洗可謂是稀世珍品。
清代御廠制作更趨細致、復雜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漸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劃線,使畫面精致許多,這種變化應是御廠制瓷者借鑒當時五彩瓷繪畫總結改進的結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種多樣,既有延續明御廠傳統、使用雕刻紋做分界線的,也有雕紋刻畫與其他色釉圖案互不干涉、相互并存的。
2003年中國嘉德秋拍 清康熙 素三彩雙龍紋大盤成交價:RMB 418,000年代:尺寸:875px鈐印:“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康熙本朝盤形周正,通體以黃色釉為地,盤心繪赭色和綠色兩只巨龍戲珠,周圍襯以素三彩折枝花卉,外壁繪行龍四條。色彩典雅,繪畫精細,為康熙時期素三彩官窯中的精品。有沖。
聲明:本答案由【極速鑒寶】APP整理,僅供參考,謝謝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