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窯遺址博物館,位于臨邛鎮濱江路下段
要不是有個遺址博物館,打死都不會知道世上竟有這樣驚艷的邛窯。
絕不是夸張。在此之前,Go君我對這個“邛窯”一無所知(另一個“瓊瑤”倒是十分熟悉)。因為對它心生好奇,經多方資料收集之后,發現邛窯的背后,大有來頭!
瓷器是古代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商品之一,甚至成為了我們這個國家的代稱(China的本意就是瓷器)。因此,它的每一次改進和變革、每一種新品的出現,都值得大書特書,就像今天的iPhone一樣。
瓷窯,則是瓷器生產、改進的載體,每一座瓷窯中燒制的瓷器,都有它們與眾不同的特性。如果你對瓷窯略有了解,大概會知道古代的“汝官哥鈞定”,會知道今天的景德鎮、宜興、德化等等。但對于“邛窯”這個名字,可能大多數人會感到陌生。
這也不奇怪,因為它在歷史上名聲并不響亮,而且在宋朝之后就已不見于記載。直到上世紀80年代之后,它才漸漸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然而,當它從沉睡中醒來之后,給人們帶來的震撼絲毫不亞于那些古代名窯,中科院院士朱清時一語道破邛窯的珍貴:“沉睡上千年,一醒驚天下!”
邛崍邛窯十方堂遺址
在今天,彩繪瓷是再尋常不過的器物,比如青花瓷就是典型的彩繪瓷。但直到宋朝,主流的瓷器,如“汝官哥鈞定”等,都沒有彩繪。
可能有人會疑惑:“著名的唐三彩不就是彩繪瓷么?”這其實是個誤會,因為唐三彩并不是瓷器,而是陶器。唐三彩的燒制溫度只有1000度左右,瓷器則需要至少1200度以上,別看僅僅是200多度的溫差,對于彩繪工藝的要求就是天差地別。
馳名中外的唐三彩其實是陶器
邛窯開創性的發明了“釉下彩”技術。即用礦物顏料在未經燒制的瓷坯上繪制圖案、詩句等,然后再罩以透明釉,在窯中以1220℃-1270℃高溫燒制。而像唐三彩這類的彩繪陶瓷,使用的是“釉上彩”,即在器物燒好之后再繪制,然后拿到窯中低溫(不高于900℃)回爐。
相比之下,釉下彩比釉上彩燒制難度明顯要大,成品卻更加光潔美觀,而且因為顏料被“封存”在釉下,不會產生有毒物質(主要是鉛)。這在古代是了不起的技術進步,因此有專家稱贊:“邛窯在瓷器的彩繪發展上,起了奠基作用。”
據考古研究,早在隋代,邛窯就發明了高溫釉下褐、綠、黑三彩彩繪瓷,美其名曰“邛三彩”。邛窯的開創性技術,在一百多年后傳到了湖南銅官窯,而后又被其他瓷窯爭相模仿,這才有了后來的青花瓷等絢麗繽紛的各色彩瓷。
部分邛窯彩瓷看起來還顯得比較“原始”
邛窯既然這么“牛”,為啥在古代并沒有多大的名聲呢?原因在于,它并不是官窯,從這里產出的瓷器,主要是供民間使用的,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民窯之一。
燒制瓷器,在古代是不折不扣的“重工業”,產品價值很高。唐宋之前,民間大多還只用得起相對便宜的陶器,瓷器的主要消費者還是統治階層。邛窯這類的民窯的出現,促進了瓷器燒制技術的改進和擴散,讓普通人也用得起瓷器,也可以說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邛窯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非常能夠體現其民間色彩的瓷器——“省油燈”。達官貴人們當然不會在乎照明用的那點油,但平民老百姓就不一樣了。
邛窯綠釉省油燈
南宋大詩人陸游曾在筆記中提到到:“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有夾瓷盞,注水于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這里說的“夾瓷盞”,就是指邛窯的“省油燈”。
考古學者對它的省油效果進行了科學測試,結果發現,它比普通的陶瓷油燈,省油可達20%-30%(形制不同,省油效果不一),夏季比冬季尤為明顯。如此惠民的器物,再怎么贊揚也不為過。因此,這件其貌不揚的“省油燈”,被國家文物局定為了國家一級文物。
濃厚的民間色彩,也讓它成為了廣受歡迎的“國際貿易品”。在出土的邛窯瓷器中,許多都有波斯等地相關的圖案花紋和宗教文化,內容非常豐富,說明這些都是用于“出口”的。
邛窯大多數瓷器都非常富有生活氣息
現如今,邛窯和它的瓷器在在中國陶瓷界已經重新被重視起來,這個沉睡了上千年的古樸民窯,正在人們的驚艷中散發著它的底蘊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