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孔子學會夏文化
研究課題獲省社科聯立項
韓鵬
近日,從河南省社科聯獲悉,由河南省孔子學會顧問韓鵬主持,王順興、田宏杰等專家申報的,河南省社科聯2023年度《夏文化研究》調研課題,已通過河南省社科專家評審,被正式批準立項。
這是河南省孔子學會繼《中原昆侖山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的核心區域》課題,獲得河南省社科優秀調研立項和成果一等獎后,又一次獲得的立項課題。
目前,國家關于夏王、夏都、夏朝等夏文化研究,已進入一個關鍵性階段,成為了突破中華文明探源瓶頸的重大學術課題,也已成為破解華夏民族早期文明特征的關鍵環節。中國考古學研究的兩大工程,即“夏商周斷代工程”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夏文化”。
河南省孔子學會組織專家學者,根據他們對上古時期歷史、地理和文化所形成的全面、系統性認識,依托黃河在鄭州滎陽、開封等下游地區,不斷沖積形成黃河主河道、九州分布、大禹治水、夏都遷徙等歷史演變進程,通過深入、科學、周密的歷史地理論證,提出了夏文化發源于以“四瀆”中樞之水大運(汴)河流域的基本觀點,從多方位、新視角,來研究、分辨和論證夏朝不同時期夏王、夏都的發源地問題。
自商朝文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后,夏朝文化研究已成為中國上古文化形成研究中,具有承前啟后意義的關鍵時期,對研究闡釋整個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課題組將以不同史典記載的夏文化歷史為基本依據,以華夏民族固有的創世思想方法、歷法文化為指導,綜合研究、論證和甄別不同歷史階段中,夏王、夏都、夏朝產生、發展、消亡的地脈、血脈、文脈聯系,為中華文明探源提供一個較為系統、全面、科學的夏文化體系。(河南省孔子學會稿)
作者簡介:韓鵬,男,大學,1957年1月生,河南夏邑人。河南省孔子學會顧問,開封古都學會副會長,開封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原調研員。研究方向:中原華夏歷史文明發源。首次提出了“華夏文字、文化、文明和三皇五帝、夏商諸王,共同產生于河南滎陽以東河濟'兩河’流域”的基本觀點,先后出版發行研究中原華夏文明發源的學術著作十余部,曾獲得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優秀作品特等獎、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