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三磨
蘇州市吳江盛澤實驗小學 薛法根
眾所周知,好課是“磨”出來的。名特教師的經典課堂,常常讓我們看得熱血沸騰,但往往很難移植到自己的課堂上。同樣的教學設計、同樣的教學方法,在你手里就是出不了“彩”。根源在于,名特教師的教學已經達到了藝術化的境界,其間的方法與技巧,適用特定的情境與“火候”,換了一個教學場景,就失去了“魅力”。而這種教學機智,是“磨”出來的。
于漪老師說,年輕時,“一篇課文,三次備課”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第一次備課:擺自我,不看任何參考書與文獻,全按個人見解準備教案。第二次備課:廣泛涉獵,仔細對照,“看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人家想到了;哪些東西我沒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學習理解后補進自己的教案;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沒想到,我要到課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這些可能會成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備課:邊教邊改,在設想與上課的不同細節中,區別順利與困難之處,課后再次“備課”,修改教案。
于漪的三次“備課”,其實就是三次獨立“磨課”的過程,重在對理念和行為的反思與改進。如今,我們在一個備課組里,不但需要自己的獨立備課,而且可以借助團隊的力量,讓這三次“磨課”更具針對性。
一磨“為何教”:一篇課文的教學價值在哪里、應該確立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學生可能會獲得哪一方面的發展,這些問題磨透了,對語文教學的理解也就深刻了,對一篇課文的價值把握也就準確了。比如,王榮生教授按照不同的教學功能,將課文分為五種類型:定篇、例文、樣本、用件和引子,其中最普遍的是樣本類課文。如此,你就可以基本確定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指向,此謂“定向”。
二磨“教什么”: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往往隱藏在文本中,需要我們根據教學價值的指引去發現與提煉。眾人拾柴火焰高,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發現有價值的教學內容,而后進行比較、判別、篩選,最終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比如,《哪吒鬧海》的故事情節學生耳熟能詳,不教也懂。我們將內容聚焦在文本語言形式的運用上,確定了“概述、講述、轉述”三個核心內容,概述重在“通過抓要點,把一個故事說成三句話”,講述重在“通過想象,把一句話講成三句話”,轉述重在“轉換角色,一個故事講出不同說法”。這樣的教學內容就跳出了文本思想內容的局限,體現了語文教學鮮明的成長性,所上的是“語文課”,此謂“定位”。
三磨“怎么教”:有了確定的教學內容,還需要教學的活動轉化,即設計適宜的語文教學活動,并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在實踐中磨礪教學機智。“怎么教”是一個極具個性化的行為,每個教師都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教學方式和組織策略,呈現的語文活動也會各具特色。最好的教學是適合學生,也適合教師的。長于朗讀的教師,可以運用誦讀體悟法;長于思辨的教師,可以運用探究討論法;長于寫作的教師,可以運用批注遷移法……唯有與教師的個性與特長相宜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體現教師鮮明的教學特色與風格。課如其人,人的品格高尚,課的格調自然高雅,此謂“定格”。
所有這些,都需要在長期的磨課中逐漸積淀、慢慢形成。教學是個慢功夫,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堅持“一課教三次、三人教一課”,既磨煉自己,又打磨團隊。如此磨課,才能真正出思想、出好課、出人才。(2014-12-09江蘇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