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共同債務,離婚后也要共同償還,這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不是共同債務,又無法證明非一方債務,法院就會判共同負擔債務。這個法律依據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作為最早批評“二十四條”的法官之一,湖北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的王禮仁對“二十四條”的問題并不留情。他稱“二十四條”為“癌癥性”的,是“國家一級法律錯誤”。
“二十四條”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字數并不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于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情形的除外”,但在過去這十幾年里“深受其害”者不算少,以女性居多。
老實講,如果兩口子一離婚,雙方對于婚前共同債務又都不認賬,互相推諉,債權人想要回欠債勢必不太容易。在這個意義上,“二十四條”明確離婚后需要共同償還婚前共同債務,本意是善良而合理的,這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然而,在“二十四條”實施過程中也產生了某些超出預期的效果——正像一位受害者所總結的那樣:“如果配偶背著她在外面打借條,縱然自己不知情,法律也可能因為夫妻關系而讓她承擔責任”。
誠然,按照生活常理,男方單獨借錢時,很少需要出示妻子知情的證明;女方獨自借錢時,也很少明示老公知曉的書面材料。對于婚姻穩定的家庭而言,這沒有什么可奇怪的,但對于那些婚姻走向破裂的家庭來說,卻隱藏著一定的危機甚至陰謀。“二十四條”最被詬病之處就在于,一方需要負責承擔另一方在自己當初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所欠下的債務,這種不對債權的真實性、合法性、合理性作考察的“債務分擔指南”自然難以讓被動負債一方心服口服。某種意義上,“二十四條”在這里分明又異化成了夫妻一方報復甚至陷害另一方的工具。
按理說,法律該修改時就要修改。如今,法官也站出來將“二十四條”定性為“癌癥性”的,是“國家一級法律錯誤”。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吐槽的隊伍中來,或可言之,現在應是到了認真討論和決定“二十四條”命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