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病人每次打針的時候總是大叫,把新病人嚇得不輕,問她'很痛嗎?',她回答'不痛,就是…說不上來的感覺,很爽。'這詞用的很好,這就是得氣的感覺。
1.什么是得氣
得氣,古稱'氣至',又稱'針感',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通過一定的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氣'的感應,這種感應就是得氣。
2.得氣時有什么感覺
得氣后,患者在針刺部位感到酸、麻、脹、重,有時還出現熱、涼、癢、痛、跳躍、抽搐、蟻行等感覺,或呈現沿著一定的方向和部位傳導和擴散的現象;醫者的刺手則有針下沉重、緊澀或針體顫動等感覺。而針刺未得氣時,患者針刺部位無特殊感覺,醫生也感針下空虛無物。
3.影響得氣的因素
臨床上影響得氣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取決于兩個方面:
一是患者體質的強弱和病情的輕重,一般而言,患者體質強壯、經氣旺盛、血氣充盈者得氣迅速,反之則得氣遲緩,甚或不得氣,例如中風病人新病人針灸易得氣,昏迷或者臥床很久的病人就不易得氣。醫者取穴準確時則易于得氣,反之則不易得氣。
二是醫者取穴是否準確,以及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是否恰當、施術手法是否正確。針刺時應注意針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若不能得氣,可采用行針催氣,或留針候氣,或用溫針,或加艾灸等方法,以助經氣來復,促使得氣。
另外得氣與環境也有一定的關系,就氣候而言,在晴天、氣候較溫暖時,針刺容易得氣;而陰天、氣候較寒冷時,針刺得氣較慢或不易得氣。環境的因素很多,除氣候的陰晴、冷熱外,還有空氣、光線、濕度、海拔高度、電磁、音響、氣味、衛生等,都會對針刺得氣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4.促使得氣的方法
臨床上為促使得氣,提高療效,醫者還可采取多種方法促使氣至。常用的方法有候氣法、催氣法及守氣法幾種:
(1)候氣法 候氣是指針刺后將針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內,安靜地等待較長時間;其間亦可間歇地行針,施以提插、捻轉等催氣手法,直待氣至。前者為靜留針候氣法,后者為動留針候氣法。留針候氣,要有耐心,不可操之過急。
(2)催氣法 催氣法是為促使得氣而施行的各種手法。針刺腧穴后若不得氣,可以均勻地進行捻轉、提插,或搖動針柄,以及彈、循、刮等行針方法,激發經氣,促其氣至,統稱為催氣。
(3)守氣法 因得氣是臨床取得療效的關鍵,故一旦得氣就必須謹慎地守護其氣,防止其氣散失,以保持針感持久,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守氣。只有守住針下之氣,才能使針刺對機體繼續發揮調整作用。此外,還應針對患者體質、病情的虛實狀態,施以相應的針刺補瀉手法。
5.得氣的意義
得氣與否以及氣至的遲速,不僅關系到針刺的治療效果,并可以借此判斷疾病的預后。臨床上一般是得氣迅速,療效較好;得氣較遲或不得氣,療效較差,甚至沒有療效,像之前那個女病人,針感強烈,之前有過頭痛、胸悶、腹脹這些癥狀都是一次搞定。有些病初診時得氣較遲或不得氣,經過針灸等方法治療后,逐漸出現得氣較速或有氣至現象,說明機體正氣逐漸恢復,病情好轉。得氣的強弱,也因人、因病而異。一般急性疼痛、痹證、偏癱等疾病,得氣較強時效果較好;反之療效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