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很多演員開始轉型做導演,其中最成功的應該就是徐崢了!
徐崢,上海人,中國內陸男演員、導演。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
最開始是演員,后來慢慢成長,在2012年的時候,自己導演拍攝了一部小成本電影《泰囧》,刷新了話語票房紀錄,從此走上了導演兼演員的工作。
除了徐崢外,還有很多演員開始轉型做導演,比如黃渤、李晨、王寶強、劉若英、鄧超、徐靜蕾、沈騰、黃磊等人都開始嘗試,雖然在采訪的時候說那么好聽,但根本原因,其實都是為了賺錢!
演員掙得再多,也是打工仔,這句話可能有人不相信,那么我給大家先普及一下,一部影片從制作到發行,票房收益的分成比例,大家就知道了。
首先,一部電影從制作到上映由制片方、宣傳方、院線、影院四方人馬組成,而一部電影的利潤,也是由這四方面來分配。
先說制片方,制片方就是電影的制作方,前期制作服務包括:場地堪景,演員試鏡,攝制組班底組建,拍攝許可申請,設備租賃,拍攝后勤。后期服務包括:對拍攝完的影片做后期的處理,使其形成完整的影片,加特效,加文字,并且為影片制作聲音等等。制片方的工作很繁瑣,所以在分成的時候,要拿走40%的利潤。
第二宣傳方,宣傳方是其中費腦子的,拿的錢不多,但是非常操心,拿著保安的工資,操著董事長的心,一部電影的宣傳力度,很大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觀眾的觀影欲望,比如《前任3》這部電影的宣傳就是用音樂造勢,說散就散火,體面,這兩首歌曲讓太多人知道了這部電影,自然就賺的盆滿缽滿。 宣傳方的分成在3%,非常少,很多宣傳方如果看好一部作品,甚至會免費宣傳,以求得更多的資源。
第三,院線,院線并不是影院,而是一個牌子,或者是一個商標,就拿泡面來比喻,一袋泡面,影院好比是面條本身,而院線,就是包裝袋。
院線經過幾場戰役之后,基本就剩下這些大牌的院線,倘若一些小影院沒有自己的院線但又有放映需求,則可以選擇加盟院線的方式。如此,便可從院線拿到影片,只不過最后的票房數據要算到加盟的院線中。院線負責排片,哪部電影預計觀影人多,會放大排片量。所以院線在一部電影的收益中,要拿7%。
最后,就是影院,影院是電影產業鏈的終端,需要真實的場地,建設,耗資巨大,所以,影院會拿走凈利潤的50%。在2017年,票房收入前十名的影院是萬達影院、廣東大地、上海聯合、中影星美、中影南方新干線、中影數字、金逸珠江、橫店影視、浙江時代、華夏聯合。
大家看到可能和院線名字差不多,原因就是現在很多院線和影院都是一體的。
而這四方能分到的錢是這樣的 電影總票房-5%的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稅費3.3%=91.7% 剩余的這些錢由四方分配,院線和影院拿走57%剩下的是制片方和宣傳方的錢。
假設,一部電影票房上1億元, 院線加影院拿走(1億-830萬)*57%=5268萬 制片方拿走3668萬,宣傳方,200多萬。
而在這四個環節中,制片方是導演能夠參與的。演員,一部戲多少錢,給完錢就行了,票房好,包個100萬的紅包,也就是如此。
所以做導演,能夠參與到制片方中,從制片方中剩下的40%總票房內,拿到一定的比例,一般在5%上下浮動。比如《戰狼2》的票房目前接近57億,制片方能拿到手的的錢是19億,而導演吳京能拿到超過1.5億的收入,再加上其他的收入也能有1千萬。而演員的話,片酬在2000萬-5000萬不等。目前5000萬的片酬在中國只有章子怡在少部分電影中能拿到。一般在2000萬上下。
相比之下,導演的收入是演員的好幾倍,所以在這樣的誘惑下,很多演員開始轉型。這也是爛片產生的源頭之一。
所以很多演員在說自己做導演的時候說這說那,其實大多數都是扯淡。你說拍電影賠錢,你看他還敢不,絕對乖乖的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