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這里還是汪洋一片,億萬年前的一次造山運動,讓太行橫空出世。
它雄奇壯美、氣勢磅礴,它層巒疊嶂、峰險流急。春日里,它山花爛漫;夏日里,它滿目青翠;秋日里,它層林盡染,冬日里,它萬里雪飄。一年四季中的每一天,你都可以找到一個被它吸引的理由。
太行山是一座與整個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山脈,它的腳下,黃河奔騰而過,在這條母親河的滋潤下,整個懷川大地沃野千里,廣袤的麥田如棋盤一般向無際的天邊伸展,這里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黃帝戰蚩尤的神話經過千年來人們的口耳相傳,經久不衰。
六十多年前,抗日戰爭的炮火打響,太行山成為了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天然屏障,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創建的敵后根據地之一,太行山區是八路軍奮勇殺敵的主戰場,首戰平型關,百團大戰等許多著名的戰役就發生在此。“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聽吧!千山萬壑!銅壁鐵墻!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聽吧!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我們在太行山上! 我們在太行山上!
……”曾經,這雄壯的歌聲激勵著太行軍民與日寇浴血奮戰,而今,這首革命老歌的旋律,裹挾著勇敢無畏、堅韌不屈的太行精神,歷經時間的沉淀,在所有中國人的心中化作了永恒。
太行山山高谷深,地勢艱險。李白曾在《相和歌辭·北上行》中這樣形容:“北上何所苦,北上緣太行。磴道盤且峻, 巖凌穹蒼。”然而太行山作為中國東部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割線,是山西東部和東南部與河北、河南的天然界石,是中原進入山西的必經之路,因此自古以來,太行山區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而穿越太行也成為了豫晉兩地的人們最大的夢想。無論是曲折幽深的太行八陘、蜿蜒迂回的盤山公路,還是奔騰延伸的鄭焦晉高速公路,都無一不體現出懷川大地上的人們對于交通暢通的渴望。
無限風光在險峰,行走在鄭焦晉高速公路上,穿山脊,越峽谷,風景如同畫卷般在眼前緩緩展開,峰巒疊秀,郁郁蒼蒼,清谷流泉,落英繽紛,不停轉換的美景讓人應接不暇。有人說,走完鄭焦晉高速公路,便可全然領悟太行美景的精髓,因為太行山把最美麗的一段留在了河南。
八百里太行,橫跨晉、冀、豫三省。人們習慣上將位于山西省境內的部分稱為“西太行”,將位于河北省境內的部分稱為北太行,而南太行,則是太行山位于河南省安陽、新鄉、焦作、濟源境內的部分。
由于西太行、北太行都位于嚴重缺水的地區,因此呈現出的不是干旱的黃土高原地貌就是陡險的沖溝,蒼涼荒蕪,讓人深刻體會到生命在這里生存的艱難。然而太行山在河南的一段,卻仿佛受盡了上天的眷顧和鐘愛,得天獨厚地得到了流水的滋潤。這里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水資源充足,南太行前平原因地下水資源豐富,地表泉水眾多而有“華北地下水庫”之稱。
流水帶來了生機,帶來了美景,因為太行有山有水,使得這里兼具了北方山水的雄偉和南方山水的靈秀,風景絢麗無比。南太行山間,森林郁郁蔥蔥,彌漫山間的野桃花、野杏花和連翹花絢爛開放。南北走向的斷崖經東西走向的安陽河、淇河、沁河、丹河、蟒河、衛河、峪河等河流的切割,形成了眾多的峽谷、懸崖、名泉。在南太行山的腹地,常常可以看到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瀑布高掛山前,有些即使和著名的廬山瀑布相比也毫不遜色。
南太行山脈中,有一顆明珠,叫做云臺山,據說是因為這里的山峰終年為云霧繚繞而得名。云臺山位于焦作市修武縣境內,2004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云臺山北臨山西省、東接輝縣市、西與方山對峙,南面是一望無際的平原。這里有大小名峰36座,兼有泰岱之雄、華岳之險、峨眉之秀、黃山之奇、青城之幽。云臺山的主峰茱萸峰海拔1308米,踏云梯棧道登上茱萸峰頂,北望太行深處,巍巍群山層巒疊嶂,南眺懷川平原,平疇沃野一望無際。云臺山的水,素以“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而著稱,落差314米的全國最高瀑布——云臺瀑布,猶如擎天玉柱,蔚為壯觀。
云臺山歷史悠久,無數名人豪杰在這里留下足跡,秦漢時期,“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早年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未遂,逃逸隱居此地;東漢帝王及皇室經常到此采風、避暑;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中的不少名士也曾來此避難、隱居;唐宋時期,皇家在此地大量建寺造塔,文人墨客來此游山玩水、談詩論道。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此留下詩詞:“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蒼莽,嘗聞此中險,今我方獨往。”王維留下千古絕唱:“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南太行的腹地,有一座海拔1752米的原始村莊——郭亮村。據說,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首領郭亮曾在這里據守以抗擊朝廷,并機智地用懸羊擂鼓的辦法騙過敵軍,順利撤到山西,后人為了紀念郭亮,便用他的名字命名整個村莊。
如果從高空俯瞰,郭亮村像是被太行山孤峰入云的絕壁高高托舉于山頂上的一個彈丸之地。這座村莊四面均是高達數百米的絕壁,淡紅色的花崗巖堅硬如鐵,它們形成的絕壁如同刀砍斧削,縱使是最能攀越的猿猴,也只能望崖止步。
1975年以前,村里還沒有通往外界的道路,村民吃的油鹽醬醋和日常用品都是通過懸崖上的天梯背上去的,天梯維系著村民的全部生活,被郭亮村的人們稱為“生命梯”。 這條“生命梯”建在懸崖之上,是由塊塊不整齊的巖石壘起或直接在90度角的巖壁上鑿出來的石坑組成的。最寬處1.2米,最窄的地方只有0.4米,720階天梯,因其蜿蜒曲折,沒有扶手,上下都是懸崖,稍有不慎便會命喪崖底。
1972年,為了讓鄉親們不用再冒生命危險爬天梯下山,13位村民在申明信的帶領下,賣掉山羊、山藥,集資購買鋼錘、鋼銼。在無電力、無機械的狀況下全憑手力,歷時五年,硬是在絕壁中一錘一錘地鑿出26000立方米的一條高5米、寬4米,全長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并于1977年5月1日通車。至今,這條絕壁長廊仍是郭亮村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郭亮村的村民,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演繹了一個現代版的愚公移山傳奇。
在南太行山脈的崇山峻嶺中,有一處天然形成的百畝盆地,盆地中部有一座佛教的千年古剎,名曰:凈影寺。它是我國佛教史上的釋義高祖慧遠法師出家學法、開宗講經及歸骨之地,同時也是武林絕學“猿仙通背拳”的發源地。凈影寺的周邊,山水環繞,縱橫交錯的山脈在這里形成了四面陡壁,峰石林立,其景象既如桂林之“幾程漓江水,萬點桂山尖”,又如張家界之“寶瓶倒懸、金鞭插天。”這里的氣候冬暖夏涼,四季如春,山泉終年不斷,土地肥沃,這里生機勃勃,爛漫的野花縱情開放,靈動的獼猴在崖間蹦跳躥越,悠然的小魚在河流中追逐游戲。
凈影寺險秀幽奧,暗含仙機,自古就是佛家子弟棲居修禪的仙山佛國和凈土圣地,加之它雄踞太行之巔,風景奇絕,引來無數名士來此游歷,五代名畫家荊浩在此以山水樹石為摹本,形成了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山水畫風格;金元之際文壇盟主元好問青年時期曾在此潛心學問六年而學業有成,為他成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奠定了深厚的學識基礎。
所有這些, 更吸引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憑吊懷古,吟詠不絕。
千百年來,凈影寺歷經風雨,屢次重修擴建,最盛時曾居僧人二百余人。現存寺院為清末102· ·103時修建,為磚、石、木混合建筑。2004年,焦作市公路局在保留舊寺遺址的基礎上,出資恢復重建凈影寺。寺院規模頗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鐘鼓樓、僧舍、方丈室等,遠觀殿宇寮舍飛檐斗拱,鱗次櫛比,入寺則見雕梁畫棟,建筑精美,佛像莊嚴,蔚為壯觀。
2008年,新時代公司接手凈影旅游風景區的保護開發工作,作為公司多元化發展經營戰略的一部分,新時代公司在大力保護自然人文景觀的同時,還進一步開發凈影風景區的旅游價值,打造焦作“旅游城市”的形象,努力將美輪美奐、厚重悠久的凈影寺文化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發揚光大。如今,坐落于景區百畝盆地上的凈影山莊,便是由新時代公司投資打造的,它與千年凈土圣地凈影寺毗鄰,古代庭院式結構與凈影寺相互呼應,相得益彰,成為往來游客的度假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