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陳慎吾講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全)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65.風與痹證辨

【原文】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講義】

《內經》言風病往往與痹合論,蓋風乃陽病,脈多浮緩,痹為陰病,脈多沉澀。今脈微動而數,微者氣虛,數者邪氣盛,故因虛而中風者,脈必微弱,因熱而生風者,脈必數急。風徹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閉于一處,故但臂不遂。風重而痹輕,風動而痹者,中風使然者,謂痹病亦由中風而起,但以風為陽,痹為陰,有所不同耳。

【附注】

半身不遂,病在大腦。但臂不遂,病在脊髓或末梢神經,其癥或運動不能自如,或麻木抽掣疼痛。病在大腦則對側之半身不遂,病在頸髓胸髓之一側,則本側之上肢不遂。病在腰髓尾骨髓之一側,則本側之下肢半身不遂,故半身不遂之風病在大腦,但臂不遂之痹病在脊髓也。大腦病肌膚無變性萎縮,脊髓病則肌膚有變性萎縮,因肌膚之營養神經出于脊髓,不出于大腦,故脊髓病。其所轄之肢體肌膚必營養障礙,有變性萎縮也。

中風病證,為口眼喝斜,卒然暈倒,痰壅肢厥,幸而得蘇,則半身不遂。多于十年內再發,再發則不救。西醫名為腦溢血,往往因心臟麻痹而死,幸不致死,即成半身不遂。腦充血雖亦有不省人事者,然致命者少,醒后如初。

【習題】

1.中風與痹癥在病理上有何區別?

2.腦溢血與腦充血之異同安在?

66.中風脈證

【原文】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

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講義】

寸口指三部而言,脈浮緊為風寒初感之診。緊則為寒,指邪而言浮則為虛,指正而言。邪盛正虛,相搏于皮膚,其結果為衛外不足,賊邪不瀉。正虛指血而言,血虛無以充灌皮膚,故脈絡空虛。或左或右者,言邪隨其空處而留著。邪氣反緩,正氣即急者,言受邪之處筋脈不遂,故見緩。無邪之處正氣反盛,而見急。緩者為急者所引,則口眼渦僻,肢體不遂,是以左喉者,其邪反在右,右喝者,其邪反在左。然或左或右,邪正有緩急之殊,為表為里。邪入有經絡臟腑之別,絡淺而經深,絡小而經大。邪入于絡,病在肌膚,邪人于經,病連筋骨,甚而入腑,更甚而臟,邪入逾深,神昏于內,故不識人。諸陰連舌本,故舌即難言,而誕自出也。

【附注】

中風屬神經系統實質病變,風從外人,或風自內生,為其病因耳。本節所謂,專指風從外者而言,絡指淺層血管。經指深層血管。不仁較輕,故屬于絡脈,重不勝較重,故屬于經脈。腦出血病,由于動脈硬化或因大腦動脈之粟粒形成動脈瘤。凡衰老、飲酒、梅毒、鉛中毒、痛風、慢性腎炎、心臟肥大、心內膜炎等,及大喜大怒、過飽溫浴等,皆為腦出血之誘因。大腦皮質受出血灶之壓迫,故神昏卒厥,及出血止,病灶收縮,廢物漸被吸收運走,大腦皮質減輕壓迫。

然病灶未消,則口眼喝斜、半身不遂之癥終不能恢復。運動神經與知覺神經常混合一處,其中樞亦在大腦,故不遂之半身常不仁。舌下神經及顏面神經因麻痹而見舌難言、口吐涎等癥。前賢言中風之因,學說不同:河間主火,東垣主虛,丹溪主寒,此三說者,今多宗之。

且有得大劑甘涼而病減,或除痰補益則病愈,此乃中風之并發癥,不可認為中風之本癥也。

67.侯氏黑散證

【原文】

侯氏黑散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講義】

大風謂卒倒之后風邪直侵臟腑。脾主四肢,邪困于脾,則四肢煩重。陽氣虛則心中惡寒不足。風雖陽邪,在未化熱之先,固無熱象。

【附注】

本節文法,先出方名,后言證治,似與經例不符。以藥測方,有白術之吸收,桔梗之排膿,菊花引之上行,以治腦出血。且參、苓健胃,干姜、白術溫中,自能補氣。防風、細辛協菊花,能驅表里之風。歸芎宣血養血。礬石化痰除濕。牡蠣收陰鎮悸。黃芩以阻風化之熱。桔梗更有開提之力,使大氣得轉。桂枝導引諸藥,而開痹行著。更以酒引群藥,主周身之經絡為使。故本方為健脾胃、補氣血、化痰除濕、鎮悸清熱、開痹通經之方,以之治神經不遂,當能有效,惜無治驗。使用本方,要以陽虛邪重之中風為準可也。

【方劑】

侯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白術十分,茯苓三分,牡蠣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三分,礬石三分,黃苓五分,當歸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

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此方孫奇等所附祛風除熱、補虛下痰俱備,蓋中風之病莫不由是“先治血”。

【藥物】

菊花味苦甘,性平。清涼藥。

藥能:清頭部風熱,解毒明目。

藥征:頭眩,疔瘡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發散藥

藥能:治頭痛,目眩,脊痛項強,肢攣身痛,風濕瘡瘍。

藥征:脊強肢攣,疼痛甚而因風濕所致者。

礬石味酸,性寒。收斂藥。

藥能:止血消炎,催吐,防腐,殺蟲,燥濕,鎮降血騰,填竅息風。

藥征:腳氣萎弱不仁上沖心者。

歸味苦,性溫。祛瘀藥。

藥能:和血,除血塞,排膿止痛,助心散寒。治婦人一切血證,使

血氣各有所歸,故名。

藥征:漏血,下血,一般瘀血腹痛,體倦萎黃。

川芎味辛,性溫。祛瘀藥。

藥能:溫中,壯筋骨,調血,排膿,生肌。

藥征:同當歸,行血用之。

【習題】

1.本方主治何證?

2.分述本方各藥物功用。

68.中風不同之脈證

【原文】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講義】

寸口指脈之三部而言。遲者數之反,緩者緊之反。遲屬不及,為寒,故曰遲則為寒;緩則無力,為虛,故曰緩則為虛。榮行脈中,故緩中見沉,主亡血;衛行脈外,故緩中見浮,為中風。此衛在表而營在里,衛主氣而營主血者是也。今經不足而風乘之也,為邪氣中經。血本虛而為風所動,其結果血動則身癢,血滯則癮疹,此邪正紛爭于外之征。若心氣不足,正氣不能御邪,進擾于胸,致大氣不轉,津液化為痰涎,則胸滿而短氣,此邪氣乘虛入內之征也。

【附注】

中風為正虛邪乘之證,外中則傷及營衛,內人則累及氣血,故治法有解表建中之異,有扶氣助血之殊。有分治者,有合治者,要以人體之不同,須體會隨證施治之妙。

【習題】

1、中風脈象66節云浮緊,本節云遲緩,試述其理。

2.本節與66節之區別安在?

69.風引湯證

【原文】

風引湯,除熱癱癇。

【附注】

癱癇證,后世所謂痿與搐搦,為神經系統常見之癥。小兒患急性熱病,常發痙攣,俗謂急驚風,成人名風引,俗名動肝風。唯此證多見于流行性傳染病,今之流行腦膜炎頗多近似,姑志之以備參考

【方劑】

風引湯

大黃、干姜、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

【藥物】

寒水石又名凝水石,味辛性寒。清熱藥。

藥能:明目,固齒,涼血,降火,療燙火傷。

白石脂味甘酸,性平。收斂藥。

藥能:養肺氣,厚腸,補骨,排癰疽痔瘡。

紫石英味甘辛,性溫。

藥能:鎮怯,潤枯,養心,益肝,治寒熱邪氣。

70.防己地黃湯證

【原文】

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附注】

如狂,獨語,若身熱脈大,則屬陽明。若脈浮,發熱惡寒,則屬表證。今無寒熱,其脈浮,屬血虛生熱,邪并于陽之征。桂枝、防風以散陽邪,防己利濕,地黃除血熱。總之,本證胸有痰熱,相感而動風。《千金》列本方在風眩門,系官能性神經系統病,俗名羊癇風,故古人常以本方治血中之風。

【方劑】

防己地黃湯

防己一分,桂枝、防風各三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嘆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藥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附方】

防己地黃湯

治語狂錯,眼目霍霍,或言見鬼,精神昏亂。

防己、甘草各二兩,桂心、防風各三兩,生地黃五斤,別切,勿合藥漬,疾小,輕用二斤。

上四味,咬咀,以水一升,漬一宿,絞汁著一面,取滓,著竹算上,以地黃著藥滓上,于五斗米下蒸之,以銅器承取汁,飯熟,以向前藥汁合絞取之,分再服。

頭風摩散,《千金》作頭風散。

大附子一枚炮,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以摩疾上,令藥力行。

按:鹽去皮膚風。

《三因》附子摩頭散

治因沐頭中風,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而病甚,頭風不可以出,至日則少愈,名曰首風。

71.歷節脈證

【原文】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

【講義】

腎主水,骨與之合。脈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與之合。脈弱者主血虛,病在筋也。沉弱主骨主筋,病則在腎在肝。又《內經》云汗為心液,故汗出影響心臟甚巨。今汗出入水,其汗為水所阻,聚而成濕,濕郁久而為熱,濕熱相蒸,黃汗自出。唯其證郁于上焦,則為黃汗。若并傷筋骨,其黃汗出自歷節者,則為歷節。知歷節與水氣篇中之黃汗病,殆為同源異流者歟。

【附注】

歷節病由血氣衰弱,為風寒所侵,氣血凝滯,不得流通,關節之筋,無以滋養,正邪相搏,歷節悉痛。今風乘虛人,致腠理疏,而汗自出,此風中于血氣衰弱之身,病變見于歷節而成。不言身痛者,省文也。

茲將黃汗歷節兩證比較如下:

黃汗:主證為腫,客證為痛,腫遍全身,汗遍全身。

歷節:主證為關節腫痛發熱,獨足腫大,汗在痛處

按:本證為病原體不明之傳染病,與膿毒性、淋球菌性等關節炎似

是而實非,又與痛風亦頗多似處。蓋痛風系新陳代謝病,因體內尿酸過

多,侵及關節而疼痛,晝輕夜重。此數證者,在臨床上頗難鑒別

72.歷節脈象之

【原文】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

【講義】

趺陽是胃脈,胃內素積酒谷濕熱而招風邪,風邪內侵,趺陽脈浮。水谷為病,脈必見滑。若內濕與外風相蒸,風熱外越者,津液隨之,故汗自出。

【附注】

此亦歷節之脈,因谷氣盛,蒸濕外出以作汗。上節言血氣凝滯,不得流通,關節諸筋無以滋養;本節僅言汗出之故。上節言熱為濕郁,本節言濕為熱蒸。

73.歷節脈象之二

【原文】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講義】

少陰,心腎脈也。血弱被風,為歷節疼痛之病因。知陽明谷氣盛者,風能與汗而偕出;少陰血不足者,風遂閉著而疼痛也。

【附注】

本節蓋血為風病之證,并言疼痛之病因。

74.歷節脈證

【原文】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講義】

盛人是肥胖豐厚之人,外盛者中必虛,故胖人多氣虛也。虛者必短氣,多汗,汗出風入筋骨之間,遂成歷節疼痛。且酒客濕本內積,汗出當風,濕又外郁,風濕相合,內外相召,流入關節,歷節痛作矣。

【附注】

統觀以上各節,汗出入水者,熱為濕郁也。谷氣足汗自出者,濕為熱蒸也。風血相搏者,血為風動也。飲酒汗出當風者,風濕相合也。歷節病因各有不同,從虛所得則一致也。

【習題】

試述歷節之病因及脈證

75.桂枝芍藥知母湯證

【原文】

諸肢節疼痛,身體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講義】

濕熱在里,風邪乘之而歷節成,亦行痹痛痹之屬。總以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所發,郁而成熱,痛久則邪盛正虛,身體短小瘦弱,故曰羸。痹氣下注則腳腫如脫;濕上甚而為熱,熱上甚而引風,風上甚而耗氣沖胸,頭眩短氣;擾胃則溫溫欲吐。本證乃表里上下皆痹。

【附注】

本證久不愈,往往變為鶴膝風。鶴膝風多屬慢性關節炎。本證則屬急性關節炎,或為膿毒性,或為淋球菌性,或為梅毒性。以桂枝、防風、麻黃、生姜之辛燥治濕,白術、甘草之甘平補中健腸,芍藥、知母之酸寒苦寒生血清熱,本方為風濕熱三邪并除之法也。

附子在本方中走濕邪于經絡之中,助麻桂以驅逐之,非專為溫經,且胖人陽虛者多,不助其陽,邪在筋骨間者,必無由出。若瘦人陰虛者加芍藥、減附子以為治,勿嫌其辛溫,而不敢施于歷節血虛內熱證也。

【方劑】

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兩,生姜五兩,白術五、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76.黃汗歷節辨

【原文】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日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日枯;枯泄相搏,名日斷泄。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講義】

本節承前七十一節,論氣血病關系肝腎。《內經》云:酸入肝,肝主筋,咸入骨,腎主骨,過食則傷。味酸傷筋者,傷則緩慢不收,肝氣不斂,故名曰泄。咸則傷骨者,骨傷則髓竭精虛,腎氣萎憊,故名曰枯。枯泄相搏者,蓋以腎氣不榮,肝復不斂氣血。吾人生氣沉衰,甚則根消源斷,故曰斷泄。飲食傷陰,營先受之,乃營氣不通。營衛相依,營傷衛不能獨治,久之則營衛俱微。微則三焦無所統御之氣血更無以充足四肢,故曰四屬斷絕,身體羸瘦。在下之陽氣虛甚,則足腫脛冷,在里之中氣郁滯,則熱而黃汗出。凡此皆陰分為病,氣血虛弱所致。黃汗與歷節同屬氣血弱之病因。唯歷節病表兼濕邪,故見發熱,或肢腫而痛,此兩證當于此辨之也。

營氣不通者,血液循環障礙也。衛不獨行者,體溫不能適當傳達也。體溫隨血液以傳達全身,血循環障礙,則體溫之傳達亦受障礙,且營氣不通則營養不足,衛不獨行則機能衰弱,于是組織中體液缺乏,淋巴液來源不足。此營衛俱微,三焦無所統御也。

77.烏頭湯證

【原文】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講義】

寒濕歷節之方。經云: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本證風少而寒濕多,閉于關節,疼痛不可屈伸,此即寒盛者為痛痹是也。

【方劑】

烏頭湯

麻黃、芍藥、黃芪各三兩,甘草三兩,川烏五枚(哎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嘆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蜜制留而不走,麻黃通陽散寒,芍藥引人陰分,黃芪、甘草培正逐寒濕。

【藥物】

烏頭味辛,性熱,有大毒。強壯藥。

藥征:本藥與附子性效相同

調劑:本藥得蜜,頭眩劇而奏效宏。蓋蜜主治結毒急痛,兼逐諸藥之毒(前賢以蜜為解毒潤燥)。

【治驗】

歷節腳腫痛,或自汗盜汗,或身重肢厥。陰縮者,或陰囊偏大,或足弱癱瘓,或腹滿便秘,或有血證之變者,均可隨癥加味。又陰瘡亦可用本方,較桂芍知母湯之力劇,治歷節初起之劇證奇效。

78、礬石湯證

【原文】

礬石湯,治腳氣沖心。

【講義】

腳氣病為濕傷于下,氣沖于上。古無是病,晉宋以前名為緩風,本節恐非經文。

西醫所謂腳氣,其原因有由于傳染者,有由于日常食物中缺少維生素乙,致新陳代謝機能病而呈自家中毒,其癥多見體倦肌痛,肢腫,胸滿,心悸,食少,便秘,脈微等。若不內服藥,未必見效,且《活人書》稱,腳氣用湯洗為大禁,姑存其說,用備參考。

【方劑】

礬石湯

礬石二兩

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藥物】

礬石(明礬)味酸,性寒。

藥能:收斂止血,消炎,催吐,防腐,殺蟲,燥濕,堅骨齒,去鼻中息肉。

藥征:腳氣萎弱不仁而上沖心者,陰蝕,惡瘡。

79.血痹病因

【原文】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講義】

歷節屬傷氣,氣傷痛,故疼痛。血痹屬傷血,血傷腫,故麻木。歷節言邪聚氣分,血痹言邪聚血分,總以正衰邪乘為主。尊榮之人,素食甘肥,外盛內虛,不任疲勞,勞則汗出,汗出則腠理開,臥被微風,亦易成病,不必風寒濕氣雜至始病。自被微風,血凝不流,施針以引風外出,助正驅邪。蓋神經必賴體溫煦之,血液濡之。今脈微澀,是因血行滯澀。寸關小緊,是淺層動脈收縮,則體溫不得隨血以達肌表。寸關主病在外,亦即末梢知覺神經麻痹之候。凡官能性疾病,其實質無大變化者,用針引氣血,確能收斂甚速,更有治血痹以驅逐瘀血水毒為治者,扶正驅邪之法雖有殊,要視虛實之程度善為選用,憑證而定,不可執一。

【習題】

歷節與血痹病因之異同點安在?

80.黃芪桂枝五物湯證

【原文】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講義】

此承上節,更詳脈象,寸關微,尺小緊,合而觀之,微主氣虛,澀主血滯,小緊主邪氣,血痹應有如是之脈象也。血痹外證,亦有身體頑疼,故曰如風痹狀。但風痹頑麻疼痛兼有,血痹則唯頑麻而無疼痛,歷節則唯疼痛而不頑麻,此三病之區別也。

【方劑】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81.虛勞病

【原文】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講義】

虛勞是因勞而虛,因虛而病。平人是形如無病之人。經云:脈病人不病者是也。勞則體瘦于外,氣耗于中,脈大非正氣盛,極虛,精氣奪也。輕取大而重按虛,巧外有余而內不足之象。大者勞脈之外暴,虛者勞脈之內衰者也。虛勞必起于內熱,終于骨蒸,有熱者十之七八,虛寒者十之一二,必也邪熱先見,久之則隨正氣俱衰也。凡慢性病見營養不良,機能衰弱者皆是,如壞血病、白血病、貧血病、萎黃病、神經衰弱病者,古人皆以勞病稱之。

82.虛勞脈證及望法

【原文】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里虛也。

【講義】

面色薄,謂面白無神,失其光潤,屬氣虛不能統營血于面。陰血虛津液不充則渴;氣傷不能攝血則血亡;血虛陽氣上逆,沖氣則喘;血虛氣不斂則悸。若真陰失守,孤陽無根,氣散于外而精奪于內,故曰脈浮者里也。

83.虛勞脈證

【原文】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講義】

此承上節,詳申虛勞脈證。脈虛沉弦,言浮取大芤,沉取細弦,陰陽俱不足也。無寒熱是陰陽不相乘。短氣面薄,時瞑兼衄,乃上焦虛血不榮也。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滿,乃下焦虛而氣不行也。凡此脈證皆屬于勞。

84.陰虛證

【原文】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講義】

脈浮大與上節之虛同。手足煩,乃真陰不足,陽必盛。春夏者,陽時也,陰虛者,病必劇;秋冬者,陰時也,陰虛者,病少瘥。氣血不能相榮,故使陰冷;陽衰于下,火盛于上,陰寒內迫,陽精自出,上盛下虛者所致。精氣被奪,虛寒必甚。腿腳酸軟,肌肉消瘦,卒致骨軟不能起床,不能行也。

虛勞骨蒸,五心煩熱,皆《內經》所謂陰虛而熱。虛勞之病,必見營養不良。夫營養素賴于飲食中之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此即體溫及體能之原料。碳水化合物經消化變成葡萄糖,人血液遇氧則起酸化作用,緩慢燃燒而生體溫。葡萄糖經酸化后,分解排出體外,復食入碳水化合物以補充,此即食物之新陳代謝也。唯血液中所含糖量甚少,若所食碳水化合物過多,血液不能容,則化為脂肪,貯于體內。在食少時,動物淀粉及脂肪皆還原為葡萄糖,以供血液之需。所食脂肪,消化后變成脂肪酸及甘油,亦起酸化作用,以生體溫,故營養素得自消化吸收,是為陰生于陽。體溫及工作精力出于營養素,亦為陽生陰。陰虛則無原料以造成體溫,其人當體溫低落而寒。今陰虛反熱者,乃自謀救濟于體內,求其他物質以代碳水化合物,供燃燒而生體溫,于是先燒皮下之脂肪,不足則燒及肌肉,更不足則燒及血液矣。吾人平時脂肪甚豐,燃燒亦不覺其熱,陰虛時則脂肪之肌肉已薄,因救濟所生之燃燒愈耗愈薄。所生之體溫煦甚薄之脂肪,已覺有余,況分解脂肪肌肉時所生之熱,又近在人體之外層,易于觸知,故陰愈虛而熱愈盛,故知陰虛而生熱者,當滋其陰,不可除其熱也。

85、虛勞無子脈象

【原文】

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

【講義】

浮則陰虛,即肌薄,脈淺露于外。弱為真陽不足,心機能衰弱。澀為血少,為精衰。此陰陽精氣皆不足,故精清氣冷。巢源虛勞無子候云,丈夫無子者,其精清如水,冷如冰鐵,即此義也。

86.清谷亡血失精之脈證

【原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血,失精。

【講義】

失精家腎陽大泄,陰寒凝閉,少腹必急,筋緊如弦,陰頭寒。下有真寒,上有假熱,火浮則目眩,血枯則發落,診其脈必極虛,或浮大或弱澀,不待言矣。更兼芤遲,芤則中虛,胃陽不治,遲則里寒,腎陽無根,或便清谷,中焦無陽也。吐衄亡血,上焦浮熱也。夢交遺精,下焦無陽也,此陰陽俱亡,虛勞之所以成也。

87.桂枝龍骨牡蠣湯證

【原文】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講義】

芤與微反,動與緊異,芤動微緊,自是兩種脈象,即81節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之義。若諸脈雜見,是陰陽并乖,精神俱損。男子失精,是火不攝水,不交自泄,女子夢交,是血虛神擾,心情不斂,均后世所謂心腎不交。陽泛于上,精孤于下,用桂枝湯補虛調氣血,加龍牡以收斂浮越之氣也。

【方劑】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即桂枝湯原方加龍骨、牡蠣各三兩。

【治驗】

治色欲過度,體瘦面白,體熱肢倦,口干,腹動。

婦人心氣郁結,胸腹動甚,寒熱交作,經常延期。孀婦室女情欲不遂者,多宜本方。

又屢以本方治遺尿證。

【附方】

天雄散

天雄三兩(炮),白術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天雄即烏頭,辛溫有毒。

藥能:鎮痛鎮靜,麻醉。

藥征:神經病,瘰疬,癌腫,陰痿。

【治驗】

治陰痿,臍下動,或兼小便白濁。嚴禁入房,服本方一月,必效。

治老人腰冷,小便頻數,或遺溺,小腹有動者。

88.虛勞之因

【原文】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

【講義】

平人,言形若無病之人。形雖無病,其脈則虛弱細微,陰陽俱損之象。陽損必失精,陰消則血亡,驗其外證,必喜盜汗。蓋陽損者表不固,陰損者熱自發,皆盜汗之由,亦即虛勞之因也。

89.虛勞之證

【原文】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

【講義】

年五六十,言精氣之衰,而病脈反大者,是其人當有風氣。陽氣不足,邪氣從之,故見痹俠背行。若陽氣以勞而外張,火熱以勞而上逆,陽外張則寒動于中而為腸鳴,火上逆與痰相搏而為馬刀挾癭。癭生乳腋下曰馬刀(蠣蛤之屬,瘡形似之),癭生兩頸旁者為挾癭(瘡生于結纓之處)。二瘡一在頸,一在腋下,常相聯絡,俗名疬串。結核連續,堅而不潰,圓者為瘰疬,長者為馬刀,潰則為鼠癭,皆少陽經郁結所致,久成疬勞也。腸鳴證與結核性腸炎類似,故皆屬虛勞。

90.陽虛脈證

【原文】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

【講義】

沉小兼數為陰虛亡血,沉小兼遲必陽虛氣耗,故曰脫氣。疾行則喘鳴,動作或疲或咳,為胸中大氣虛少,不充氣息所用,氣損之候也。面色無光,皮枯唇焦,血減之候也。陽虛則寒,寒盛于外,則四末不溫,寒盛于中,故腹滿溏泄,食不消化。

91.陰虛脈象

【原文】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講義】

本節同見于驚悸吐衄篇及婦人雜病篇,弦是血管收縮,芤是血管擴張。蓋以脈中血少,血管自動緊縮,求維持其血壓使血前進,但終以血液減少,血量不能供給各部的需要。血管復盡力擴張,血虛而寒,因見弦芤。中空外張,此名曰革。總因半產漏下,亡血,失精之所致也。

92.小建中湯證

【原文】

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講義】

經云:陰陽自和者必自愈。若陽病不能與陰和,則陰以其寒獨行,為里急,為腹中痛,而實非陰之盛也;陰病不能與陽和,則陽以其熱獨行,為手足煩熱,為咽干口燥,而實非陽之熾也。昧者以寒攻熱,以熱攻寒,寒熱內賊,其病益甚。唯以甘酸辛藥,調之令和,則陽就于陰,而寒以溫,陰就于陽,而熱以和。醫者貴識之要也,且調陰陽必以脾胃始者。蓋營衛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轉輸于脾胃,故中氣立則營衛流行,如環無端而不偏,陰陽相生,中氣自立,此本方之所以治虛勞證也。

前賢謂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屬脾虛,心悸屬虛,衄屬肝虛,失精屬腎虛,咽干口燥屬肺虛,五臟皆虛,故先建中培本。

本方重用芍藥滋陰以配陽,飴糖為主,增陽以和陰,為虛勞正治之方。

93.黃芪建中湯證

【原文】

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

【講義】

里急是急性腹痛,諸不足是陰陽氣血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亡血等證,相因而至。黃芪能振肌表之正氣,轉輸其津液。諸肌表不足者,膚干不潤,衛不足以固腠理,或自汗盜汗,故黃芪能治肌表正氣缺乏,加用于小建中湯內,乃表里氣血兼顧,補諸不足之義也。

【治驗】

久咳吐血,短氣息迫,胸中悸而煩。腹攣急不能左臥,盜汗,下利,與本方愈。

94.八味腎氣丸證

【原文】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講義】

古之言腎病,多是內分泌疾患,關系腎上腺者極多,而以腰部、少腹部為腎之領域,又與膀胱為表里,故小便多不正常。本方治命門火衰致脾胃虛寒,而患流注、鶴膝等證,不能消潰收斂,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或臍腹疼痛,但溺頻數。經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方也,方見腳氣篇。

腎氣丸

干地八兩,山茱萸四兩,山藥四兩,澤瀉三兩,茯苓三兩,丹皮三兩,桂枝一兩,附子一兩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九,日再服。

【治驗】

治消渴小便反多,腎虛齒痛,耳聾,身重,足弱,哮喘,善怒,腰

以下痹,冷痛,手足煩熱。

95.薯蕷丸證

【原文】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講義】

虛勞一日虛損,積勞成虛,積虛成弱,積弱成損。虛者空虛,損者破散。虛者補之,損則難侵。損有自上而下,有自下而上,皆以中氣為主,過脾胃則不治。

風氣蓋是兩疾。《唐書》張文仲曰:風狀百二十四,氣狀八十,治不以時,則死及之是也。本方為虛勞諸不足兼風氣百疾,而以薯蕷為主,專理脾胃。夫人之元氣在脾,元陽在腎,病則難復,全賴后天之谷氣資益其生,是營衛非脾胃不能通宣,氣血非飲食無由平復,以人參、白術、茯苓、干姜、豆黃卷、大棗、甘草、神曲除濕益氣,以當歸、川芎、芍藥、干地、麥冬、阿膠養血滋陰,以柴胡、桂枝、防風升邪散熱,以桔梗、白蘞下氣開郁。唯恐虛而有熱之人拒不受補,故散邪開郁,而氣血平順,補益得納矣。

薯蕷丸

薯蕷三十分,當歸、桂枝、神曲、干地黃、豆黃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參七分,川芎、芍藥、白術、麥門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膠七分,干姜三分,白蘞二分,防風六分,大棗一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藥物】

神曲味甘辛,性溫。消導藥

藥能:消食化痰,健脾

藥征:脾胃濕寒,癥結脹滿

豆黃卷味甘,性平。利濕清熱藥

藥能:除濕痹,消脹滿,潤肌

藥征:筋攣,膝痛。

白蘞味苦,性平。解表藥。

藥能:散結聚、癰疽瘡毒、痔漏血痢,生肌止痛,外敷一切瘡,并治粉刺赤鼻。

按:本方以人參、干地黃、川芎、當歸、茯苓、白術補其氣血,阿膠、麥冬、干姜、大棗、甘草、芍藥益其營衛,而以桔梗、杏仁、桂枝、防風、柴胡、白蘞、豆黃卷、神曲祛風行氣,其用薯蕷最多者,以其不寒不熱,不燥不滑,兼擅補虛祛風之長,故以為君,謂必得正氣理風氣可去耳。蓋主虛損而兼運動神經之病證者。

96、酸棗湯證

【原文】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講義】

《三因方》云:熱曰躁,內熱曰煩。虛煩者外無熱象,而有頭目昏疼,口干咽燥,不渴不寐,皆虛煩也。良以津液去多,五內枯燥,或營血不足,陽盛陰微。陸氏謂虛煩不得眠,亦神經衰弱之一種證候。人之睡眠,須血液流向下部,使腦中血少,方能入寐,即古人謂人臥則血歸于肝也。病虛勞者,因營養不足而神經衰弱,于是神經常欲攝血以自養,欲眠時腦部仍見虛性充血,故虛煩不得眠也。

【方劑】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茯苓二兩,川芎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藥物】

酸棗仁味甘,性平。強壯鎮靜藥。

藥能:營養健胃。

藥征:不眠煩躁,陰虛血少者。

調劑:本藥為強壯性收斂藥,故虛證宜收斂者,悉以本藥主治之。

上述不眠或多眠,尤為本藥之有效證候。

【治驗】

治煩不得寐,且治煩悸欲寐者。病久不愈,羸瘦疲困,盜汗,喘咳,大便溏,小便澀,飲食無味者,宜本方隨證加黃芪、麥冬、干姜、附子等。健忘、驚悸、怔忡三證,宜本方加黃連、辰砂。脫血過多,神散不寐,煩熱盜汗,現浮腫者,宜本方合當歸芍藥散。

本方與梔子玻湯之區別:彼方身熱有厚苔,腹有充血及炎性機轉;本方見貧血虛弱,有心悸,多神經衰弱癥,故稱虛勞。

97、大黃蟄蟲丸證

【原文】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級中補虛,大黃蟄蟲丸主之。

【講義】

五勞七傷之說不一,或因七情,或因飲食饑飽、房室,皆能使正氣內傷,血脈凝積,致干血積于內,羸見于外。血積則不能濡肌膚,故肌膚甲錯。不營于目,故兩目黯黑。本方為下干血之劑,干血去,則邪除正王。蓋干血能直接間接影響營養,去之則營養自能恢復。此即緩中補虛之義,非本方能補氣虛之虛也。

【方劑】

大黃蜇蟲丸

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干地黃十兩,干漆一兩(燒令煙盡),虻蟲一升(去翅足,熬),水蛭百枚(熬),蠐螬百枚(熬),蟲半升(熬)。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藥物】

干漆味辛,性溫

藥能:治咳嗽,瘀血,痞結腰痛,女子疝瘕。

蠐螬味咸,性微溫,有毒。

藥能:主惡血,血瘀,痹氣,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月閉,療血在胸腹不去

蟄蟲味咸,性寒,有毒。

藥能:治血積癥痕,破堅下血。

【治驗】

因不月漸成虛勞者,血結于內,甚者左手脈常相失,似小建中湯證,而虛羸甚。肌膚干,腹滿,堅痛,為干血。鼓脹血瘕,產后水腫血腫,瘰疬,小兒癖瘕,癆咳白沫,中有新血絲者,小兒疳眼,生云翳,瞼爛羞明,不能視物。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湯

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日死。

按:脈見結悸,雖行動如常,亦不出百日而死。若復危急不能行動,則過十日必死。蓋脈結是營氣不行,悸則血虧而心無所養,營滯血虧而更汗出,豈不立槁。斷云不出百日,知其陰亡而陽絕也。

《肘后》獺肝散

又主瘵疰一門相染

賴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按:《肘后》無治冷勞之文,尸注鬼注系肺結核之一種,此病一人才死,他一人即起病,病至一定時期,即臥床不起,臥后整足百日而死,死后又注他人,如此緊傳。又骨蒸勞瘵之癥,煎獺肝服之多效,又治虛汗客熱產勞。

【藥物】

獺肝味甘,性溫,有毒。

藥能:治鬼疰,蠱毒,止久咳

【習題】

1.歷節與血痹病因之區別?

2.何謂虛勞病?

3.治虛勞之方有幾?試略述其方義及見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金匱要略方論》學習筆記88
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
降沖氣,治心悸;若加苓,效更奇! 原文T064
華醫世界《講透經方》筆記之李賽美教授講《傷寒論》四診(四四)/關注藥后反應
金匱要略丨虛勞病證治總結
113首傷寒經方(葛根湯類方3首 抵當湯類方3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源县| 衡水市| 剑阁县| 资兴市| 辉南县| 堆龙德庆县| 来安县| 千阳县| 榆社县| 青神县| 页游| 南城县| 富民县| 浑源县| 安阳县| 万山特区| 赤峰市| 长泰县| 湘潭市| 台江县| 榆社县| 太原市| 乡宁县| 江都市| 新乡市| 桓台县| 宿州市| 柳河县| 民和| 石狮市| 姚安县| 鸡泽县| 普宁市| 贞丰县| 栾川县| 大足县| 洞口县| 德州市| 金门县| 延庆县| 临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