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百度百科拉一堆數據吧~
“公轉周期:224.701天
亮度:-3.3~-4.4等
遠日距0.7255305天文單位
平均軌道速度:35.03 千米/每秒
升交點黃經76.3°
近日點黃經 131°
軌道偏心率:0.007
軌道傾角:3.395度
赤道半徑:6051.8千米
質量(地球質量=1):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轉周期:243.01 日
衛星數量:0
公轉半徑: 108,208,930 km(0.72天文單位)
表面面積:4.6億 平方千米
表面引力加速度:8.78 m/s2
自轉時間: 243.02天
逃逸速度:10.4 千米/秒
質量:4.67e24kg
表面溫度: 最低溫度465℃,平均溫度475℃,最高溫度485℃。”
這段資料符合百度百科一貫的風格,一大堆數據,有重復(兩次出現自轉周期),有遺漏(居然沒有軌道半長徑……= =),毫無條理的堆砌在一起(輕輕吐槽,軌道參數和物理性質總該分開列表吧)。
行了,不管上面的資料變得有多大毛病,從標出紅字的部分,也足夠回答樓主的問題:
金星以一個偏心率、軌道傾角(和地球公轉軌道平面的夾角)非常小,半場經緯0.723天文單位(地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的軌道上運動。公轉周期比地球短約三分之一,為224.7天。
金星自轉速度非常之慢,自轉一周長達243天。并且,它自轉的方向是自東向西,和太陽系絕大多數天體相反,所以需要特別強調,它的自轉是逆向自轉。
其在太陽系中實際運轉的軌跡大約是以上兩點,在地球上觀測的話,會在大約一年半的時間里經過以下的一個周期:
上合(位于地球和太陽連線的延長線上)——東大距(昏星)——下合(位于地球和太陽連線之間)——西大距(晨星)
2014年8月,金星即將走完著一輪周期,作為晨星,日出前從東方升起。8月18日金木相合,兩者距離0.5°,兩者相距如此之近,以至于可以在望遠鏡中同時觀察到這兩顆奪目的行星,這一天象大約三十年一遇(不摻水、不摻沙~^_^),特此廣告。
金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距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在地球內側的軌道上運行。它也是浩瀚星空中最亮的一顆啟明星。但是金星總是被濃厚的云層包圍著,即使用天文望遠鏡也很難窺見它的真面目。
金星的外表最像地球,且質量和大小都同地球相近,因此人們一直把它看作是地球的孿生星球。然而,金星在許多方面也與地球迥然不同,它逆向自轉,而且速度很慢,周期為243天,比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還長18.3天,也就是說金星上的一天比地球上的一年還長。
由于金星上面的大氣實在太厚,是地球大氣濃密近百倍,而且總是一面朝向地球,另一面要隔200年才能看見一次,所以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誰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模樣。當雷達的回波傳到地球之后,人們無不為之驚奇:原來在濃密的大氣之下,金星是一個表面溫度高達480攝氏度的火球。同時,金星上有無數火山不斷噴發,加劇了金星上大氣的對流,形成了一年到頭的狂風,風力比地球上的臺風還要猛烈6倍。
面對這樣的高溫和充滿狂風的世界,空間探測器也很難接近它進行考察。前蘇聯于1961年2月12日發射的“金星1號”,是第一個飛向金星的探測器。這個探測器重643千克,在距金星96000千米處飛過,進入太陽軌道后由于通信中斷,沒有了探測結果。1967年1月12日發射的“金星4號”,于同年10月18日直接命中金星,它測量了大氣的溫度、壓力和化學組成,第一次向地面發回探測數據。“金星4號”的質量為1100千克,裝有自動遙測裝置和太陽能電池板。發射5周后,“金星4號”上的通信和探測儀器開始按計劃工作。“金星4號”的登陸艙直徑1米,質量383千克,其外部還有一層很厚的防熱材料。
在金星大氣阻力的作用下,“金星4號”速度減小至300米/秒,然后降落傘張開,在進入大氣層后大約一個半小時在金星表面硬著陸。此時通信突然中斷,可能是因為登陸艙的天線損壞或登陸艙進入到巖石的背面,也可能是由于金星大氣的溫度和壓力比預料的高得多,導致登陸艙在降落過程中損壞了。在登陸艙穿過大氣層的94分鐘內,發回了金星的測量數據。這是人類獲得的第一批金星實地考察資料。
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