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悟,卷四,耳
耳者,腎之外候。《中藏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然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皆絡于耳。凡傷寒邪熱耳聾者,屬少陽證,小柴胡湯主之。若病非外感,有暴發耳聾者,乃氣火上沖,名曰氣閉耳聾,宜用逍遙散,加蔓荊子、石菖蒲、香附主之。若久患耳聾,則屬腎虛,精氣不足,不能上通于耳,宜用六味地黃丸加枸杞、人參、石菖蒲、遠志之類。其患耳鳴如蟬聲、如鐘鼓聲,皆以前法治之。若風熱相搏,津液凝聚,變為停豆抵耳之患,或膿水淋漓或癢極疼痛,此皆厥陰肝經風熱所致,宜用加味逍遙散,去白術,加荷葉、木耳、貝母、香附、菖蒲之屬,外用紅棉散吹之。若耳內生瘡,并用前藥加金銀花主之。又百蟲入耳,宜用貓尿滴之,次則蔥汁猶可。若用麻油,恐蟲陷耳中不得出也。
又法,以豬肉炙香,置耳邊,詐就寢,令蟲聞肉香,則出矣。
小柴胡湯(見少陽經病。
少陽經病,目眩,口苦,耳聾,胸滿,脅痛,寒熱往來,嘔吐,頭汗,盜汗,舌滑,脈弦。此少陽經受病,宜用小柴胡湯和解之。仲景云∶少陽證,但見一二癥即是,不必悉具。
此經有三禁,吐、汗、下是也。然少陽有兼表、兼里者,務在隨時變通,不得以三禁之說而拘泥也。
柴胡(二錢) 赤芍(一錢五分) 甘草 半夏(各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人參(五分) 生姜(二片)大棗(去核,三個)
水四鐘,煎二鐘半,溫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是熱氣結聚,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以瀉熱;若渴者,是津液少,去半夏,加栝蔞根,倍人參以生津液;若腹中痛,是邪氣壅,去黃芩,加白芍藥以通壅;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以 堅;若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氣,去黃芩,加茯苓以滲泄;若不渴,外有微熱,是表邪未解,去人參,加桂枝以解肌;若咳者,為肺寒氣逆,去人參、大棗、黃芩,加前胡、橘皮、干姜以散寒降氣。
逍遙散(見類中。
逍遙散(方見類中)
治肝經血虛,煩躁,口渴,胸脅刺痛,頭眩,心悸,頰赤,口苦發熱盜汗,食少嗜臥。又治女人經血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并治室女經閉,痰嗽潮熱,肌瘦勞熱等證。
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干,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白茯苓 、白術、當歸(去蘆,酒浸半日,微炒)、 白芍藥、 北柴胡(去苗,各一兩)、 甘草(炙,兩半)。六味
上?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煨生姜一塊,切片,薄荷三葉,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無時候。【加生姜 薄荷煮水,也成八味】
治婦人手足煩熱,夜臥多汗,肌肉黃瘁,經候不調,四肢煩倦,心胸滿悶,狀如勞氣。
治肝經郁火,胸脅脹痛,或作寒熱,甚至肝木生風,眩暈振搖,或切牙發痙,一目斜視,一手一足搐搦,此皆肝氣不和之證。經云∶木郁達之是已。
柴胡 甘草 茯苓 白術 當歸 白芍 丹皮 黑山梔(各一錢) 薄荷(五分),九味。水煎服。
【方劑名稱】:逍遙散
【方劑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方劑歌訣】: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調經八味丹梔著。
【方解】:
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三藥配合,補肝體而助肝用,共為方中主藥;白術、茯苓健脾和中,為方中輔藥;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條達之力;炙甘草調和諸藥為方中使藥。諸藥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虛得養,脾弱得健,則諸癥自愈。
【配方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當歸12克、茯苓12克、白術12克、炙甘草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亦可將上藥共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許水煎湯沖服。日3次。
【功效和作用】:肝郁血虛脾弱所致的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
【臨床應用】:本方常用于辯證屬肝郁血虛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腸功能紊亂、神經官能癥,月經不調等病癥。
六味地黃丸(見虛勞。
滋水制火,則無上盛下虛之患。
大熟地(四錢) 山萸肉(去核) 山藥(各二錢) 丹皮 茯苓 澤瀉(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本方加肉桂、熟附子各五分,各八味地黃湯。若為丸,十倍其藥,煉蜜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