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醫案
水腫系指血管外的組織間隙中有過多的體液積聚,為臨床常見癥狀。按壓皮下組織少的部位時,有明顯的凹陷中醫學稱之為“水氣”,亦稱為“水腫”。水腫是一個常見的病理過程,其積聚的體液來自血漿,其鈉與水的比例與血漿大致相同習慣上,將過多的體液在體腔中積聚稱為積水、或積液,如胸腔積水、腹腔積水、心包積水等。
【病案舉例】
唐某,男,55歲,干部。癥見全身浮腫。面白少華,胸腹滿悶,食后作脹、大便稀薄,日2~3次,小便量少舌質嫩紅,苔薄白,脈弦滑,擬用當歸芍藥散原方5劑,小便明顯增多,腫勢漸消,再用10劑為散續服收功。
按:水腫一證,有因風、有因濕、有因熱、有因陽不足、有因陰盛,又有因血不利化為水者,案中雖無血瘀之象,細思患者多水腫日久,故能以當歸芍藥散取效。
(2)浮腫案
高某,女,42歲。身腫面浮,帶下多,左側少腹疼痛,經期更甚。自覺陰道內灼熱,體倦乏力,脈沉滑而大,舌苔白膩。此乃脾濕太盛而肝不疏泄,氣血凝滯之證。
當歸10克,白芍18克,川芎10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白術12克,川楝6克,延胡6克。
服二劑腫消、腹痛減,帶下減少。上方加香附、郁金各6克,再服二劑,大便排出紅色黏凍物不少,腹中頓覺寬松,又加桃仁6克,服三劑,適逢月經來潮而諸癥不發作,從此告愈。
15.麻黃加術湯證
水腫案
高某,女,37歲。患浮腫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劇,曾經西醫診斷為黏液性水腫,多方求治無效。患者全身浮腫,以顏面部為甚,伴惡寒,肢體沉重疼痛,無汗,胸脘痞滿,小便不利,大便常秘。舌苔白滑,脈浮緊。
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蒼術10克,三劑。
每次服藥后,均有微汗出。三劑服盡,腫消,其他各癥亦隨之而愈。為鞏固療效,以苓桂術甘湯善后。
【解說】麻黃加術湯是張仲景用來治療“濕家,身煩疼”的一張方劑,具有發散寒濕的治療作用。本案所治的水腫,屬于《金匱要略》中“水氣病”的范疇。在《水氣病篇》中,張仲景并沒有提出麻黃加術湯這一治法,為什么在此卻用本方治療?患者全身浮腫,但以顏面部為甚,張仲景在論治水氣病時提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麻黃
湯為發汗之劑,所以用來發汗以消腫,此其一;本案除、了浮腫外,還見有明顯的肢體沉重疼痛,惡寒無汗,舌苔白滑等寒濕在表的癥狀,符合麻黃加術湯所治寒濕郁遏衛陽這一病機,此其二;服用麻黃加術湯后,不但能夠發散在外的寒邪濕氣,而且可以宣暢肺氣,恢復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驅濕邪從小便而出,此其三。所以,臨床審證施治,貴在證機相符,方證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變通之義。
當歸芍藥散,肝脾兩虛,腹中拘急;下肢浮腫,小便不利。
當歸三兩(9g)、芍藥一斤(48g)、茯苓四兩(12g)、白術四兩(12g)、澤瀉半斤(24g)、川芎半斤(一作三兩)(10g)。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調血養肝,健脾利濕。主治婦人妊娠或經期,肝脾兩虛,腹中拘急,綿綿作痛,頭暈心悸,或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舌質淡,苔白膩者。后又用于糾正胎位。現常用于妊娠腹痛、痛經、習慣性流產、妊娠羊水過多、胎位不正、不孕癥、妊娠貧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子宮肌瘤、更年期綜合癥等屬肝脾失調,氣血血郁滯濕阻所致者。
若氣郁脅脹者,加柴胡、積實以疏肝理氣,若氣郁不食者,加香附、麥芽以行氣消食;若氣郁有熱者,加梔子以清熱;若血虛者,加阿膠、熟地等以養血補血。
此與胞阻痛者不同。因脾土為木邪所克,谷氣不舉,濁淫下流,以塞搏陰血而痛也。用芍藥多他藥數倍以瀉肝木,利陰塞,以予芎、歸補血止痛;又佐茯苓滲濕以降于小便也;白術益脾燥濕,茯、澤行其所積,從小便出。蓋內外之濕,皆能傷胎成痛,不但濕而已也。本方養血調胃,健脾滲濕,體現了肝脾兩調,血水同治的特點。本方為治療婦人肝脾失調,血滯濕阻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腹痛綿綿,月經量少,性情急躁,納呆食少,舌淡苔白膩,脈弦細為辨證要點。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當歸芍藥散主要有調節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功能,改變血液流變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抗炎等作用。
當歸芍藥散川芎,茯苓白術澤瀉同;主治妊娠腹痛癥,疏理肝脾有奇功。
本方在治妊娠病時,應注意方中川芎的用量宜小。因其為血中氣藥,味辛走竄。
《金匱要略》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