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陰即肛門,本門證狀都屬癢痛、下墜、破裂、腐蝕和瘡毒等局部疾患。但在原因方面,有中氣下陷,濕熱下注,與內臟有密切關系。為此,有些病證須用外治,在外治的同時仍然需要內服藥,必須很好配合。
320.肛門癢
肛門作癢,常見于小兒“蟯蟲病”,癢時多在夜間,有細蟲爬出。用使君子八錢,生大黃一錢,研末每歲服一分,最多不超過一錢二分,連服六天,并每晚用百部一至二兩,煎湯作保留灌腸。
321.肛門下墜
肛門突出,稱為“脫肛”,多見于老人中氣不足,往往因大便困難,便后下墜,用參蘆一錢煎服。久瀉久痢,氣虛下陷,亦能出現。前人曾謂“熱則肛閉,虛則肛脫”,
故此證一般治法,均取人叁、白術、升麻、葛根等升補,或用當歸、白芍、五倍子、赤石脂等養血收澀,忌行氣破氣。
痔瘡患者,大便后肛門脫下出血,用五倍子五錢煎湯,入火硝、荊芥各一錢,乘熱熏洗,另以五倍子粉摻之。
322,肛門裂痛
簡稱“肛裂”,大便時疼痛流血,或便后持續疼痛。此證易與“內痔”混淆。但內痔一般大便不痛,出血最多,不難鑒別。宜內服潤腸湯,外用生肌散。
肛裂初起,裂口色紅,經久不愈,則變灰白色,四邊如缸口,并在裂口附近贅生小粒如綠豆,或大如指頭,便成外痔。參閱本門“肛門生痔”條。
潤腸湯 當歸生地甘草麻仁桃仁
生肌散 寒水石、滑石、龍骨、烏賊骨各一兩、定粉、密陀僧、白礬灰、干胭脂各五錢,
研細末。
323.肛門腐蝕
《金匱要略》上在“狐惑”病里指出:“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逼浼孀C為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起臥不安,不欲飲食,惡聞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內服甘草瀉心湯,外用苦參煎湯洗滌和雄黃燒熏肛門的局部療法。
附:西醫診斷的“白血病”中,有肛門腐爛,同時咽喉亦白腐,兼見寒熱、脈象細數。陰虛火炎,濕熱下注的現象較為明顯,內服方可考慮養陰清肺湯和斷下參濕湯,外用錫類散吹喉,三黃二香散敷肛門。
甘草瀉心湯 甘草、黃芩、 干姜、黃連、半夏、棗
養陰清肺湯 生地 、玄參、 麥冬、川貝、丹皮、白芍、甘草、薄荷
斷下滲濕湯 黃柏、蒼術、樗根皮、地榆、山楂、銀花、赤苓、豬苓
錫類散 象牙屑、珍珠、青黛 冰片、壁錢、牛黃、人指甲(成藥)肛門內外有小肉突出如峙,統稱“痔瘡”。多因過食肥膩辛辣,久坐久立,負重遠行,及經常便秘,體質衰弱,風燥濕熱之邪乘虛結積而成。生于肛內者為“內痔”,初期很小,質柔軟,痔面鮮紅或帶青紫色,常因大便擦破出血,并不疼痛。以后逐漸增大,大便時可脫出肛外,在便后自行恢復。后期則不僅大便脫出,咳嗽和行立較久亦會脫出,不易復位。此時其質稍硬,表面微帶白色,形狀長、圓、大、小不一。肛門因痔瘡嵌住不能回縮,往往發生腫痛潰爛,繼發“肛瘺”。生在肛門外的稱“外痔”,按之質較硬,呈光滑狀,一般無疼痛,又不出血。也有肛門內外俱生的,稱為“內外痔”,往往內痔和外痔相連,多發于肛門左中、右前、右后部位,尤以右前方為多見。治療痔瘡有許多有效方法,如內治法、針刺法、灸法、熨法、熏洗法、外敷法、結扎法、枯痔法等。其中枯痔法和結扎法為根治療法,但須手術熟練,應請專家施行。一般內治法,適用于痔瘡初起及老年體弱患者:疼痛,不論風濕燥熱,用止痛如神湯;出血,不論便前便后,凡屬風熱實證,用涼血地黃湯,因飲酒有濕毒者,用苦參地黃丸;脫出,用補中益氣湯。
止痛如神湯 秦艽 桃仁 皂角子 蒼術 防風 黃柏 當歸尾 澤瀉 檳榔 大黃
涼血地黃湯
生地、當歸尾、赤芍、黃連、枳殼、槐角、地榆、荊芥、升麻、天花粉、黃芩、甘草
苦參地黃丸
苦參 生地
補中益氣湯
黃芪、人參、白術、甘草、歸身、陳皮、升麻、柴胡
325.肛門瘡毒
肛門生癰,多在肛門一側或周圍高起紅腫疼痛,形如桃李,寒熱交作,大便秘結,小便短赤,嚴重的肛門墜重緊閉,下氣不通,刺痛難忍,脈象滑數,約三至五天成膿破潰。其中繞肛成膿者最重,稱為“臟毒”,或左或右成膿者輕,名“偷糞鼠”,若在兩邊出膿者,比較復雜,名“肛門癰”。這些外證多因醇酒厚味,濕熱下注而成,治法宜清熱利濕,涼血去瘀。用三妙丸合涼血地黃湯去升麻、荊芥,便秘加大黃、玄明粉,小溲短赤加赤苓、車前,勢將成膿加山甲、皂角刺,體弱者用滋陰除濕湯,外敷金黃散。潰后可停內服藥,按一般漬瘍處理。
三妙丸 蒼術、黃連、生地
涼血地黃湯
生地、當歸尾、赤芍、黃連、枳殼、槐角、地榆、荊芥、升麻、天花粉、黃芩、甘草
滋陰除濕湯 熟地、當歸、白芍、川芎、柴胡、黃芩、陳皮、知母、貝母、澤瀉、地骨皮、甘草、姜
金黃散 南星、陳皮、蒼術、黃柏、姜黃、甘草、白芷、天花粉、厚樸、大黃(成藥)
326.肛門流膿
痔瘡和肛門生癰破潰后,膿水淋漓不止,或收口后反復漏膿,疼痛搔癢,稱為“肛漏”。除流出膿水外,有時看到糞從孔出,血從竅流,往往消耗氣血,使患者形體消瘦,轉為勞損。本證流膿不止的原因,由于瘡內生管,故欲根治,應由外科施行切開和掛線等方法。但對于虛弱者,當先與內服藥調養,用以改善證狀,增強體力,為施行手術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