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謙齋醫(yī)學講稿
八、水腫病的基本治法及其運用
今天,就我個人的一些臨床體會,介紹水腫病的幾個基本治法,以期找出一套治療規(guī)律。治法是從理論來的,應該從理論談起,現(xiàn)在倒過來從治法談到理論,主要是便于理解和結合臨床,沒有別的意思。是否有當,請予指正。
中醫(yī)治療水腫有六個基本法則,隨著不同證候而靈活運用。這六個基本法則如下。
1.發(fā)汗 用于水在表,腫在腰以上,頭面特別明顯,及有外感癥狀的,藥如麻黃、浮萍、紫蘇、防風。(發(fā)汗須通過宣開肺氣,也稱“宣肺”、“開肺”,但宣開肺氣亦能促使利尿,不一定為了發(fā)汗,故有時用杏仁、桔梗一類。)
2.利尿 用于水在里,腫在腰以下,下肢特別明顯的,藥如車前、澤瀉、茯苓、豬苓、大腹皮、冬瓜皮、木通、防己、葫蘆瓢。(淡味的通草等稱為淡滲藥,亦屬于利尿,力量薄弱,水腫上較為少用。)
3,燥濕 用于水在里,腹?jié)M舌膩,及有消化不良癥狀的,藥如蒼術,厚樸、半夏、砂仁、蔻仁。(燥濕是化濕法中的一種,輕者用藿香、佛手等芳香藥,稱為芳化,重者用苦溫辛燥藥,稱為燥濕。凡化濕不能離開脾胃,故包括和胃、健脾。)
4.溫化 用于水在里,小便不利由于膀胱氣化不及,或脾不制水而腎陽亦虛的,藥如附子、肉桂、干姜、胡蘆巴、椒目。(主要是溫腎陽故亦稱溫腎,溫腎又多與補腎結合,亦用熟地、山萸、仙靈脾等,但不是直接退腫法)
5,逐水 用于水在里,二便癃秘,以致水勢泛濫,腹大如鼓的,藥如大戟、甘遂、芫花商陸亭藶子巢丑,(水從大相出,系一種下法,亦用大黃檳梅積實等。)
6.理氣用于水在里,院腹脹滿的,藥如木香、青皮、陳皮,枳殼、沉香。(氣行則水行,不是直接退腫法。)
治療水腫的主要目的在于消水退腫。這六個基本治法中,有直接消水退腫的.如發(fā)汗利尿,燥濕、逐水:也有間接消水退腫的,如溫化、理氣,包括宜肺、和胃、健脾。臨床上因燥能勝濕及水濕都從小便排出,故燥濕和利尿成為必用之法;又因氣行則水行,故常以理氣作為協(xié)助。為了使這些治法發(fā)揮更好的作用,根據(jù)具體病況經(jīng)常兩種或三種結合使用。例如發(fā)汗和利尿同用,利尿和燥濕同用,發(fā)汗、利尿、燥濕同用,燥濕、利尿、溫化同用,以及燥濕中兼用健脾,溫化中兼用補腎等等。總之,處方時很少走單純的一條路子。
這六個基本治法是我初步提出的。治療水腫病還有不少治法,如補氣、養(yǎng)陰、生津等,有些與基本治法有聯(lián)系,有些在特殊情況下權宜使用,均不是基本治法。特別應當指出的,水腫病里常用石膏、滑石、連翹等清熱藥,我在基本治法里沒有提到,是否遺漏了呢?不是。水腫的主要病邪是水,沒有單純的熱證。如果水腫上出現(xiàn)熱證,可在治水的基礎上佐用清熱,必須分清主次。同時,水腫用清熱藥,常與燥濕、利尿藥的本身相結合,如黃連清熱又能苦燥,滑石清熱又能滲利,木通苦寒兼能清熱利小便。說明使用這些藥的時候,根本沒有離開基本治法;也不難體會水腫用清化、清利的方法,主要是在于利水。為此,所說水腫的基本治法是主要治法,屬于原則性的,在這原則上可以變化出人,但不能離開這范時:也就是說,中醫(yī)希用不同方法治療水腫,是有一般規(guī)律的,結合具體證候而靈活運用,不是難于掌握的。
這些基本治法的提出,不從水腫的一般現(xiàn)象出發(fā),而是根據(jù)水腫的病因、病機,通過內(nèi)臟生理、病理及其相互關系而提出的。理由如下。
第一,肺主皮毛,發(fā)汗是開宜肺氣,使水邪從皮毛排出。用于風寒外襲,肺氣被郁,不能輸布津液,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因而流溢肌膚為腫;或淋受冷雨等,水濕之邪外漬肌肉,影響肺氣不宣,不能從汗而解。所以用發(fā)汗來治療的水腫,都有惡寒、發(fā)熱、無汗等表證,腫勢亦傾向于頭面四肢,稱為“風水”。也就是說宣肺發(fā)汗宜于表證、實證、寒證,不同于單純的開肺利尿。開肺利尿是疏上源以利下流,沒有發(fā)汗作用,并不限用于表實證。
第二,膀胱司小便,為水濕的主要出路,在水腫也就以利尿為主要治法。雖然形成水腫的原因不屬于膀胱,但已經(jīng)形成水腫之后,除從原因治療外不能離開利尿。所以利尿法通用于表、里、虛、實、寒、熱證候。
第三,脾主化濕,全賴脾陽,凡燥濕法不離溫運脾臟。但有兩個情況:一為脾陽本身虛弱,不能運化水濕,應以脾虛為本,即健脾為主,佐以燥濕;二為生冷飲食等積濕郁遏,脾陽不能健運,應以濕邪為本,即燥濕為主,佐以健脾。此外有體虛停濕,濕濁極重,反過來更使脾陽困頓,也應燥濕為先。所以燥濕法包括健脾、溫脾,宜于里證、實證,亦用于虛證。
第四,腎為水臟,中有命門,命門主火,有協(xié)助脾陽溫運和司膀胱氣化的作用。水濕停留,本來應從燥濕和通利小便直接治療,但在脾和膀胱的功能虛弱,或者由于命門的功能衰弱而影響脾和膀胱的功能之情況下,有賴溫腎來加強其運化和氣化。所以溫化法主要是溫腎,宜于里證、虛證、寒證。
第五,大腸主傳導糟粕,也是水的出路。水腫病小便不利,腹部脹滿,好像洪水泛濫,必須疏鑿,使水從別道而出,乃屬急則治標,不是消腫的常法,體弱者更在禁用。故逐水宜于里證、實證。
第六,三焦自腎上連于肺,主氣,司決讀。調(diào)暢三焦的氣,能促進上中下臟肺、脾.腎的功能,使水濕易于流動。所以理氣法不是消腫的主治法,而是協(xié)助行水的重要一環(huán),常用于里證。
這里說明了六個基本治法,是在內(nèi)臟生理功能的基礎上針對水腫的發(fā)病機制提出的,包括了表、里、虛、實寒、熱六要。一般分水腫為陽水和陰水兩大類,陽水證指風邪水濕浸漬,腫從上起,繼及全身,兼有煩渴、胸腹脹滿、小便赤澀和大便秘結等證的濕熱內(nèi)蘊的水腫:陰水證則多系脾腎陽虛的水腫。這里面包括了八綱辨證,但治療上不外這六個基本治法。
現(xiàn)在選錄水腫的常用方劑,說明這些治法的具體用藥法則。
越婢加術湯—-一麻黃、白術、甘草、石膏、姜、棗。治風水挾有內(nèi)熱的證候,主要治法為發(fā)汗、健脾燥濕,因有內(nèi)熱,故用石膏。如果單純的風水,便當用麻黃加術湯。(此方本治外濕身體煩疼,以發(fā)汗為主,結合健脾燥濕,但符合于風水的治法。)二方所用的白術,均可改為蒼術,取其燥濕力勝,兼能發(fā)汗。
防己黃芪湯—-一防己、黃芪、白術、甘草、姜、棗。治皮水證,水在肌表,用黃芪走表來協(xié)助防己行水,故主要治法為利尿,加白術健脾燥濕。(與此類似的防己茯苓湯,用黃芪助防己走表行水外,又用桂枝同茯苓通陽以利三焦之濕,其主要作用同是利尿,但方法有所不同。)
五皮飲 —-—大腹皮、茯苓皮、陳皮、生姜皮、桑皮。主要治法為利尿和理氣,常用于一般水腫,兼有喘氣者,側重在肺脾兩經(jīng)。(有去陳皮、桑皮用五加皮、地骨皮,或單去桑皮用五加皮,對水腫來說,似不恰當。)
五苓散一—-豬苓、茯苓、澤瀉、白術、肉桂。主要治法為利尿結合健脾溫化。誠去肉掛使是四苓湯,成為利尿、健脾。配合平胃散,使是胃參湯,加強燥濕的作用。
大橘皮湯——陳皮、木香、檳榔、赤苓、豬苓、澤瀉、白術、肉桂、滑石、甘草。由利尿、理氣、溫化組成,加人清熱。實際上即五苓散加味,可治濕熱的水腫。
小分清飲——豬苓、茯苓、澤瀉、苡仁、枳殼、厚樸。主要是利尿、理氣,兼能燥濕。
實脾飲一白術、茯苓、大腹皮、豆蔻、厚樸、木香、木瓜、附子、炮姜、甘草、姜、棗。主要是健脾、利尿、理氣、溫化組成。名為實脾,不同于補脾,含有水去則脾自實的意思。
廓清飲一—-厚樸、陳皮、枳殼、茯苓、澤瀉、大腹皮、白芥子、萊菔子。主要治法為理氣、利尿,佐以肅肺。治水濕壅滯三焦,從上、中、下分消其勢。
真武湯一—附子、白術、生姜、茯苓、白芍。主要治法為溫化、健脾、利尿,用于里證虛寒的水腫。
金匱腎氣丸一—附子、肉桂、熟地、山萸、山藥、丹皮、茯苓、澤瀉。主要治法為溫化、利尿,用于虛寒水腫。
禹功散一黑丑、小茴香。主要治法為瀉水,結合溫化,亦可加入木香以理氣。
舟車丸一—甘遂、芫花、大戟、黑丑、大黃、輕粉、木香、青陳皮,檳榔。主要治法為逐水結合理氣。
疏鑿飲子—一商陸、檳榔、椒目、澤瀉、木通、大腹皮、茯苓皮、赤豆、羌活、秦艽、姜。主要治法為逐水、利尿、發(fā)汗,治全身浮腫,伴見氣喘、二便秘結,有內(nèi)外分消的作用。
從這十多個水腫病的常用成方里,足以看到這些方劑的組成都有基本治法,而且都不是單純的一個治法。這些基本治法的使用,以利尿最多,其次為理氣、溫化和健脾燥濕,再次為發(fā)汗和逐水,最少是清熱,而清熱不作為主要治法,可以理解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特別是在三個逐水方內(nèi),能清楚地看到有與溫化結合,有與理氣結合,有與發(fā)汗、利尿結合的不同,不能簡單地籠統(tǒng)地看作逐水方劑。同時通過這些方劑的分析,可以回過來看到水肺的發(fā)病機制與內(nèi)臟的關系,從而理解辨證施治的重要性。(附圖)
使用成方,必須將方劑的如何組成加以分析。每一個方劑都有主治和兼治,這是治療的方向。把每一個病的常用方劑的用藥法,一項一項羅列出來,結合它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能夠總結出基本治法。反過來,掌握了這些基本治法來指導臨床處方用藥,很自然地能運用靈活,絲絲入扣,使用成方而不為成方所束縛。這不僅水腫病如此,其他疾病都是這樣。再從水腫來說,經(jīng)過這樣的分析,還能說明幾個問題:首先是這些水腫方劑均包含基本治法,它的結合,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其次,有些成方本來不治水腫,因為符合于水腫的基本治法,由移用而成為水腫病的主方;其三,根據(jù)基本治法來適當加減,能夠擴大成方的治療范圍;其四,通過這些基本治法,對于成方的使用有個明確的月標,因而也能糾正文獻上一些模糊和錯誤的地方。這些問題沒有人談過,我認為對提高療效和進行整理研究都很重要。
治療水腫必須分辨腫的部位,這對內(nèi)臟發(fā)病機制有密切關系。一般分為表里,表證多屬上焦,里證有上、中、下三焦之別。但已經(jīng)形成水腫,水濕的排出以小便為捷,故利尿為主要治法。進一步水濕的所以停留,多由脾不運化引起,所以大多結合健脾燥濕。再由于氣滯則濕滯,氣行則濕行,故又經(jīng)常佐用理氣。這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三個治法,也是處方中最多見的組成方式,小分清飲便是典型例子。這種方式側重在里證的中下二焦。當然也可單用利尿和健脾,如四苓散;或結合溫化,如五苓散、大橘皮湯。然而利尿、理氣和健脾燥濕是水腫病基本治法中的最基本治法,即使腫勢較重用實脾飲,甚至用瀉水治標如舟車丸、疏鑿飲子,也與這些治法結合。再如挾有表邪的以發(fā)汗為主,但水腫的表邪不同于單純的風寒,故在發(fā)汗法內(nèi)亦常結合利尿和健脾燥濕,如越婢加術湯便是。這是關于第一個問題、說明方劑的組成以基本治法為基礎,由于主治的方向不同,經(jīng)過不同的結合,就產(chǎn)生了多種不同的形式。
基本治法是根據(jù)一個病的病因病機來決定的,水腫病的基本治法就是以水腫的病因病機為主。只要明確了基本治法之后,凡是成方中符合于這一基本治法的,都可參考引用。所以常用于水腫病的成方并非都是主方,有很多是移用的,還有是結合應用的。例如五苓散本治傷寒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因其利尿健脾、溫化的作用符合于水腫基本治法,便常用于水腫病;平胃散本治停濕滿悶,嘔吐泄瀉等證,因其燥濕理氣符合于水腫病的基本治法,也常用于水腫,并與五苓散結合為胃苓湯,胃苓湯亦不是水腫的主方。再如真武湯治傷寒少陰病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雖然病因由于水氣,也不主治水腫病,但能溫化、健脾、利尿,就成為水腫虛寒證的主方了。這是第二個間題,說明了學握水腫的基本治法,能夠廣泛地使用成方,不受水腫病的范圍所限制,也很自然地會打破一病一方的觀點。
正因為此,使用成方時應將其中的基本治法加以分析,分清主次,才能根據(jù)具體病情作適當?shù)募訙p。成方是前人治療的經(jīng)驗,不可能與我們治療的患者病情和體質(zhì)等完全符合,特別是移用的方劑為了針對本病,不能沒有變動。很明顯,麻黃湯、越婢湯的加白術,便是因為水腫,如果無汗或汗出極微的還可改用蒼術。又如防已黃芪湯,據(jù)《金匱要略》原注,有氣喘的加麻黃,在《醫(yī)方集解》又指出,濕重的加茯苓、蒼術,氣滿堅痛的加陳皮、枳實、紫蘇,說明也能使之轉變?yōu)榘l(fā)汗、利尿、燥濕、理氣的方劑。還有五苓散可以減去肉桂的溫化而成為四苓散;亦可與平胃散結合為胃苓湯,加強燥濕的作用;也能加入陳皮、滑石等,成為利尿、燥濕、理氣兼能清化濕熱的大橘皮湯。類似這樣的隨證加減,既不背原方用意,又能與病情更為切合,避免生搬硬套。這是第三個問題。
掌握這些基本治法,根據(jù)辨證來處方用藥,能使自己胸中有數(shù),還能對文獻上一些模糊的甚至錯簡的問題得到改正。例如越婢加術湯的基本治法為發(fā)汗、燥濕、利尿,兼能清熱,雖然有治里證的藥,但主要是走表的。而《金匱要略》的原文是“里水,越婢加術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這里的“里水”二字,當是“風水”之誤,或是本為里水再加風寒外乘,但是既以發(fā)汗為主,自不能再稱里水了。再如甘草麻黃湯發(fā)汗的能力極薄,也不能驅(qū)除水濕,它的作用只是宣肺開肺,使肺氣通調(diào),小便自利,屬于宣肺利尿的一種治法,對“亦主之字亦須加以區(qū)別。還有《金質(zhì)要略》上說:“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歷來注家認為是里水溢表的證候,也有認為是皮水證,懸而未決。我以為只要從癥狀上辨別,方劑的基本治法上分析,無論如何去解釋是說不適的,說通了也是行不通的。我們對于前人的文獻,有責任來大膽地補充和修訂,做好整理和提高的工作,主要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這是關于第四個問題了。
應當指出,上面六個水腫病的基本治法,是根據(jù)前人的論點結合個人臨床體會而提出的。前人對于水腫病的診治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知識,有待我們系統(tǒng)地全面地加以整理,從而找出一套治療規(guī)律。比如《內(nèi)經(jīng)》里有不少水腫的記載,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是大多散見于各個篇章,如果不加分析歸納,就很難得到全面的認識。《內(nèi)經(jīng)》對水腫證候的描述和類似病證的鑒別,極為細致,姑且不談,現(xiàn)在談談有關治療方面的我的研究方法。
《內(nèi)經(jīng)》上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至真要大論》)又:“三陰結,謂之水。”(《陰陽別論》)又:“脾脈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脈要精微論》)又:“濕性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六元正紀大論》)又:“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于目下也。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評熱病淪》)通過這些條文,可認識到水腫與脾的關系。脾惡濕而司運化,脾臟功能衰弱能使水濕停留;另一方面,水濕停留也能影響脾臟功能。這樣,同樣治脾,就有健中和燥濕的分別,特別是即使脾虛為主因,在已經(jīng)形成水腫之后,就不適宜于單純的補脾了。
《內(nèi)經(jīng)》上又說:“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于皮膚,故為附腫,附腫者聚水而生病也。”(《水熱穴論》)又:“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nèi)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胕腫。本之于腎,名日風水。”(《水熱穴論》)又:“腎脈微大,為石水,起臍以下至少腹睡睡然。”(《邪氣藏府病形篇》)通過這些條文,可知水腫與腎的關系。一是腎臟不能協(xié)助脾胃運化,因而水濕停留為腫;二是衛(wèi)氣出于下焦,因腎虛而衛(wèi)氣不固,感受外邪,致肌表水濕停滯:也有因腎虛氣化不及而水停下焦的。為此,從腎臟來消水退腫,應分主次、標本。
《內(nèi)經(jīng)》上又說:“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水熱穴論》)又:“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水熱穴論》)又:“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腸鳴漉漉,如囊裹漿,水之病也。”(《氣厥論》)通過這些條文,可認識到水腫與肺的關系。由于腎不化水,水氣上逆,影響肺氣不能肅降,通調(diào)水道;同時肺臟受邪,亦能影響腎臟氣化,致水濕停留。說明了從肺、腎來治療水腫,也須分別主次。
《內(nèi)經(jīng)》還說:“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腸胃之中,別于回腸,留于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五癃津液別篇》)通過這條文,可認識到水腫與三焦、膀胱和腸胃的關系。三焦司決瀆,膀胱司州都,腸胃司傳化,這些內(nèi)臟功能障礙,都能積水,治宜通利。
此外,《內(nèi)經(jīng)》上還有:“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平人氣象論》)又:“開鬼門,潔凈府。”(《湯液醪醴篇》)…都與治法有關,不能悉舉。把這些引征的條文來看,足夠說明前人診治水腫病的知識是十分豐富的。這里指出了水腫的主要病因由于濕,也能由外邪和內(nèi)傷引起,它的發(fā)病機制,與脾、肺、腎三焦、膀胱、腸胃等功能障礙有密切關系,因而治療方法有發(fā)汗、燥濕、利尿、逐水、理氣、宣肺、健中溫腎等。這是前人對于水腫病的理論,也是本人提出六個基本治法的理論根據(jù)。
經(jīng)過《內(nèi)經(jīng)》的研究,并應探討后來文獻。如(金匱要略》上提出了水腫的類型,分五臟水證和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外臺秘要》又提出了五臟水腫的危證,缺盆平傷心,唇黑傷肝,背平傷肺,臍突傷脾,足底平滿傷腎等,在臨床上均有書參考價值。
當然,這不是說每一臟腑都有水腫,要根據(jù)它來機械地分型,而是說水腫的發(fā)展過程中能夠影響其他臟腑,即水腫的發(fā)生有主臟,但惡化和死亡不完全決定于發(fā)生的主臟,往往由于其他臟腑受到嚴重損害的后果。這是后世的發(fā)展,必須全面的批判地接受,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中醫(yī)學。
下面再舉幾個病例來說明一些問題,作為結束。
【病例一】男,二十八歲。病浮腫一年,時輕時重,用過西藥,也用過中藥健脾、溫腎、發(fā)汗、利尿法等,效果不明顯。當我會診時,全身浮腫,腹大腰粗,小便短黃,脈象弦滑,舌質(zhì)嫩紅,苔薄白,沒有脾腎陽虛的證侯。進一步觀察,腹大按之不堅,叩之不實,胸膈不悶,能食,食后不作脹,大便一天一次,很少矢氣,說明水不在里而在肌表。因此,考慮到《金匱要略》上所說的“風水”和“皮水”,這兩個證候都是水在肌表,但風水有外感風寒癥狀,皮水則否。所以不擬采用麻黃加術湯和越婢加術湯發(fā)汗,而用防已茯苓湯行氣利尿。誠然,皮水也可用發(fā)汗法,但久病已經(jīng)用過發(fā)汗,不宜再傷衛(wèi)氣。處方:漢防己、生黃芪、帶皮苓各五錢,桂枝二錢,炙甘草一錢,生姜兩片,紅棗三枚。用黃芪協(xié)助防己,桂枝協(xié)助茯苓,甘草、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一同走表,通陽氣以行水,使之仍從小便排出。服兩劑后,小便漸增,即以原方加減,約半個月癥狀完全消失。
【病例二】男,二十四歲。頭面四肢浮腫,反復發(fā)作,已經(jīng)二年。近一年來用中藥治療,健脾利尿,病情尚平穩(wěn)。旋因腫勢又起,邀我會診。浮腫偏重上半身,尤其頭面及胸部明顯,伴見胸悶煩熱,咳嗽,不能平臥,口渴食少,兩手皮膚干燥如泡堿水,小便短黃,脈象沉弦而數(shù),舌凈質(zhì)淡。根據(jù)《內(nèi)經(jīng)》所說“上腫曰風,足脛腫曰水”,似屬“風水”,但沒有外感癥狀,脈亦不浮而反沉。據(jù)患者自覺先由中脘滿悶開始,逐漸胸痞、氣短、咳嗽,說明“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病根仍在中焦。水氣上逆,肺氣室塞,郁而為熱,清肅之令不行,津液不能輸布。病在于中,可用燥濕利尿,今逆于上,應結合宣肺販氣,因以越婢湯加減。處方:炙麻黃一錢,光杏仁三錢,紫蘇錢半,生石膏八錢,赤芬四錢,通草一錢。這里用麻黃開肺,不欲其發(fā)汗,故劑量較輕:佐以紫蘇辛香入肺脾兩經(jīng),無能宜化上底,又走中焦,祛濕濁:再以石膏、杏仁結合序黃宜順氣,清除煩;赤苓、逼草淡滲利尿。服一劑后,咳嗽較繁,咳吐黏痰。我認為肺氣宣通的反應。再服兩劑,咳稀,胸悶較舒。又服兩劑,煩熱除,小便增多。改用五皮飲合小分清飲,用桑皮、陳皮、茯苓、赤苓、大腹皮、枳殼、苡仁、杏仁等調(diào)理。
【病例三】女,三十歲。八年前突然發(fā)熱,小便溺血,腰痛浮腫。經(jīng)西醫(yī)院治療一個月后。溺血止而浮腫、腰痛不愈。當我會診時,有明顯的面浮足腫,小便深黃頻數(shù),窘急不暢,且有輕微刺痛,脈象沉細帶弦。伴見腰痛、頭暈、心悸等陰血虧弱,及腹脹、食呆、惡心等濕阻癥狀。總的說來,體虛證實,體虛偏在肝腎,證實屬于濕熱;滋補勢必脹滿,清利更使傷陰。經(jīng)考慮后,決定標本兼顧,側重在標,仿豬苓湯法,處方:滑石、豬苓、茯苓、澤瀉各三錢,炒白術、阿膠珠各錢半,海金沙二錢,飯赤豆、炒苡仁各五錢。六劑后,小便正常,無其他不良反應,減去滑石、海金沙的清利,加入蔻仁、陳皮芳化和中。又六劑后,胃癥狀輕減,接予一般健脾,浮腫漸消。
【病例四】女,二十六歲。五年前發(fā)現(xiàn)陣發(fā)性心悸胸悶,漸見下肢浮腫。當我會診時,病情十分嚴重,腰以下至足背浮腫甚劇,腹部脹滿,嘔吐,心悸氣促,不能平臥,小便極少,大便溏薄,特別表現(xiàn)在口唇發(fā)紺,兩手紅紫,頰部泛紅如妝,舌尖紅,苔白滑膩,脈象細數(shù)帶弦。從發(fā)病經(jīng)過來考慮,本病根源由于心陽衰弱,不能溫運中焦水濕,即張仲景常用桂枝、白術、茯苓等的證侯。但目前充分暴露了水氣充斥,虛陽上浮,不僅胃氣垂敗,且有隨時虛脫的危險。治療應以扶陽為主,以斂陰健脾,采用真武湯加味。處方:熟附片、生姜各二錢,炒白術、白芍各三錢,茯苓五錢,春砂仁、木香各五分。藥后平穩(wěn)。連服四劑,尿量增多,下肢浮腫全消,僅足背未退盡,腹脹、嘔吐均見輕,但兩顴泛紅不退,增加咳嗽,痰內(nèi)帶血,脈仍細數(shù)不靜帶弦。我認為此方雖偏更溫化,但走中下念,藥量亦不大,不可能引起血證。當是患者性情急躁,肝火犯肺,同時脾腎虛寒,浮陽未斂,仍須防止惡化。因堅持前法,去木香,加黛蛤散錢半,兩劑血止,病情漸定。
【病例五】女,五十四歲。因浴后受涼,下肢發(fā)現(xiàn)浮腫;又因家務勞累,逐漸加重。當我會診時,病已九個月,全身浮腫,按之有坑,手麻,心慌,口干引飲,腹中知饑,食量比平時增加,小便量多色清,大便日行,脈象弦大而數(shù),舌光紅有裂紋,面色萎黃不澤。根據(jù)以上虛實夾雜癥狀,首先從脾虛不能化濕考慮,《內(nèi)經(jīng)》所謂“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但是除了面色萎黃、手麻、心悸為脾虛生化不及的現(xiàn)象外,口渴能飲,腹饑量增,小便清長,均不符合于濕阻。相反地在脈舌方面,表現(xiàn)為脾胃津液極虛。為此,依據(jù)華岫云所說:“脾陽不足,胃有寒濕,一臟一腑皆宜于溫燥升運者,自當恪遵東恒之法;若脾陽不虧,胃有燥火,則當遵葉氏養(yǎng)胃陰之法。”用了益胃生津為主的方劑,石斛、沙參、花粉、白芍各四錢:山藥八錢,黃芪皮、冬術各三錢,生苡仁五錢,赤豆一兩。三劑后,浮腫漸退;六劑后,舌紅亦淡,布生薄苔。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病例。
這些病例都不夠完整,主要是說明中醫(yī)治療水腫不止一個方法。但是應當補充,根據(jù)水腫病的不同證候使用不同治法,不等于一個病就是使用一個治法。比如先用發(fā)汗,汗出后接用健脾利濕,或是先用利尿,在某一情況下又用宣肺,也可發(fā)汗利尿和健脾同用,然盡管如何變化,是能夠總結出一套基本治法的。掌握了基本治法之后,臨床上具體應用時還要注意一些細節(jié)。例如不少水腫患者常因感冒反復,頭面浮腫明顯,當然以發(fā)汗為主,但因風寒水濕交阻,陽氣不能鼓動,大多數(shù)不易出汗,應在發(fā)汗方內(nèi)稍佐通陽;也有因通陰過重,引起鼻衄,或因心腎陽虛,汗出后頭暈手顫,全身技困,呼吸短促的。類似這些具體問題,不能盡述,說明在治療上處處要用理論指導,不是有了幾個基本治法和兒個基本方劑,便算全面掌握,這又牽涉到基本功的問題了。
近年來,各地中醫(yī)同仁治療不少水腫病,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在治法上并不一致,有側重溫腎的,有側重補脾的,也有側重在發(fā)汗或逐水的,是不是各人各法呢?如何來吸取和總結這些經(jīng)驗呢?我以為至少要懂得水腫病的全面基本治法,再來看他們的辨證施治,才能進一步認識其特長,從而豐富自己的經(jīng)驗。
(1963年9月,在天津中醫(yī)學院的講稿。同年十二月,在北京市中醫(yī)進修學校講述時,作了病例方面的補充)謙齋醫(yī)學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