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
問:飲病有四種,是哪四種呢?老師說: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1)
問:這四種飲病有什么不同呢?老師說:患者從前身體壯實,現在消瘦,水在腸間流動,能夠聽到沽漉漉的水聲,這叫作痰飲;水飲形成以后,停留積聚在脅下,咳嗽或吐痰時牽引胸脅疼痛的叫懸飲;水飲進入體內后,逐漸泛溢于四肢,應當出汗時卻不能出汗,身體感到酸重疼痛的,叫作溢飲;咳嗽氣逆,氣息短促不能平臥,周身好像水腫似的,叫作支飲。(2)
水飲在心,患者感覺胃脘部痞滿,又有水在里面悸動,并感氣短,也不想飲水。(3)
水飲在肺,則出現上吐清涎稀沫,口干欲飲水。(4)
脾為水濕所困,可見氣短乏力,身體沉重。(5)
水飲在肝,則在脅下支撐脹滿,打噴嚏且引起兩脅疼痛。(6)
水飲在腎,水氣上逆凌心則心下悸動不安。(7)
胃脘有留飲的患者,其背部有大約像手掌大的地方感到寒冷。(8)
留飲在脅下的患者,脅下疼痛,并向上牽及缺盆,咳嗽時則脅痛加重(一種說法為:轉甚)。(9)
飲邪居于胸中停滯不散的患者,有氣短急促、口渴等癥狀;若飲多又流于四肢,則可見四肢關節疼痛、脈沉的,為有留飲。(10)
膈上有痰飲的人,胸肺脹滿,喘息咳嗽,咳吐痰涎。病發作時發熱、惡寒,腰背疼痛,眼淚自己流出,咳嗽時身體振振搖動,坐立不穩,這是膈上有伏痰的緣故。(“病痰”,《脈經》、《千金》寫作“亡病”。)(11)
痰飲患者飲水過多,水留胸脅會突發喘息脹滿;大凡進食少而飲水多的,水飲停于心下,嚴重者水氣凌心而出現心悸,輕者也會水飲逆肺,使人氣短。雙手都見弦脈,是虛寒之象,多在峻藥瀉下后里虛時出現。只見一手脈弦,是水飲停留的脈象。(“善虛”,程本、魏本中寫為“里虛”。)(12)
肺有飲邪侵犯,其脈不見弦象,只是苦于喘息、呼吸氣短。(13)
支飲也見氣喘,不能平臥,同時呼吸短促,但脈象還與平常一樣。(14)
有痰飲病的患者,應當用溫性藥調治。(15)
痰飲之邪停留在心下,出現胸脅脹滿,頭目眩暈的癥狀,用苓桂術甘湯主治。(16)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
茯苓 四兩 桂枝 白術 各三兩 甘草 二兩
以上四味藥,加水六升,煮取三升藥汁,分三次溫服,小便即可通利。
呼吸短促,水飲輕微的患者,治療時應當利其小便,使水飲從小便祛除,用苓桂術甘湯主治(方見上)。也可用腎氣丸主治(方見婦人雜病中)。(17)
患者脈象沉伏,未經攻下而想要腹瀉,腹瀉后覺得舒適,雖然大便通利,但排便后心下仍然堅硬脹滿,這是留飲將要被排除,但因有巢穴可留,不能全部從大便祛除的緣故,用甘遂半夏湯主治。(18)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 大者,三枚 半夏 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藥 五枚 甘草 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
以上四味藥,加水二升,煮取半升藥汁,去掉藥渣后,放入半升蜂蜜共同煎煮,煮取八合,一次性服下。
脈浮而細滑,是傷于水飲的脈象。(19)
脈象弦數,是寒飲又挾熱邪,冬季和夏季時令之氣各助病氣,病情錯雜,難于調治。(20)
脈象沉而弦的,提示有懸飲在脅,因而脅內牽引疼痛。患懸飲病的,用十棗湯主治。(21)
十棗湯方
芫花 熬 甘遂 大戟 各等分
以上三味藥,搗細過篩,用水一升五合,先煮脹大棗十枚,取得藥汁八合,去掉渣,加入研好的藥末,強壯的人服一錢匙,體弱的人服半錢,清晨空腹溫服,服藥后大便不通利的,第二天再多服半錢,便后舒服痛快的,以糜粥調養。
溢飲病的患者,應當用發汗法治療,大青龍湯主治,小青龍湯也主治。(22)
大青龍湯方
麻黃 六兩,去節 桂枝 二兩,去皮 甘草 二兩,炙 杏仁 四十個,去皮尖 生姜 三兩 大棗 十二枚 石膏 如雞子大,碎
以上七味藥,加水九升,先煮麻黃,藥液減少二升后,除去上沫,再放入其他藥,煮取三升藥汁,去渣,溫服一升,微微似有汗出的程度為好,出汗多的可用溫粉撲身即可止。
小青龍湯方
麻黃 去節,三兩 芍藥 三兩 五味子 半升 干姜 三兩 甘草 三兩,炙 細辛 三兩 桂枝 三兩,去皮 半夏 半升,湯洗
以上八味藥,加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后,除去上沫,再放入其余藥物,煮取三升藥汁,去渣,一次溫服一升。
胸膈間有支飲病,患者咳喘胸脹滿,胃脘部有痞塞感且按之堅硬,面色黑而晦黯,脈象沉緊,得病已有數十天,醫生曾用吐下之法治療都未治愈,用木防己湯主治。服藥后如果痞塞已通,堅硬變軟,則病可以治愈,如果胃脘部仍痞塞堅硬的,三日后還可復發,再服木防己湯療效不佳的,適宜用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治。(23)
木防己湯方
木防己 三兩 石膏 十二枚,如雞子大 桂枝 二兩 人參 四兩
以上四味,加水六升,煮取二升藥汁,分兩次溫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己 桂枝 各二兩 芒硝 三合 人參 茯苓 各四兩
以上五味藥,以水六升,煮取二升藥汁,去渣,再加入芒硝,稍加煎煮,分兩次溫服,大便稍有通利則病情可愈。
心下有支飲的患者,頭目昏冒眩暈,非常痛苦,用澤瀉湯主治。(24)
澤瀉湯方
澤瀉 五兩 白術 二兩
以上二味藥,加入二升水,煮取一升藥汁,分兩次溫服。
因有支飲而胸中感到脹滿的患者,用厚樸大黃湯主治。(25)
厚樸大黃湯方
厚樸 一尺 大黃 六兩 枳實 四枚
以上三味藥,加入水五升,煮取二升藥汁,分兩次溫服。
患支飲病而呼吸困難的患者,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主治,方見肺癰中。(26)
患嘔吐病的人,嘔吐后本應口渴,因嘔吐傷津。胃有飲邪而嘔吐的患者出現口渴,是飲邪隨吐而出,病情好轉的表現。現在患者反而不感口渴,是心下有支飲的緣故,用小半夏湯主治。(《千金》中說:用小半夏加茯苓湯。)(27)
小半夏湯方
半夏 一升 生姜 半斤
以上兩味藥,加水七升,煮取一升半藥汁,分兩次溫服。
患者腹中脹滿,口舌干燥,這是腸間水飲停聚所致,用己椒藶黃丸主治。(28)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藶 熬 大黃 各一兩
以上四味藥,研末,用蜜做成丸藥,每丸約梧桐子大小,飯前進服一丸,每日三次。稍有恢復后,口中即有津液潤澤;如果口渴,加芒硝半兩。
突然嘔吐,胃脘部痞滿,這是膈間有水飲停留的緣故,同時可見頭昏目眩心悸不安等癥狀的,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主治。(29)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 一升 生姜 半斤 茯苓 三兩,一法四兩
以上三味藥,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兩次溫服。
如果身體瘦弱的人感到肚臍下有跳動,吐稀痰黏沫,而且感到頭暈目眩的,這是水飲病,用五苓散主治。(30)
五苓散方
澤瀉 一兩一分 豬苓 三分,去皮 茯苓 三分 白術 三分 桂枝 二分,去皮
以上五味藥,研末,米湯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多飲溫水,出汗后可痊愈。
附方
《外臺》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吐出水后,心胸間虛弱,氣滿不能進食。本方可消痰氣,使患者能夠進食。
茯苓 人參 白術 各三兩 枳實 二兩 橘皮 二兩半 生姜 四兩
以上六味藥,加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藥汁,分三次溫服,一次服完之后,約過步行八九里路的時間再進服一次。
常常咳嗽的人脈弦,是有水飲沖逆所致,用十棗湯主治。方見上。(31)
有支飲病的人,咳嗽、煩躁、胸中疼痛的,如不突然死亡,病程可遷延至一百日,甚至一年的,宜用十棗湯治療。方見上。(32)
患支飲病的人,咳嗽久達數年,纏綿不愈,如果脈象虛弱的病情為順,可治;脈象實大而數的,為脈證不符,預后不良。脈虛的患者必然還會感頭目昏冒,眩暈,這是因為有飲邪停在胸中的緣故,應當按治療飲病的法則進行治療。(33)
患者咳嗽氣逆,以至喘息不能平臥,可用小青龍湯主治(方見上及肺癰中)。(34)
服用小青龍湯后,痰多,口中干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逆冷,覺得有氣從小腹上沖胸部和咽喉,然后感覺手腳麻痹,面部發熱像醉酒似的,然后上沖之氣又下竄到陰部,小便困難,時時眩暈的患者,應當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來治療氣沖。(35)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 四兩 桂枝 四兩,去皮 甘草 炙,三兩 五味子 半升
以上四味藥,加水八升,煮取三升藥汁,去渣。分三次溫服。
服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沖氣癥狀平復以后,患者反而咳嗽加劇,胸部脹滿的,應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嗽、胸滿。(36)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苓 四兩 甘草 干姜 細辛 各三兩 五味子 半升
以上五味藥,加水八升,煮取三升藥汁,去渣,每次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服用苓甘五味姜辛湯后,咳嗽胸滿的癥狀消失,但又再次出現口渴、沖氣癥狀的,是因為服用了細辛、干姜一類的熱性藥引起的;服用藥物后應該出現口渴卻不渴的,是支飲仍存在的緣故。支飲患者于理應昏冒頭眩,必伴有嘔吐的癥狀,有嘔吐的再加入半夏,以消除水飲。(37)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細辛半夏湯方
茯苓 四兩 甘草 細辛 干姜 各二兩 五味子 半夏 各半升
以上六味藥,用水八升,煮取三升藥汁,去渣,每次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相關知識】
“痰飲”特指飲走腸間的病癥,懸飲是水停脅下,溢飲為水飲歸于四肢,支飲指飲聚胸膈、凌心射肺。本篇提出痰飲病總的治則是“以溫藥和之”,并具體論述了相應的治法,如溫、汗、利、下等。
服上方后水飲消除嘔吐停止,但患者形體水腫的,這是水氣郁閉在皮內的現象,應在前方基礎上內加入杏仁,以通肺氣而行水。其實本證本應當加入麻黃,但因患者手足麻木,所以不用。如果違反禁忌而用麻黃,患者必然會出現手足厥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患者血虛,麻黃又發越陽氣使患者亡陽的緣故。(38)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 四兩 甘草 三兩 五味子 半升 干姜 三兩 細辛 三兩 半夏 半升 杏仁 半升,去皮尖
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煮取三升藥汁,去渣,一次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服上方后,如果患者面色像喝醉了酒一樣發熱,這是因為胃里有熱,胃熱不斷上沖,熏灼頭面的結果,加入大黃以導熱下行。(39)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 四兩 甘草 三兩 五味子 半升 干姜 三兩 細辛 三兩 半夏 半升 杏仁 半升 大黃 三兩
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煮取三升藥汁,去渣,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先渴而飲水,然飲水后又嘔出的,是水飲停在心下,屬水飲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主治(方見上)。(40)
【原文】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1)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瀝瀝”,《巢源》作“漉漉”。)(2)
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3)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4)
水在脾,少氣身重。(5)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6)
水在腎,心下悸。(7)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8)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一作:轉甚)(9)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10)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劇,必有伏飲。(“病痰”《脈經》《千金》作“亡病”。)(11)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虛;脈偏弦者,飲也。(“喜虛”,程本,魏本等作“里虛”。)(12)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13)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14)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15)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16)
茯苓四兩 桂枝 白術各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婦人雜病中)。(17)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18)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脈浮而細滑,傷飲。(19)
脈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20)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21)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后,糜粥自養。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22)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石膏如雞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麻黃去節,三兩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炙 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半夏半升,湯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23)
木防己三兩 石膏十二枚,雞子大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 桂枝各二兩 芒硝三合 人參 茯苓各四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24)
澤瀉五兩 白術二兩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25)
厚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肺癰中。(26)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27)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腹滿,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28)
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29)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0)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術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外臺》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 人參 白術各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姜四兩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欬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方見上。(31)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32)
久欬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33)
欬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及肺癰中。(34)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35)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炙,三兩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沖氣即低,而反更欬,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36)
茯苓四兩 甘草 干姜 細辛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37)
茯苓四兩 甘草 細辛 干姜各二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38)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39)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兩 細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方見上。(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