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靈魂里有一種奮發精神,人總有消極頹廢的時候,而劉禹錫善于自省,不愿在頹廢里沉陷,他振奮一搏,也就打開了詩歌新境界。他詩歌的高明正在于此。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是劉禹錫詩歌《酬樂天詠老見示》的最末兩句,結合全詩以及當時詩人老邁的狀態,它是詩人對自己和朋友的安慰和勉勵。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作為勉勵和安慰,它的意思其實更接近這樣:不要一味陷入對年老體衰的悲憫中,也應看到年老美好的一面。夕陽雖然近黃昏,可依然絢麗美好。
《酬樂天詠老見示》一個“酬”字點名了它是劉禹錫寫給白居易(字樂天)的唱酬之作。首先是老邁的白居易寫了一首“詠老”的詩給劉禹錫(字夢得),這便是《詠老贈夢得》,此詩流露出白居易對衰老的消極悲觀情緒,有點訴苦的性質。《酬樂天詠老見示》就是劉禹錫對白居易《詠老贈夢得》的答詩,兩人你來我往,都在詩中訴說自己衰老的身體之苦,但劉禹錫顯然樂觀些,也客觀些,他不單單只圍繞身體,還寫到了老年人在經事識人方面的智慧:“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但要說劉禹錫在《酬樂天詠老見示》沒有一點頹廢情緒嗎?也不是的。詩歌的前六句基本上也是對白居易訴苦自己的“老”。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誰人不顧慮哀愁衰老咯,人老了還有誰憐愛他呢。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老邁的身體越發清瘦,束腰的衣帶不得不頻頻收緊。頭發掉落稀少了,原來的帽子顯得寬松往往偏向一邊。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為了愛惜眼睛,不得不廢棄看書。隨著年齡越發老邁,身體也越來越依靠針灸。
但是,劉禹錫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在消極的情緒里沉陷徘徊下去,他的認知里有種“辯證法”,這讓他總能找到事物的光亮,比如“病樹前頭萬木春”。
《酬樂天詠老見示》中,劉禹錫找到年老的光亮是:“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經歷過很多世事,明白了很多事理。見過的人多了,就如同匯水成川一樣,對人事識別就一目了然了。這些是年長年老帶來的好處。
因此,劉禹錫在詩中勸解白居易:“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細細思量下,一切都還好,克服了對衰老的憂慮也就超脫了。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不要一味只看到太陽西落桑榆間而悲觀,君不見滿天的彩霞多絢爛。這是詩人對年邁的自己和朋友的安慰和勉勵,余味悠長。此句畫面頗美。
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哀愁多于絢爛,而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則是絢爛多于哀愁。
“細思皆幸矣 ,下此便翛然” 的意思是:
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
幸:幸運,引申為優點。
下此:指改變對衰老的憂慮心情。
下,攻下,等于說“解決”、“領悟”。
此,指“顧老”,對衰老的憂慮和擔心。
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暢快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