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庸
金匱要略講解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自學時數〕4學時
〔面授時數〕2學時
〔目的要求〕
1.了解消渴、小便利、淋病的概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2.掌握消渴、淋病的辨證施治。
3.掌握第三、六、七、十等條。
4.熟悉第二、八、十一、十二、十三等條。
5.了解第一、四、五、七等條。
本篇論述消渴病、小便利病、淋病等三種疾病。消渴病,以“口渴引飲”為主要證候??视嬎?,口干舌燥者,為燥熱熏灼肺胃,治用白虎加人參湯方;渴欲引水不止者,為水衰不能制火,治用文蛤散方;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者,為腎氣虧損,治用腎氣丸方。淋,古與”癃”字同聲通用。淋病的主要證候,為“少腹弦急”和小便澀痛,或小便點滴不通,或小便不利。其因肝郁血滯者,治用蒲灰散方;水郁血結者,治用滑石白魚散方;腎虛脾弱者,治用茯苓戎鹽湯方。其消渴和小便不利并見者,則有五苓散證、豬苓湯證、栝蔞瞿麥丸證等。至于小便利,除與消渴并見的腎氣丸證外,未見專文論述,似為脫簡而然。
一、厥陰之為病(1),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蚘(2),下之不肯止(3)。
〔講解〕本條論厥陰消渴證狀和治禁。
(1)厥陰之為?。贺赎帲鞘重赎幮陌妥阖赎幐?。厥陰與少陽為表里,故厥陰為病,多波及少陽而同病。
(2)消渴,……吐蚘:厥陰有病,則肝木之氣郁陷而產生風燥,包絡之火不降而熱邪熾炎,風燥熾熱影響于少陽,與少陽相火相煽,逆沖于心胸肺胃,導致心胸之氣不利,肺胃之陰被灼,從而出現消渴,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木郁生蟲,蟲聞食臭則出,所以食則吐蛔(蛔通蚘)熱盛陰傷,氣逆于上,病在厥陰少陽。
(3)下之不肯止:如果誤下,則更傷陰而耗氣,其證愈甚而不肯止息,故下法為本證所禁。
本條亦見于《傷寒論·厥陰病脈證治》,宜參看。
〔臨證意義〕本條論述的實為蛔蟲消渴證,治以苦楝根皮,射香二藥為丸服。
二、寸口脈浮而遲,浮即為虛,遲即為勞(1);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竭(2)。
〔講解〕本條借脈象論述消渴的病機,說明消渴病的發生是由虛勞引起的。
(1)寸口脈浮而遲,……為勞:寸口主上焦,以候心肺二臟,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肺衛氣虛,則脈現?。盒臓I血虛,則脈現遲。遲浮相見,是為虛勞。
(2)虛則衛氣不足,勞則營氣衰竭:營衛俱衰,則氣血不能濡潤滋養,故可由虛勞產生消渴。
三、趺陽脈浮而數(1),浮即為氣,數即消谷而大堅(2);氣盛則溲數,溲數即堅,堅數相搏,即為消渴(3)。
〔講解〕本條亦以脈象論述消渴的病機,說明消渴也可以由胃熱氣盛引起。
(1)趺陽脈浮而數:趺陽為胃脈,胃中濁氣盛而上鼓,所以脈現浮象。胃中熱邪盛而不熄,所以脈現數象。
(2)浮即為氣,數即消榖而大堅:胃中熱氣熏蒸上鼓而脈浮,所以說浮則為氣。熱能殺谷,又能耗津,以致胃中燥堅,所以說數即消谷而大堅。
(3)氣盛則脈數,……消渴:熱氣太盛,胃中燥堅,水入不能浸潤,但從旁下轉,且又為火氣所迫而不留,偏滲于膀胱,致使小便頻數。因溲數而津液偏滲,陰氣被耗,腸道失濡,燥堅愈甚,所以大便堅硬。大便燥堅,小便頻數,津液耗竭,是為消渴。
〔臨證意義〕此兩條所論消渴病之脈象,一見于寸口者為浮而遲,乃營衛俱虛,一見于趺陽者為浮而數,乃胃熱熾盛,二者之脈均見浮,但前者為氣不足,其脈當浮而無力;后者為氣有余,其脈當浮而有力。不僅遲,數為辨。
四、男子消渴(1),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2),腎氣丸主之(3)。方見上
〔講解〕本條論腎虛消渴的證治。
(1)男子消渴:所謂“男子”,乃指房勞傷腎。腎氣虛弱,陽浮于上,致口咽干燥,所以消渴不已。
(2)小便反多,……一斗:其下部無陽,無以蒸化水液,而水液熘于下,所以小便反多,從而以飲一斗,小便一斗,形成上熱下寒證。
(3)腎氣丸主之:本證是腎氣虧虛,不能蒸津化氣所引起,治以腎氣丸,以干地黃、薯蕷、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等所謂“六味地黃丸”滋補陰精,以附子、桂枝溫助腎陽,且引火歸元,蒸動腎精以化生腎氣。
〔臨證意義〕 1)本條消渴、小便利多,乃房勞傷腎引起的。其病當還具有“腰部痠軟”或’腰部空痛”、以及脈象沉細無力而兩尺尤甚等證。
2)本篇論述的小便利多一證較簡略,除與消渴并現的腎氣丸證外,別無專文論述,這可能是本篇內容有所脫落的緣故??細v代文獻記載和臨床實踐,小便利多這一病證確實存在,而且是不少見的。例如:縮泉圓之丈夫小便頻;醉仙圓之勞心,腎經寒,小便多;阿膠湯之腎虛小便多等等。縮泉圓是由烏藥,川椒,吳茱萸、益智等藥組成,但一般是以烏藥、益智、山藥為治,醉仙圓是白茯苓、黑豆、苡仁、棗湯組成;阿膠湯是由阿膠、人參、干姜、遠志、附子、甘草、大麻仁組成。這三方都是針對小便利多一證而設的。
五、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1),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2)。方見上。
〔講解〕本條論消渴小便不利的證治。
(1)脈浮,……渴者:膀胱為州都之官,能貯藏津液、氣化排尿,又外應皮毛而主一身之表。邪入膀胱水府,水熱互結。不能化氣行水,則水液停蓄于膀胱,而下為小便不利,上為口渴、脈浮、微熱,是水邪停積于膀胱而外應于皮毛,以致營衛不和使然。
(2)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表里雙解,發汗利尿,治以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滲利水濕,桂枝通陽化氣而行水兼以解肌發汗。
此條亦見于《傷寒論·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當參看。
六、渴欲飲水(1),水入則吐者(2),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3)。
〔講解〕本條為水逆的證治。
(1)渴欲飲水:水停則不能化氣,氣不化,則津不能布,此渴欲飲水,正是水邪停,氣不化,津不布引起的。
(2)水入則吐:水邪停蓄,其氣沖逆,則外水被格拒而不能入,所以水入則吐。
(3)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病由飲邪止逆使然,故名之曰“水逆”。亦以五苓散通陽化氣,利水滲濕。
此條亦見于《傷寒論·太陽病脈證并治中》。宜參看。
〔臨證意義〕五苓散證雖有雜病與傷寒之不同,但事實上在臨床上可以通用。
七、渴欲飲水不止者(1),文蛤散主之(2)。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講解〕本條為渴欲飲水不止的方治。
(1)渴欲飲水不止者:腎為主水之臟器,心為主火之臟器,在正常的情況下,心火下交于腎,腎水上濟于心,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其病腎水衰弱,不能制約心火,則心火無制而燥烈,故渴欲飲水?;馃嶂皥越Y,水入不能消除其熱,卻反為熱邪所消,所以渴欲飲水而不止。
(2)文蛤散主之,文蛤散性寒味咸,滋水潤燥以導心火下行、交通于腎,而達到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其渴即已。
〔臨證意義〕文蛤散方,亦見于《傷寒論·太陽病脈證并治下》,但彼方是“文蛤湯”方之誤。文蛤是指有文理的花蛤,不是“蚊合”。蚊合又叫“五倍子”,與此“文蛤”不同。
八、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1),小腹弦急,痛引臍中(2)。
〔講解〕本條論石淋病的證候。
(1)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由于下焦熱盛,膀胱之水液為熱所灼,日久結成沙粒、形如粟米之狀,所以說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
(2)小腹弦急,痛引擠中:膀胱居于小腹之中,肚臍之下,熱壅氣滯,膀胱不和,所以尿時小腹弦急而痛引臍中。弦急,即牽掣攣急。
〔臨證意義〕本條所論,后世認為是石淋或子淋。其臨床表現為小便艱澀,尿道痛窘,尿中挾有砂石,少腹拘急等。治療以清熱利濕、通淋排石。
九、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食(1),大便必堅,小便即數(2)。
〔講解〕本條論胃熱氣盛的脈證。
(1)趺陽脈數,……引食:胃脈數,則胃中有熱,熱能消谷,所以消縠善饑而引食。
(2)大便必堅,小便即數:由于熱邪偏盛,胃氣看余,迫使津液偏滲于膀胱,腸道失濡而燥,所以證見小便數而大便堅。可參見前第三條。
〔臨證意義〕本條論述脈證即后世所謂“中消”。其證當還有形體消痩,渴喜涼飲,舌紅苔黃燥等證,治療應以通腑瀉熱,可用承氣湯。
十、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必便血。
〔講解〕本條為淋家之治禁。
素患淋病之人,膀胱熱盛,陰液虧損,不可發汗再傷其津液,津液內奪,必迫血下行商現尿血之證。所以淋家之病忌用發汗之法。
本條亦見于《傷寒論·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當參看。
〔臨證意義〕本條雖云淋家不可發汗,然淋家具有外感表證確非發汗不可為治者,可于發汗藥中加入養陰滋液之品以獲其陰。
十一、小便不利者,有水氣(1),其人苦渴,栝蔞瞿麥丸主之(2)。
栝蔞瞿麥丸方
栝蔞根二兩 茯苓 薯蕷各三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講解〕本條論水氣內阻小便不利的證治。
(1)小便不利者,有水氣,腎主水,水濕內停,腎陽受阻,致三焦失其決瀆之用,而水道不通,所以小便不利,其人有水氣。
(2)其人苦渴,栝蔞瞿麥丸主之:水氣不化,則津液無以化生而上承,故其人苦渴。以栝蔞瞿麥丸治之。栝蔞根、薯蕷生津潤燥而止渴,茯苓、瞿麥滲水利濕而通利小便,炮附子通陽化氣,溫助腎陽,而復三焦決瀆之權以治其根本。
〔臨證意義〕栝蔞瞿麥丸是腎氣丸的變制,治療腎陽不化、上燥下寒的小便不利證,其證當還有腹鳴,四肢不溫,以及脈沉等。
十二、小便不利(1),蒲灰散主之(2);滑石白魚散(3)、茯苓戎鹽湯并主之(4)。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
滑石二分 亂發二分。燒 白魚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
茯苓半斤 白術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白術煎成,入戎鹽再煎,分溫三服。
〔講解〕本條承上條小便不利而詳論治法。
(1)小便不利:發生小便不利之病,實有多種原因,治療上也就不能以一方統治,必須根據其致病原因而分別采取治療措施。
(2)蒲灰散主之:如小便不利是由于肝郁血滯者,用薄灰散化瘀滯,利竅泄熱以為治。
(3)滑石白魚散主之:如小便不利是由于水郁血結者,用滑石白魚散散瘀血、利水下氣以為治。
(4)茯苓戎鹽湯并主之:如小便不利是由于腎虛脾弱者,用茯苓戎鹽湯滲濕,健脾補腎以為治。
〔臨證意義〕本條小便不利一證的治療,并列蒲灰散、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三方。然三方藥味的組成不同,在臨床上用于治療小便不利證是有所不同的。蒲灰散是由蒲灰、滑石二藥組成,具有化瘀涼血、利竅泄熱的作用;滑石白魚散是由滑石、亂發、白魚三藥組成,具有消瘀止血、利尿通淋的作用;茯苓戎鹽湯是由茯苓、白術、戎鹽三藥組成,具有益腎健脾,清熱利濕的作用。
十三、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1),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方見中暍篇中。
〔講解〕本條為消渴的證治。
(1)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是為肺胄熱盛、津傷氣虛之候。有熱,則傷津耗氣;津傷,則無以潤;氣虛,則無以布,所以口干舌燥而渴欲飲水。
(2)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以白虎加人參湯益氣生津、清熱解渴。石膏、知母清熱滋陰,人參、粳米、甘草益氣和中。
本條亦見于《傷寒論·陽明病脈證并治》中,宜參看。
〔臨證意義〕本條所論證候和方治,后世認為是上消證治。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講解〕本條承上條而論邪熱熾盛的消渴證治。
本條是肺胃受灼而渴欲飲水、口舌干燥,所以用清金益氣之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本條是膀胱受灼而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脈浮發熱,為邪熱既深,腎陰受損,津液耗傷而燥,所以用豬苓湯養陰潤燥、清熱利水。
〔臨證意義〕本條所述脈證與上第五條所述五苓散脈證相同,均為脈浮、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證,但五苓散是化氣行水,有發汗作用,見于《傷寒論·太陽病篇》:而豬苓湯是育陰行水,多汗禁用,見于《傷寒論·陽明病篇》及《傷寒論·少陰病脈證并治》,宜參看。
本篇論述了消渴、小便利、淋病等三種病,這三病的證候常交互并見,消渴常見有小便病變,淋病即小便病變,小便利病又可見消渴證候。
本篇論述消渴一病,以“善消而大渴”為主要證候,乃厥陰風燥傷津和三焦氣化失常所引起。本篇具體地提出了胃熱、腎虛和肺胃燥熱傷津等三個方面。由于肺胃燥熱傷津者,以白虎加人參湯為正治方法,此即后世所謂“上消”,由于腎虛不能化氣者,以腎氣丸為正治方法,此即后世所謂”下消”;由于腎陰不足,燥火傷液者,以文蛤散為治療方劑;由于胃熱燥結者,本篇未出其方,后世治以承氣湯,稱為”中消”。
本篇論述小便利一病,只有腎氣丸證一條,而且是小便利多與消渴并見。
本篇論述淋病,包括小便不利、小便淋澀疼痛、小便癃閉不通三者在內。由于氣化不利、水氣內停者,用五苓散;由于郁熱傷陰、水濕內留者,用豬苓湯;由于腎虛水停、上有燥熱者,用栝蔞瞿麥丸;由于熱盛血瘀、濕熱為患者,用蒲灰散或滑石白魚散;由于脾腎不足、濕邪偏盛者,用茯苓戎鹽湯。然而,五苓散證、栝蔞瞿麥丸證、豬苓湯證三者,又為淋與消渴并見之方證。
復習思考題
1.腎氣丸和白虎加人參湯之主治證狀各是什么?
2.腎氣丸和栝樓蔞瞿麥丸都有溫助腎陽的作用,二者的臨床應用有什么區別?
3.何謂淋???其證治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