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只關心孩子學習,忽視孩子社交情感的需求,也不重視其他興趣的培養,沒有親子之間的溫情。
“我的生活一直很單調。從初中開始,基本上除了睡覺就是學習。”回顧自己的成長環境,吳濤告訴我們,“爸爸是語文老師,看重學習,與我交流不多。上了高中和大學,我們溝通更少。”
2011年,學習一直很好的吳濤沒有考上自己向往的復旦大學。盯著電腦上的成績單,他愣了許久,五六天沒出屋門。來北京上大學,軟件工程專業是媽媽給選的,他的學習興趣不大。大一的上半學期,數學就“掛科”。假期回家,吳濤閉門不出,白天睡覺,晚上上網。見他頭發長、人消瘦,家人以為他丟了魂兒,找人來“叫魂兒”,把他氣得逃回北京。
回校后,他頻繁出入網吧。“網吧里大學生和打工者居多,一個比一個熬得晚。我的自制力有人監督時還可以,上大學后沒人管束,就放任自流了。”吳濤沒日沒夜地泡在網吧里,游戲成了生活的全部。
許多大學生沉溺于網游不能自拔,背后的深層原因是心理問題。網癮青少年具有相似的家庭背景和人格特點。一是家庭環境冷漠,缺少溫情;二是生活單調,興趣狹窄;三是社交能力較差,缺少朋友;四是自我認同度較低。缺少父母關愛是青少年網癮的主要因素。據統計發現,大部分網癮青少年3歲前,與父母有半年以上的分離,沒有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父母如果不能提供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尊重、親密與愛,孩子就容易膽小、自卑,缺乏成就感和歸屬感,抗挫力、情緒管理能力和自制力減弱。
此外,網癮孩子還缺乏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等支持性的人際關系。兒童成長中應與身邊的鄰居、親戚、玩伴等建立越來越緊密的人際聯系,這是他們社會屬性的需要。
但是,許多家長只關心孩子學習,忽視孩子社交情感的需求,也不重視其他興趣的培養。當孩子在現實中與家長、同學發生隔閡,對未來目標感到迷茫時,就把網絡當成逃避問題、體驗人際情感的唯一途徑。
不良教育方式是推手
孩子掉進網癮的深淵,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既溺愛又控制。87%的網癮少年缺乏父愛,雙方有效溝通每周平均不到1小時,這類孩子普遍低自尊、高抑郁
“孩子是家長的鏡像。”賓賓的心理醫生LiM說,孩子掉進網癮的深淵,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據介紹,賓賓的父母生活上對他溺愛有加。冬天吃飯時,媽媽大碗套小碗,中間灌熱水保溫,以免他吃涼了。小學階段,為了讓他早晨多睡會兒,媽媽在被窩里給熟睡著的他穿上衣服。但在學習上,作為教師的爸爸對他要求高。爸爸脾氣急,賓賓性子慢,稍不認真便遭打罵,從上學開始就不快樂,孩子對爸爸就是恨。
家庭傷害中,首要是父愛缺失,比例高達87%。調查顯示,多數網癮少年與父親關系不良,6歲以后普遍缺乏父愛,雙方有效溝通時間每周平均不到1小時。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是精神象征,給他們力量、自尊和勇氣。工作狂的父親,愛憤怒的父親,性格過于內向木訥、逆來順受的父親,都易造成父愛缺失,導致網癮少年低自尊、高抑郁。
第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兼有溺愛和控制。 我們發現,網癮孩子的父母,教師最多,約占30%,其次是公務員,第三是經商者。當下中國的家庭教育存在嚴重誤區。
首先是教育大于愛。教育第一,親子關系第二。家長更看重孩子的學習,不在意情感的交流。心理學上的“生命之樹”理念告訴我們,親子關系是“根”,只有它粗壯發達,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長,生命之樹常青。和諧的親子關系意味著理解、尊重、支持和肯定,但現實中,許多家長沒有愛,只有教育,導致孩子自我評價低,出現自卑、抑郁等心理問題,從而尋找發泄途徑。
其次是把責任等同于愛。家長都自以為是,認為他們給孩子的東西都是最好的,以為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就是愛,其實這些只是責任。真正的愛是滿足孩子精神、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網癮少年嚴重匱缺父母關愛,所以從虛擬世界中尋求寄托。
改善家庭環境是關鍵
父母應當努力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溝通、尊重和鼓勵
孩子戒除網癮過程中,家長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做合格的父母。當前利用網絡、依賴網絡已成為當下的一種生活方式,家長需要跟上時代,對網癮有適當的了解,引導孩子健康使用網絡。
抵御網癮,首先要改善家庭環境。父母應當努力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改變“以成績論英雄”的觀念。
焦慮的父母與其急于從網游奪回孩子,不如先想辦法使孩子的生活豐富起來。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和溝通,了解孩子的需要,有針對性地為他們著想。比如,帶他們出外旅游或者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讓孩子轉移對網游的注意力。
預防青少年網絡成癮:一是家庭預防。7歲以前盡量不讓孩子接觸iPad等“電子保姆”。二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尊重和鼓勵。三是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建立更多伙伴關系,避免過度內向、自閉。四是培養孩子廣泛的業余愛好,鼓勵他們更多地參加體育鍛煉、文藝活動。五是讓孩子的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盡量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