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中華民族特質的藝術之一。趙孟頫認為“夫有志于書法者,心力已竭,而不能進,見古名書則長一倍”。本文所賞析的是天津藝術博物館藏的趙孟頫《洛神賦》真跡,是大德四年四月廿五日年(1300)為盛逸民所書。這篇賦共900余字,以小字行書輕松寫來,風流飄逸,有晉人風采,展示了趙孟頫對王羲之書法的心領神會。趙孟頫是為世人公認的集王羲之書法之大成的書家,這篇《洛神賦》浸潤了《蘭亭序》的韻致并且有所發展。
一、趙孟頫其人其書
1.趙孟頫其人
趙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水晶宮道人,吳興人。他是北宋趙德芳的后裔,能有機會看到唐代流傳下來的大量墨跡。《新五代史》記載溫韜,五代時梁國人,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惟干陵風雨不可發。唐分裂以后,戰亂中《蘭亭集序》流落民間,到了宋代,應該被皇家收藏了。趙孟頫才有機會看到了《蘭亭集序》的真跡,從中汲取了筆法,并深受其影響,為他成為著名書法家奠定了基礎。
2.趙孟頫其書
趙孟頫在書法史上最大的貢獻在于他主張學書直追魏晉,自覺擎起復古的大旗,其影響遠播元、明、清三代。他的《論書》詩“右瀟灑更清真,落筆奔騰思入神。裹鲊若能長住世,子鸞未必可驚人。蒼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閑花幾日春?書法不傳今已久,楮君毛穎向誰陳”,體現了他想改變南宋以來書法積弱的現狀,推動書法中興的宏大抱負。趙孟頫的傳世書跡較多,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蘭亭十一跋》《四體千字文》等。
二、《洛神賦》的筆法、墨法、結字及章法特點
1.《洛神賦》的筆法特點
《洛神賦》是趙孟頫的行書代表作之一,筆法精致秀美,起筆多以尖鋒直入,出筆則或輕按或回鋒,筆畫骨肉均勻,細不露筋,肥不臃腫。首先是用筆的極其熟練,使轉圓活流暢。趙孟頫運用弧線時的機靈和敏銳,使線條流動準確到位,似乎就是滑了過去,恰到好處,停住。這時,弧形的大圓、小圓、大轉、小轉在不斷地運動中承起、錯開、鉤連,化尖銳、方折為圓轉,使通篇盡在圓融之中,和美渾穆。趙書比王書更多了一層豐腴,更多了一種富貴氣,“清秀”喻之似不恰當,可稱為“清潤”。其次是《洛神賦》用筆提按分明,形成了欣賞視覺不斷調節的美感。提按的交替敏感而鮮明,有的筆畫沉重而穩當,有的則如流星輕輕劃過,重不刻板,輕不飄忽。
橫畫,取左低右高之勢,以穩定字的重心,如“古”“兮”“女”等字,輕松灑脫,凝練遒勁。
豎畫,粗細長短富于變化,有勁挺之姿,如“收”“車”“年”。
點是書法中較難表現的筆畫,“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反點有輕重、長短的變化,如“盼”“不”“莫”“傾”等;上下點在左多上仰下提,與右部呼應,如“浮”“姿”“鴻”等: 三點水端雅自然,如“流”“濟”“清”等字采用上斷下連、點畫呼應的寫法。
撇畫,在起筆上多采用切入、頓筆下行的寫法,收筆時腕指外轉并迅疾撇出去,顯得意韻悠長,如“人”“左”“余”等字。用于走之底的平捺,輕靈俊逸,如“超”“游”“通”等字。
在下轉時有方、圓的變化,如“靜”“當”“留”等。方折,要求轉筆時頓鋒直下,取堅挺爽利之氣,如“曰”“后”“踴”等。橫折,藏露交錯,運筆遲素分明,轉折方圓結合,收筆銳頓錯落。
全篇共有六處連帶“柔情”“而不”“懷愁”“顧望”“未吐”“爾乃”。
2.《洛神賦》的墨法特點
《洛神賦》用墨剛柔相濟、左右映帶、上下呼應、氣脈連貫、時而輕柔婉約,時而濃墨重筆。全篇墨跡流暢,賦予每個字更富有動感,墨色均勻,筆意暢快淋漓。趙孟頫書寫全篇,沒有一處“墨滯”,也沒有飛白,他所用的墨,一定是用墨錠加水,精心研磨,墨與水調和達到了一種完美的調和比例,含水量較多的墨,但墨的濃度適宜行書的快寫。觀全作墨色歷久如新,所以并不是淡墨。《洛神賦》應該是是用硬豪的小筆一氣呵成的,趙孟頫有的寫五字蘸一次墨,有的是六、七字蘸一次墨,有的是九、十字蘸一次墨。最少的是四字蘸一次墨,最多的能到十字蘸一次墨,七字蘸一次墨居多,其次是六字、和八字蘸一次墨。他蘸墨的頻度,保證了字的墨色均勻。筆雖小,蘸一次墨能寫到九、十個字,卻墨色均勻,的確是書寫的功夫,也是調墨的功夫。趙孟頫將墨法的運用達到了驚人的地步,這也是他能用毛筆“日行萬字”的前提條件之一。
3.《洛神賦》的結字特點
《洛神賦》結字嚴謹勻稱,疏密合度,流暢舒展,恰到好處。趙孟頫說“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字法會因時代、風俗及個人情趣、愛好、審美觀等的不同而有變化。細觀此卷,以寬綽的體格令字勢疏朗安逸,如“濟”“古”二字突出長橫,“夫”“合”二字放縱捺畫,“何”“茂”二字中部留白等。當然這種橫向取勢只是其字法的主旋律,期間亦不乏方形或長形結構的穿插,如“聞”“陽”“質”等字。在《洛神賦》中左右結構的字令其長短相攜,高低俯仰,如“移”“援”“彼”等字;上下結構的字令其寬窄變幻,窈窕多姿,如“麗”“駕”“云”等字;獨體字令其點畫參差,筆致活脫,如“而”“乃”“乎”等字。
4.《洛神賦》的章法特點
《洛神賦》在章法布局上疏朗勻稱、和諧中正、力追古法。這使章法上呈現出對比變化,增加了章法上的“觀賞性”,豐富了章法上的內涵。《洛神賦》書法中縱有行、橫無列,粗細、濃淡的變化豐富,上下左右呼應成章,觀其全篇和諧統一,沒有任何突兀的感覺,呈現出廟堂氣息,整齊規范,融合各家,雍容典雅,溫潤平和。由此可以看出趙孟頫追求“中和”審美理想。
《洛神賦》通篇布白大小穿插,欹正相生,輕重相攜,體勢豐富多變勻整,氣韻連貫,酣暢溫潤,神采外溢。他采用較大的字距留白、活波多變的字形、適時的縱向取勢,偶爾的草書參差等方式,使這種橫向取勢成為美妙的音符。其密處不顯閉塞,疏處挺勻自如,下筆的輕重、位置、收放動作十分精確。
作品中的“之”字有意寫成橫勢,其橫扁的字形很好地調節了作品的節奏,文中“之”字之多勝于《蘭亭序》,也都在趙孟頫機智的調節中各見異趣。這使《洛神賦》處于空、實的變動之中,并不因字數多而擁擠淤塞。
如果著眼于章法,此卷行間的輕重變化是十分清晰的,其線條的輕重相攜亦比比皆是。輕重是通過用筆的提按來達到的,或左右對比,或上下各異,或內外有別,如“效”“清”“忽”等字。當然,這種字法的處理應注意自然妥帖,切記過于機械。一般要將一個部首作為一個單元,不可將一筆作為一個節拍,寫成筆筆都有輕重變化。前人形容其書之美是“花舞風中,云生眼底”“儀鳳沖霄、祥云捧日”。
三、《洛神賦》所體現出來的趙孟頫的書法風格
《洛神賦》是朝著純美的方向發展的,它的形式最適宜社會最廣泛人群的欣賞,雍容大方,豐美遒麗。同時,它又為書壇中人所激賞,欽佩其高超的技巧,經得起反復的推敲,就像一篇編織得十分嚴密和完整的故事,情節耐品,毫無破綻。元人虞集在《道園學古錄》中就贊賞道:“趙松雪書筆既流利,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可謂書之兼學力天資,精奧神化而不可及矣。”
行中兼楷的結體、點畫,深得二王遺意,尤其是王獻之《洛神賦》的神韻,即妍美灑脫之風致。如端正勻稱的結構、優美瀟灑的字姿、圓潤靈秀的運筆、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時,又呈現自身的追求,比較豐腴的點畫,輕捷的連筆,飄逸中見內斂的運鋒,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氣勢,都顯示出他博取眾長而自成一體的藝術特色。完美的用筆、結體、章法,使《洛神賦》自元代以來一直為人效仿,它的魅力使欣賞者的想象力自由地飛翔,內心因此而欣喜、歡快,為美所充滿。《洛神賦》和其他優秀的書法作品一樣,具有超時代、超民族的普遍性的美學特質,因此生命力長久。
趙孟頫所書《洛神賦》蘊含了他的書法精神,他的審美,他對漢字用筆結字的理解。因此這篇書法作品是中國書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作者單位:遼寧省錦州市國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