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藥王山)碑林——北朝造像記
倪文東教授訪碑——陜西銅川耀州(藥王山)北朝造像記
藥王山碑林前石坊
耀州碑林部分造像記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 》
稚拙天趣的《姚伯多造像碑》
《姚伯多造像碑》,北魏碑刻。又稱《姚伯多兄弟造像記》、《姚伯多兄弟造石文像》、《姚文遷造像碑》等??瑫?。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九月刻立。碑高140厘米,寬70厘米,厚30厘米。正面上部有一龕,龕外下面刻滿文字。碑側上部線刻供養人題名“道民姚文遷、姚伯多供養”等字。此碑為道教造像碑,四面刻字。正面現存624字。兩側一為姚伯多等造像題記,一為梁冬姬造像記。陜西耀縣出土?,F存耀縣藥王山碑林。
耀縣古稱“耀州”,為著名的“耀州窯”所在地。耀縣所分散遺留的各個時代的碑石,清末開始陸續被發現。1935年有人把這些碑石集中在縣城西倉內存放,命名為“耀縣碑林”,引起了許多碑帖收藏家的興趣,紛紛前來拓印,名聲大震。解放后,政府將這些碑石移至縣文化館內,蓋起了碑房,妥善保存。1972年,又將所有碑石移到藥王山北洞,分成五個展室和一個碑廊陳列展出,并正式命名為“耀縣碑林”,對外開放。耀縣碑林以其所藏的北魏碑石多而精著名,如《魏文朗造像碑》、《仇臣生造像記》、《蒙文慶造像記》等。尤以《姚伯多造像碑》為著名。
《姚伯多造像碑》的書體似楷又不像楷,像隸又不是隸,取了楷隸之神,變化多端,兼有行草的趣味。用筆有方有圓,亦藏亦露。結字奇特,大小斜正,取其天然,夸張變形。用筆有老者的“拙”,結字有兒童的“稚”,寓巧于拙,寓圓于方,古樸而峻峭。其中刻寫精巧者可與鐘繇的楷書比美,刻寫粗率者亦與《廣武將軍碑》異曲同工。風神韻味又似龍門造像,或類南碑“二爨”,或似《好大王碑》,包融南北,巧拙兼具,可謂北碑中之集大成者。這種寫和刻的粗率與不經意,表現了北魏時期民間書手高超的藝術修養和深厚功力,為古代書壇增添了新的氣息。
北魏《姚伯多造像記》拓片選
北魏《仇臣生造像記》拓片局部
蒼拙奇逸的《仇臣生造像記》
《仇臣生造像記》,北魏造像題記,又名《三寶造像記》。北魏孝明帝(元詡)正光五年(524年)刻石。上像下記,呈縱長之勢。石上部殘,殘高100厘米,寬42厘米,厚18厘米。上部為殘龕像,下部為發愿文及年代、地名等。正面有楷書文字10行,滿行18字。碑的背面與正面基本相同,碑的左右兩側亦刻有造像主人家族的題名。此碑現存陜西耀縣藥王山碑林。
造像記是佛教興盛的產物。北魏時代,鮮卑貴族和豪強地主大興佛教,于是寺院郁起,造像迭生,造像者發愿的記錄“造像記”也應運而生,成為北魏書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北魏時期造像刻石行業極為發達,北魏立朝一百多年竟留下了二千多方造像記,同時也推出了一大批名不見經傳的民間書手,他們利用造像題記大顯身手,刻佛像,鑿愿文,創造了鬼斧神工、令后人刮目相看的書藝精品。
北魏造像記最受推崇的是洛陽的《龍門二十品》,被康有為評為“雄俊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軌也?!爆F存于陜西耀縣藥王山碑林的幾通北魏造像記是僅次于《龍門二十品》的北魏造像精品,尤其此《仇臣生造像記》用筆奇宕而尖方,結字規整而變化,不經意處妙天然,被譽為造像記中之“怪偉”者。
《仇臣生造像記》用筆自然不事雕鑿,尖方平直而隨意變化,起筆方重,收筆尖細。結構既守規矩,又具歪斜稚拙之態,其造型略近《嵩高靈廟碑》。和藥王山碑林所藏的另一通北魏造像記精品《姚伯多造像記》相比,此碑則較為規整,字形極方整,字距行距疏朗,不如《姚伯多造像記》跌宕自然,但卻比其嚴謹,蒼拙奇逸,為北魏造像記中罕見的妙品。
吳洪彪兄弟造像碑碑側照片
藥王山石窟造像
藥王山正殿
附:藥王山碑林
王淵
藥王山位于關中北部的銅川市耀州區(古稱耀縣),以唐代的醫藥學家孫思邈而得名,在縣城東1.5公里,海拔812米,山勢高而不險,卑而不夷,自隋唐以來,以祭祀藥王孫思邈并收藏大量碑石造像聞名于世,積時日久,蔚為大觀。
藥王山碑林地勢開闊,碑林內兩側建有碑廊,廊中陳列眾多造像碑,這里陳列的北魏、西魏、北周、隋、唐造像碑有200余通,皆系耀縣境內搜集,存量僅次于西安碑林,北朝造像碑是國內收藏最多之地。其中,《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蒙文慶造像碑》等為稀有珍品,《張僧妙法師碑》《張柒線刻圖碑》等也屬罕見,這些都是研究民族文化、宗教、風俗、書法的珍貴史料。書法角度來看,這些造像碑大都隸屬北朝時期,碑身所刻的題記和發愿文屬于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書體,這種隸楷相參、質樸雄渾的風格及向楷書形成的演變,是中國書法史上一次大膽創新和嘗試的結果,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和意義。其中,堪稱“三絕”的《姚伯多兄弟造像碑》為典型代表。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高140厘米,寬70厘米,厚30厘米,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此碑四面造像,上部鑿龕,龕中雕有道裝人物造像,下部刻有發愿文,碑側刻有題記,所刻文字記載了造像名稱、像主和供養人姓名、家世、身份地位等信息。從碑文可以看出,姚氏家族屬于羌族,其先祖姚萇曾得到族人擁護,殺死前秦苻堅,建立后秦,而姚伯多是姚氏家族后裔,為當時北地郡(今銅川一帶)道教首領。
《姚伯多兄弟造像碑》共刻文1200余字,其書法是北朝碑刻中的奇品,它以楷而兼隸,體勢雄健,字形欹正相雜,筆畫方圓互用,從心所欲,信手而成,稚拙而富于天趣,自然而有變化,是書法由隸向楷演變的實物佐證,曾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的珍視。近代著名書法家于右任1920年在耀縣游訪時對《姚伯多兄弟造像碑》頗為欣賞,將其和《廣武將軍碑》《慕容恩碑》一起推崇為“秦中三絕碑”。
(王淵,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書法系碩士研究生,導師倪文東教授)
弘揚傳統文化 傳播書法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