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支氣管哮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越早防治效果越好,并且應堅持長期、持續、規范、個體化的治療原則。
但是兒童長期服用中藥較為困難。而膏方具有平衡陰陽、扶正祛邪、益五臟、補氣血的作用,且服用方便,兒童易接受,在兒童支氣管哮喘的防治中療效顯著,一起看看吧。
01
膏方預防兒童哮喘的理論依據
兒童支氣管哮喘病機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且其易感外邪,反復發作,病程遷延,纏綿難愈。《黃帝內經》提出慢性疾病需長期治療,采用益養益和的治療思想。而膏方兼用補益與祛邪之藥,補五臟之虛,調理氣血陰陽,扶正祛邪,從而正勝邪退,阻斷疾病的發展。可見,膏方的理論和治療原則符合兒童哮喘的病因病機特點。針對兒童支氣管哮喘適時使用膏方,可 起到治療和防止復發的作用,提高患兒依從性,并 改善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
02
膏方的介入時機
膏方應在兒童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適時介入,可使患兒從慢性持續期盡快進入緩解期。
兒童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介于急性期和緩解期之間,該期哮喘病癥特點是在3個月內患兒仍有不同程度和頻度的喘息、咳嗽、氣促、胸悶等癥狀。中醫學認為此階段伏痰未消,氣逆未平,肺、脾、腎三臟不足,已成本虛標實之證,治療上應標本同治、扶正祛邪兼顧,同時應掌握好扶正祛邪藥物的配伍比例。兒童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病情最為復雜多變,處于病情緩解和反復的關鍵點。若治療護理得當,則病情向好,反之則極易出現反復。
兒童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可細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 早期階段急性病癥雖然得到減緩,但病情不穩定, 喘息、咳嗽、氣促、胸悶等癥狀仍可隨時發作。治療仍應以祛邪為主、扶正為輔,給藥手段上應以藥力強、作用快的中藥湯劑進行治療。當臨床癥狀出現明顯好轉,邪勢漸退,則進入慢性持續期的中間階段。此時邪正相爭,勢均力敵,膏方可適時介入,利用膏方量體施方具有作用廣泛、緩釋而持久、整體調治的治療優勢,可促使病情盡快進入緩解期。臨床實踐證明,患兒接受膏方治療后不僅哮喘病情穩定,而且服用西藥種類亦逐漸減少、藥量遞減直至停藥。
03
膏方的配制思路
在兒童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膏方的配制要掌控好藥物藥性寒熱及藥力大小的比例。不可過于溫補,以防助熱傷陰,也不可過用猛藥祛邪,以防攻伐過度反而傷正助邪。
膏方扶正選方擇藥要緊扣哮喘病機,即內因為肺脾腎不足,且有痰飲伏邪;外因為感受外邪,接觸異物。肺、脾、腎三臟不足也是兒童的生理特點,肺為嬌臟,易感受外邪;脾常虛弱,致氣血乏源;腎精常虛,稟氣不足。故臨床上,肺脾氣虛、肺腎陰虛、脾腎陽虛三個證型最常見。痰又有寒熱之分,外邪以風邪為主,可兼夾其他六淫為病。
此外,在膏方配制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患兒的體質來綜合遣方用藥。肺脾氣虛證治以健脾益氣、補肺固表,方用四君子湯合玉屏風散加減。
常用藥:人參 (人參溫補之力過強,兒童常用太子參代替人參) 、茯苓、 麩炒白術、炙甘草、黃芪、防風。若自汗多,加煅牡蠣、浮小麥固澀益氣止汗;納呆,加生麥芽醒脾開胃;便溏、腹脹,加蓮子肉、炒扁豆、山藥、炒萊菔子健脾化濕除脹。
肺腎陰虛證治以滋腎養陰、斂肺納氣,方用麥味地黃丸加減。常用藥:熟地黃、山萸肉、山藥、 茯苓、麥冬、五味子。若嗆咳不爽加百合、款冬花;干咳口燥加沙參、石斛;夜汗多加知母、黃柏、浮小麥;潮熱明顯加地骨皮、鱉甲。脾腎陽虛證治以健脾溫腎、固攝納氣,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常用藥:熟地黃、山萸肉、山藥、 茯苓、五味子、肉豆蔻、覆盆子、肉桂、附子。兼腎虛喘重,加冬蟲夏草以補腎納氣定喘; 夜尿頻多,加菟絲子、補骨脂固腎縮尿。肉桂、附子性味辛熱且附子有毒,小兒為純陽之體且臟腑嬌嫩,此兩藥要視病情慎用,不宜過量、過久使用,避免傷正,可用溫補脾腎的補骨脂、益智仁代替。
兒童支氣管哮喘屬于變態反應性疾病,外源性抗原進入機體所引起的變態反應是多系統、多靶點的,只有將哮喘和同時出現的炎癥靶點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治療,才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使哮喘緩解期長期穩定,避免病情反復。
基于上述思路, 膏方的組成包括 4 個方面。
1) 針對兒童哮喘發病的體質內因,肺、脾、腎三臟不足,結合患兒的四診資料,通過辨證論治選取恰當扶正補虛的藥物;
2) 針對兒童哮喘發病的宿根伏痰,根據患兒臨床表現,辨別痰之寒熱,依癥給藥;
3) 針對兒童支氣管哮喘發病的外因以風邪為主,依據患兒臨床癥狀,明辨風邪夾雜其他外邪,辨證施藥。在緩解期,外邪病癥已緩解,祛邪藥量是急性期治療藥量的1/3~1/2;
4) 針對發作時所出現的合發、并發、繼發病及與兒童支氣管哮喘相關的共存疾病, 如過敏性鼻炎、便秘、過敏性結膜炎、小兒濕疹、小兒變態反應性唇炎、腺樣體肥大、分泌性中耳炎等,在膏方配制中應依據哮喘兼病加入相應藥物, 體現整體治療的思路。
04
病案解析
患兒,男,5 歲,2018 年 6 月 21 日初診。
主訴:間斷咳嗽 3 個月余。晨起咳嗽喘息,劇烈活動后及夜間咳喘明顯加重,體溫正常。期間多次間斷服用頭孢類、大環內酯類等抗生素藥物治療無效,后經布地奈德霧化治療、異丙托溴銨吸入治療及孟魯司特鈉等抗哮喘藥物治療后,夜間咳嗽基本控制,但仍晨起咳喘及活動后咳喘。
刻診癥見:干咳,晨起咳嗽,運動后咳嗽,無痰,食納可,夜寐安,大便干,三五日一行,小便正常。舌質紅,少苔,脈浮細數。脈沖振蕩肺功能報告示:氣道阻力未見異常。總IgE>200 IU/ml (參考區間<100 IU/ ml) ,對貓、皮屑過敏。患兒出生后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有濕疹史。其母有哮喘病史。
西醫診斷:咳 嗽變異性哮喘。
中醫診斷:咳喘 (風咳兼陰虛內熱) 。治以消風止咳,清熱養陰。
經過中藥湯劑治療,咳喘基本消失,病情進入慢性持續期中后階段,復診時改為膏方調理。擬方如下:連翹、防風、辛夷(包煎) 、石菖蒲、桑白皮、北沙參、麥冬、枇杷葉、款冬花、紫蘇子、火麻仁、瓜蔞仁、 生地黃、白芷各50g,百合75g,苦杏仁、枳殼各30g,紫草、甘草、桔梗各40g,甜葉菊15g,飴糖150g。上方一料制作膏方30袋,每袋15g,每次1袋,每天兩次口服。后繼服3料膏方,病情穩定,咳喘平息。隨訪半年咳喘未復發。
按語:本例患兒稟賦有異,伏風內潛,郁久生熱傷陰,外風入侵,兩風相合發為本病。哮喘患兒多半有過敏性鼻炎,治療上哮喘和過敏性鼻炎應同時治療。膏方中用連翹、防風、辛夷、石菖蒲疏風祛痰散結,宣通鼻竅;桑白皮、北沙參、麥冬、炙杷葉、百合、款冬花潤肺止咳;苦杏仁、紫蘇子、 火麻仁、瓜蔞仁、枳殼宣降肺氣,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生地黃清熱養陰;白芷、紫草、甘草、桔梗解毒利咽,消腫止痛。收膏時提倡使用飴糖,飴糖性味甘、溫,歸脾、胃、肺經,具有補脾和中、護胃緩急、潤肺止咳的作用,特別適合兒科哮喘病使用。諸藥共奏祛風化痰、利鼻咽通腑氣、潤肺止咳平喘之效。在膏方配制時用平時五劑藥的用量制膏,服用1個月,減少了藥物的用量,并且膏方中盡量不用有毒性的藥物,適合長期服用。膏方的使用應依據中醫整體觀念,將現代醫學的哮喘分期及合病、并病、繼發病的治療與中醫辨證論治相結合,選藥上兼顧傳統中藥藥性和現代中藥藥理,精準選藥,可提高療效,減少激素等西藥的應用,降低哮喘的復發率,提高患兒治療的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