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遠和霧茶產于江西安遠和霧鄉一帶(安遠縣九龍山脈和霧山),于1985年研制,屬于圓直形炒青綠茶。 【產地】
安遠縣位于江西省贛州市東南部,閩、粵、贛三省交匯處,屬典型的丘陵山區縣,境內丘陵山地交錯,層巒疊嶂,群山起伏,樹木茂密,有獨特的原始森林,森林覆蓋率達83.4%。
安遠縣地處南嶺山脈的延續地帶,屬中低山與丘陵區,和霧山海拔為337米。地勢中部突起,向南北傾斜,北部又向北東傾斜。東西邊緣高。高半部為孔田低山丘陵區,南東部地處武夷山脈南緣。縣境大地構造的位置處于華南加里東褶皺帶東南部邊緣,南嶺東西構造帶與武夷山新華夏系構造帶的復合部位。
安遠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8.7℃。終年云霧繚繞,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640mm,無霜期長,土質肥沃,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極宜于茶樹芽葉的生長,茶樹長勢旺盛,持嫩性強。
【歷史淵源】
安遠縣產茶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宋朝時期九龍山就有栽培茶樹,也是贛南采茶戲的發源地。《安運縣志》記述:“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搓之,拍之焙之,穿封之”。可見其鮮葉采摘之細致講究,制造工藝之精巧。清朝雍正五年被立為貢品,久負盛名。 《贛州府志·物產志》載:“茶,儲山、九龍山、盤古山所產皆著名”。 據《安源縣志》記載:“爾乃披荒阜之捺荊兮,藝蒙頂之芬叢;樹經冬而含秀兮,芽乘春而程工;發馨于巖壑兮,媲源瀣奚帛崇;以陸羽之元經兮,還生盧仝之腋風;會上貢于九重兮,何羨乎六安、武夷之青蔥”。從這段記載里,可以看出安遠九龍茶歷史之悠久。到了明代初葉,這里產茶更有發展,并由生產團茶改為散茶,茶葉的花色品種有上春、二春、大莊、勻莊、子芽頭、茶末等多種。到了清初作為貢茶,所貢茶葉都是細嫩芽葉。
【制作工藝】
安遠和霧茶采摘茶樹良種福鼎大白茶為原料,一般在“清明”前后三、四天采摘。采摘的標準是一芽一葉初展,做到不采紫芽葉、病蟲葉、破損葉、雨露水葉,采回后及時攤放在干凈無異味的簸箕內2~8小時(依氣溫高低靈活掌握)。在厚度達1寸左右,鮮葉失水率在5~10%時,按鮮葉進廠先后依次制作。
安遠和霧茶的制作工藝分為殺青、清風、揉捻、炒胚(初干搓條)、攤晾、提毫、烘焙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品質特點】
安遠和霧茶不分級。條索緊細彎曲,色澤翠綠油潤,白毫滿披,滋味鮮醇甘爽,香氣清高持久,湯色清澈明綠,葉底嫩綠勻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