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城翠峰茶又名“谷城毛峰茶”,簡稱“翠峰茶”。產于湖北省谷城縣西北境內之天目山東北峰的谷城,因產地而得名,屬于烘青翠峰茶類名茶。
【茶區環境】
谷城縣隸屬湖北襄陽市,地處襄陽西部,漢江中游西岸,武當山脈東南麓。西北、西南三面群山環抱,地勢西高東低。谷城縣西部屬武當山余脈,南部屬荊山余脈,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30多座,其中西南部的青龍山,海拔1584米,為全縣境內最高峰,北部和中部多為海拔200至400米的丘陵,僅東部漢江沿岸及南河、北河下游為平原。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高、東北低,坡度傾斜1∶2。西南部海拔900米以上高山72座,千米以上高山42座,呈折扇形,聳峙于縣境西南邊緣。最高峰為趙灣鄉的青龍山,海拔1584米,最低點為茨河鎮九道灣,海拔71米。
翠峰茶廣泛種植在長樂鎮谷城村,谷城海拔1000米,山嶺高聳,神木參天,共有霄峰、大人峰、鵬博峰、晏坐峰和御愛峰五大峰。谷城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為常綠闊葉混交林自然帶,具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特點。年均降水800至1200毫米,年均氣溫15.4℃,年日照時數1894.2小時,日照率43%,無霜期234天。嶺峰高處多霧,峰谷山坡多為黃、紅壤,土質肥沃,結構疏松,氣候潮濕,有絕佳的種植環境,對茶樹生長十分有利。
【歷史淵源】
翠峰茶文化底蘊豐厚。唐代陸羽曾隱居谷城東麓著《茶經》 ,宋時谷城盛行“茶宴”,后傳至日本,逐步發展成日本“茶道”,故谷城又有“茶圣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譽。翠峰茶自唐宋以來歷以“崇尚自然,追求綠翠,講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稱。
谷城產茶歷史悠久,始栽于唐,聞名于宋。宋朝的翰林學士葉清臣在他的《文集》中說:“錢塘、谷城產茶質優異”。南宋時,日本佛教高僧圣一禪師、大應禪師(即南浦紹明)渡洋來我國,在谷城寺研究佛學。歸國時帶去翠峰茶籽和飲茶器皿,并把“抹茶”法及茶宴禮儀傳入日本。在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禪寺,遇朝廷欽賜袈裟、錫仗時的慶典或祈禱會時,往往會舉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賓客,參加茶宴者均為寺院高僧及當地社會名流。湖北谷城寺的“翠峰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禪林高韻而聞名與世。谷城寺的飲茶之風極盛,長期以來形成了翠峰茶宴的一套固定、講究的儀式:舉辦茶宴時,眾佛門子弟圍坐“茶堂”,依茶宴之順序和佛門教儀,依次獻茶、聞香、觀色、嘗味、瀹茶、敘誼。先由往持親自調沏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稱為“沏茶”;然后由寺僧們依次將香茗一一奉獻給赴宴來賓,為“獻茶”;赴宴者接過茶后必先打開茶碗蓋聞香,再舉碗觀賞茶湯色澤,爾后才啟口在“嘖嘖”的贊嘆聲中品味。茶過三巡后,即開始評品茶香、茶色,并盛贊主人道德品行,最后才是論佛頌經、談事敘宜。
清代《谷城縣志》載:“谷城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貯之以饋人,開山祖法欽師曾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即今翠峰茶是也”;又據《續谷城縣志》記載:“產茶之地,有谷城四壁塢及裹山塢,出產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谷城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貯之以饋人,開山祖欽師曾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即今翠峰茶是也”。
新中國成立后,有關部門重新研制翠峰茶并獲得成功。
【制作工藝】
谷城翠峰茶鮮葉在谷雨前后采摘,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通常制作1公斤特級或一級翠峰茶需采6.2萬個左右鮮芽葉。
谷城翠峰茶以手工炒制,小鍋殺青,扇風攤涼,輕揉解塊,初烘攤涼,文火烘干攤涼,低溫烘干等多道程序加工制成。 【品質特點】
谷城翠峰茶條索纖細苗秀,芽鋒顯露,細嫩有毫,色澤翠綠,香氣清新幽馥,滋味嫩鮮醇厚,湯色嫩綠瑩亮,葉底嫩勻明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