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
黑龍江省地處東經121°11′- 135°05′北緯43°25′- 53°33′之間,是我國東北部的邊境省份。北部和東部隔黑龍江、烏蘇里江與蘇聯相望, 南與吉林省接壤, 西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南北最大距離約1120公里, 東西最長距離約930公里。面積46萬平方公里, 占全國總面積的 4.8%, 居全國第六位。全省總人口3488.8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2458.5萬人; 滿、朝鮮、回等49個少數民族人口199.1萬人。人口密度為76.75人/平方公里。現轄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雞西、伊春、雙鴨山、七臺河、鶴崗、黑河11個地級市, 68個縣和1個自治縣, 71個區。省人民政府駐哈爾濱市。
黑龍江省的礦產勘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發現了17種礦產,只有煤礦一種曾探求出一定儲量。黑龍江省現已發現的礦產達131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74種。石油、石墨、矽線石、鑄石玄武巖、石棉用玄武巖、水泥用大理巖、顏料黃土、火山灰、玻璃用大理巖和鉀長石等10種礦產的儲量居全國之首,煤炭儲量居東北三省第一位。黑龍江省現已開發利用的礦產達39種,各類礦產年產值居全國第二位。
黑龍江省礦產資源的特點:
(一)礦產種類比較多,到1985年底共發現礦產114種,占全國同期發現147種礦產的77.6%。
(二)金屬礦產中,單一組分的礦床少,多為共生、伴生礦床,礦石組分復雜。如翠宏 山鐵多金屬礦床,探求出的儲量鋅、鎢為大型礦床,鐵、鉛、鉬為中型礦床,銅為小型礦床 。多寶山銅礦床,為大型礦床,其中的伴生金也達大型規模。這有利于綜合利用,使一礦變 多礦,但在選礦上增加了復雜性。
(三)一些金屬礦產貧礦多富礦少。在探求出的鐵礦儲量中92.62%是貧礦,富礦只占7.38%。在探求出的銅礦儲量中92%是貧礦,富礦只占8%。
(四)既有優勢礦產,也有短缺礦產。優勢礦產有石油、煤、黃金、銅、石墨、矽線石 、黃粘土、瑪瑙、花崗巖類石材、鑄石玄武巖、火山灰、熔煉水晶、沸石、泥炭等14種。短缺礦產有鐵、錳、鉻、鋁、汞、磷、鉀、巖鹽、石膏、天然堿等10種。優勢礦產中,大慶油田為大型油田,其儲量及開采量均居全國首位。煤礦儲量居全國第十二位,但煤質好,主要是煉焦用煤。黃金儲量居全國第三位,其中砂金儲量居全國第一位。晶質石墨儲量非常大,不僅居全國首位,而且位于世界前列。矽線石在中國首次探求出儲量。黃粘土,通稱老萊黃粘土,隨著溫度的升高可改變顏色,是國內少有的礦產,花崗巖類石材的材質非常好,鑄石、玄武巖儲量居中國第一位。多寶山銅礦的儲量居全國銅礦床第五位,亟待開發利用。
黑龍江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
到1985年底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34種,占全省已探出儲量的56種礦產的60.7%。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金、銅、鉛、鋅、銀、鎘、銦、鎵、硒、螢石、石 墨、硫鐵礦、磷(伴生)、石棉、沸石、黃粘土、火山灰、珍珠巖、鑄型用砂、耐火粘土、 陶瓷粘土、壓電水晶、熔煉水晶、水泥用石灰巖、水泥配料粘土、鑄石玄武巖、石材花崗巖 、熔劑用石灰巖、地下水、礦泉水等。已開發利用的礦產地近1000處,其中石油采區7處,天 然氣采區2處,煤礦區(井田)791處(統配煤礦32處,地方煤礦80處,鄉鎮煤礦679處),金礦采區22處(砂金21處,巖金1處),鐵礦15處,銅礦2處,水泥用石灰巖8處,水泥配料粘土5處,石墨4處,熔劑用石灰巖2處,螢石,鑄型用砂、耐火粘土,磷礦(伴生)、石棉、沸石 、黃粘土、火山灰、陶瓷粘土、珍珠巖、壓電水晶、熔煉水晶,鑄石玄武巖各1處。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處于著名的蒙古高原東南部,大多數地方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形地貌多種多樣。內蒙古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從東北向西南綿延3000多公里,可劃分為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和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高原四部分
內蒙古是我國的礦產大省,特別是稀土資源儲量居世界之首。為更好地發揮礦產資源優勢 ,創造良好的礦業環境,從1996年起,自治區15個行政部門聯合行動,依 法對全區礦業秩序進行綜合治理。整頓中,有關單位自上而下開展了聲勢浩大、 形式多樣的礦業法規宣傳活動。主管部門則根據全區784個大小礦產地的開發 現狀,分別以黃金、煤炭、稀土等熱點礦種為突破口,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 的原則,加大了依法行政的力度,并通過了國土資源部的檢查驗收。
內蒙古礦產資源富集,目前,世界上已查明的140多種礦產中,現已發現礦產種類128種,其中儲量居全國前十位的有56種,探明儲量的78種,22種列前3位,7種居全國首位,特別是煤炭處于我國北方露天礦群的集中地帶,儲量極其豐富。現已查明含煤面積達10多萬平方公里,累計探明儲量2400億噸,占全國探明儲量的25%以上,居全國第二位。預測儲量12000億噸,僅次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依克昭盟、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盟、赤峰市和哲里木盟等地區煤的儲量最為集中,占全區總量的95%以上。鄂爾多斯煤田已探明的儲量約占全國總儲量的1/10,居內蒙古及全國之首。內蒙古大部分煤田地質構造簡單,煤層穩定,厚度大,埋藏淺,便于開采。該區煤的品種也比較齊全,特別是依克昭盟東勝煤田的精煤和阿拉善盟的無煙煤著稱于世。據初步測算,內蒙古煤炭資源的潛在價值為11.2萬億元,居各種資源之首。內蒙古的鈮金屬儲量約190多萬噸,芒硝儲量、天然堿儲量、硫鐵礦、稀土氧化物儲量居全國第一,包頭地區的白云鄂博以鐵、鈮、稀土等多種金屬共生礦藏馳名,是內蒙古最大的鐵礦,它的稀土儲量比世界其他各國已探明儲量的總和還多好幾倍。此外,內蒙古的鉻鐵、銅、鉛、鋅、鎢、鉬、錳、金、銀等有色金屬和貴重金屬,螢石、石灰石、石油、石墨、石棉、石膏、水晶石、硫磺等非金屬的蘊藏量也都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吉林省
吉林省簡稱吉,位于中國東北地區中部。現轄l自治州、25市、20縣、3自治縣。面積18萬多平方千米。有漢、朝鮮、滿、回、蒙古、錫伯等民族,共2466萬人。一月平均氣溫一般在-20 - -14℃之間,興安嶺、長白山區在-23℃以下,七月平均氣溫大部分地區在20-23℃之間。年平均降水量為350-900毫米,東南山區可達1000毫米以上。主要河流有第二松花江、牡丹江、渾江、圖們江(中朝界河)、鴨綠江(中朝界河)等。著名湖泊有松花湖(即豐滿水庫)和白頭山天池(中朝界湖)。
礦產資源
現發現礦產136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種的84%,探明儲量的礦產有88種,占全國探明儲量礦種的50%,是國內有較多礦種的省區之一。在已發現的礦產中,既有能源礦產,又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5大類礦產基本齊全。在已探明的礦產中,有39種礦產在全國同類礦產中居前10位。其中硅灰石、油頁巖、浮石、火山渣等居全國首位。伴生、共生礦產多。全省伴生礦占1/3,大部分探明儲量的銅、鉛、鉬、鎳、金等有色金屬和貴金屬伴生多種有益元素。貧礦多,富礦少。鐵礦石品位在30%以下的貧礦占總儲量的99%以上,銅礦富礦僅占總量的7.4%。非金屬及鉬、鎳礦等儲量豐富,煤、銅等能源和金屬儲量少。
遼寧省
遼寧省(簡稱遼)位于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南臨黃海和渤海。面積l5萬多平方千米。轄28市,20縣、10自治縣。有漢、滿、蒙古、回、朝鮮、錫伯等民族,共3946萬人。主要河流有遼河、鴨綠江(中朝界河)、大凌河、太子河、渾河、繞陽河等。一月平均氣溫-15--5℃,七月(沿海八月)22-26℃。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
遼寧省地質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種類齊全配套,區位條件好,全省礦產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中小礦床多、大型特大型礦床少,部分支柱性礦產(如鐵礦)貧礦和難選礦多,富礦少。
截至2000年底,在遼寧省境內共發現各類礦產資源110多種,全省有探明儲量并納入《遼寧省礦產儲量表》的礦產共70種;固體燃料礦產3種;非金屬礦產42種,礦產地668處,各類礦山企業6千余外個,礦產儲量潛在價值為1.06萬億元(不含石油、天然氣、煤成氣、鈾、地熱、地下水、礦泉水、玉石和含鉀巖石等礦產)。保有儲量在全國居首位的礦產有鐵礦,紅柱石,菱鎂礦、熔劑灰巖、硼礦、金剛石、透閃石7種;居第二位的礦產有玉石、滑石、玻璃用石英巖;居第三位的礦產有油頁巖、飾面用輝長巖、珍珠巖;居前五位的礦產還有石油、錳、冶金用石英巖、冶金用白云巖、冶金用砂巖、硅灰石、水泥配料頁巖、水泥肥料頁巖、水泥大理巖。此外,天然氣居全國的第七位,鉬礦、耐火鉆土、石煤居全國的第八位。
礦產資源
黑色金屬及冶輔助原料礦產產地127處(按截至2000年底有保有儲量的礦產地統計,下同),有鐵、錳、紅柱石、菱鎂礦、普通瑩石、熔劑灰巖、熔劑 白云巖,冶金用石英巖、冶金用砂巖及耐火粘土共10種,其中鐵礦儲量占全國的 四分之一、菱鎂礦儲量約占全國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鐵礦:遼寧是全國鐵礦集中產地之一,產地70處,保有儲量109.48億噸,其中工業儲量56.48噸,占總量52%。礦石類型以含鐵石英巖(貧礦)為主,礦體厚度大、埋藏淺,適于大規模露天開采。主要集中分布于鞍山、遼陽及本溪地區、約占全省總儲量90%以上。主要生產礦山有鞍山齊大山南采區、齊大山北采區、眼前山(眼前山區)、東鞍山、大孤山;本溪南芬、歪頭山、北臺;遼陽弓長嶺一、二礦區等。
錳礦:主要分布于遼西朝陽瓦房子及凌源太平溝、均為貧錳礦石、產地3處保有儲量3814萬噸,其中工業儲量1134萬噸,占總量的30%。
菱鎂礦:主要分布于海城--營口一帶,產地11處,保有儲量25.6億噸。其中工業儲量11.2億噸,占總量44%。
熔劑用灰巖:主要分布于遼東半島及本溪地區,產地10處,保有儲量14.4億噸,其中工業儲量8.8億噸,占總量61%。
冶金用白云巖:產地7處,保有儲量5.4億噸,其中工業儲量4.7億噸,占總量的87%。
有色金屬、貴金屬及稀散元素礦產:
有色金屬、貴金屬及稀散元素礦產地148處,是全國有色金屬重要產地之一。
銅:產地18處,保有儲量銅27.0萬噸,其中工業儲量12.8萬噸,占總量的32%。
鉛:產地20處,保有儲量鉛31.7萬噸,其中工業儲量7.7萬噸,占總量的24%。
鋅:產地22處,保有儲量鋅95.2萬噸,其中工業儲量30.4萬噸,占總量的32%。
鉬:產地8處,保有儲量鉬27.6萬噸,其中工業儲量10.0萬噸,占總量的36%。
金:分布遍及全省,相對集中于丹東、撫順、阜新及朝陽等地區。巖金、砂金 、伴生金共55處。大多數產地已開發利用,主要生產礦山有五龍、四道溝、白云 、二道溝、新甸、柏杖子、紅透山等。
銀:產地11處,主要生產礦山有紅透山及八家子等。
能源礦產
石油、天然氣: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為20.6億噸、天然氣21.9億立方米。
煤:產地(井田)144處,保有儲量60.2億噸,其中工業儲量53.9億噸,占總量85%。
全省煤礦產地主要分布于沈陽、鐵嶺、撫順、阜新、北票、錦州、朝陽等地區。省內煤種以氣煤、長焰煤及長褐煤為主。
油頁巖:產地3處,主要集中分布在撫順,全省保有儲量36.4億噸,其中工業儲量32.8億噸,占總量90%。
化工、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礦產
化工、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礦產34種,產地160處,非金屬礦產種類多、分布廣、儲量豐富。全省有探明儲量的礦產為硼,硫鐵礦、電石灰巖、含鉀砂頁巖、砷、磷、泥炭、金剛石、石墨、水晶、硅灰石、滑石、云母、長石、玉石、水泥原料、玻璃原料、飾面石材、高嶺土、陶瓷土、膨潤土、珍珠巖、沸石、透閃石等共三十多種,其中硼,金剛石、滑石、玉石等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
硼:集中分布于鳳城、寬甸、大石橋一帶。產地18處,保有儲量B2O3為2611萬噸。其中工業儲量1569萬噸。主要礦石類型為硼鎂石及硼鎂鐵礦。主要生產礦山有楊木桿、二人溝、欒家溝、后仙峪等。
硫鐵礦:產地10處(不含伴生硫產地),保有礦石儲量3908萬噸,其中工業儲量2467萬噸。
水泥灰巖:主要分布于遼東半島及太子河流域,產地39處,保有儲量19.6億噸,其中工業儲量12.7億噸,主要生產礦山有周水子南山、周水子玉山、福金溝、火連寨、牛毛嶺、下富爾溝、小屯、雙廟子等。
金剛石:集中分布于瓦房店一帶,原生金剛石產地6處、金剛石砂礦3處,保有儲量金剛石2000千克。
玉石:保有儲量8.3萬噸,累計消耗儲量占累計總儲量95%以上。
膨潤土:分布于黑山、凌源、建平及法庫一帶,產地4處,保有儲量5391萬噸,其中工業儲量2349萬噸。
飾面用石材:主要有飾面用輝長巖、飾面用大理巖等。
玻璃原料:主要有玻璃用石英巖、玻璃用白云巖、玻璃用砂等。其中玻璃用石英巖產地7處,保有儲量2.6億噸;玻璃用砂3處,保有儲量1782萬噸。
北京市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的西北隅,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基本構成西、北、東三面環山,東南低緩呈一平川的地形概貌。北部山地屬燕山山脈又稱軍都山,西部山地屬太行山脈又稱西山。從軍都山穿流而過的河谷有溫榆河、潮白河及洵河;而發源流經西山的河流有永定河、拒馬河、清水河和大石河。陡峻的山峰、蜿蜒伸展的河谷構成了婀娜多姿、峻美妖嬈的美麗畫卷。北部山區矗立著險峰林立、怪石崢嶸的云蒙山和峰巒起伏、溝谷縱橫有著北京最大面積天然林場的海坨山及群峰爭秀、溪水長流、林木茂盛的霧靈山。西部山區則坐落著峰雋水美的北京第一高峰—東靈山,享有花的海洋的百花山以及奇峰挺秀、峭壁陡巖、玫瑰爭芳斗艷的妙峰山。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全國政冶、文化中心,是“中國猿人—北京人”的發詳地。全市面積16800平方公里,蘊藏著比較豐富的地質礦產資源,礦產開發利用和采冶活動歷史悠久,采金、冶鐵、陶瓷業始于秦漢,西山煤礦發韌于遼金之前,到元、明、清時期采礦和京能礦業已很興盛。
在北京發現各類礦產124種,其中列入礦產儲量表的有66種,礦產地359處,保有儲量潛在價值3232億元,按單位面積列全國第六位。礦產儲量排名全國前三位的有l6個礦種。現全市開采礦山2l70處,其中國有礦山74處,從業人員l3萬多人,礦業產值25億元。產量較大,產值較高的礦種主要有煤、鐵、金、建材礦產的石灰石、白云石、花崗石、大理石、砂石粘土以及地下水、地熱、礦泉水等。
礦產資源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北京地區擁有的各類礦產資源條件在世界各國首都中是少有的,在我國的大型城市中也是得天獨厚的。資源品種多、儲量豐富,礦種配套比較齊全。一批以北京礦務局的西山煤炭基地、首鋼公司的密云鐵礦、京都黃金公司的懷柔黃金礦山和北京建材集團的多個建材資源礦山為基礎的礦業企業,長期以來對北京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起著有力的支撐作用,目前年產礦石總量6700多萬噸,總量自給率達60%以上。還有與北京一千多萬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地下水資源,現每年開采達27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2/3,已成為全市主要供水水源;北京現有四個地熱田,水溫多在40。—60℃。已有100多口井在利用開發,顯示良好的發展前景;礦泉水也很豐富,已勘查91處可供利用;近年來大量具有觀賞、科普、保存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和地質遺跡,正作為旅游觀光的優良場所被開發利用。隨著首都經濟的發展,北京礦產資源應用開發的路子越來越廣,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礦產資源。
天津市
天津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北屏燕山,東臨渤海。全市除薊縣低山丘陵外,一般為海撥2-5米的平原。由上游五源匯成的海河流貫市區,流向東南50千米注入渤海。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港口有80天封冰期,年降水量550毫米左右,大都集中在夏季。
地質礦藏:
天津礦產資源較多,蘊藏量較為豐富,已經探明的近30種,其中有金屬礦, 非金屬礦、能源礦、地下熱能等。金屬礦主要分布在天津北部薊縣山區;非金屬礦主 要分布在山區和濱海平原;能源礦和地熱資源主要埋藏在濱海平原下部。 金屬礦:有薊縣東西水廠錳硼礦,薊縣團山子鈾礦,薊縣太平莊黃花山、鳳凰山 的鎢礦,薊縣鉬礦,許家臺銅鉛礦,薊縣黃花山金礦,薊縣黃花山磁鐵礦,鐵嶺子赤鐵 礦。
非金屬礦:
有產于薊縣山區中上元古界地層的石灰巖、白石巖、石英巖、石英砂 巖和石英,薊縣下營磷礦,薊縣石臼硫鐵礦,薊縣小辛莊、劉吉素重晶石礦,薊縣朱耳 鉀 礦等。 建筑材料礦:盤山花崗巖和黑老山迭層石灰巖,水泥原料石灰巖、粘土,玻璃原料石 英砂、長石 以及紫砂陶土和麥飯石。
能源礦:
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炭、地熱等。石油和天然氣分布在濱海平原和渤海, 現開采集中在海岸一帶。煤炭資源多儲藏在平原地區的下部,初步探明含煤面積近4000 平方公里,煤層4~14層埋深1000多米。地熱資源埋藏深度在60-1000米之間,水溫一 般有30~63℃,更深的可達58-96℃。從1936年開鑿第一眼地下熱水井起,至今已打 出200多眼,王蘭莊地熱田已進行開發利用,水溫37-52℃,單井出水量達80噸/時,開 發前景廣闊。
河北省
河北省平原占多數,其次是山地和高原。冀西、北太行山、燕山海拔約1000米,北端壩上高原與內蒙古高原毗連。省東南河北平原,由黃河、海河、灤河沖積而成,海拔200米以下,有洼淀、白洋淀等。海河以衛河為源。全省五分之三面積屬海河流域。
礦產資源
河北礦產資源豐富,煉焦煤和石油、鐵礦石儲產分居全國第一、三位。有著名的華北油田,開灤煤礦及遷安、邯鄲鐵礦,石家莊、邯鄲等新興工業基地。
河北還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16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74種,儲量居全國大陸省份前10位的有45種。這些資源分布廣泛,體系比較完整,具有建設大型鋼鐵、建材、化工等綜合工業基地和發展煤化工、鹽化工、油化工的有利條件和良好基礎。
河南省
河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古為豫州之地,故簡稱“豫”,向有“中州”“中原”之稱。省人民政府駐鄭州市。河南省地理標:北緯31度23分一36度22分,東經110度21分一116度39分。省境東西長580公里,南北寬550公里,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全省總人口9240萬。有回、蒙、滿、壯等51個少數民族,1000多萬人。
礦產資源
河南礦產資源豐富,現已發現107種礦藏,全省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76種,其中47種居全國前10位,13種居全國第三位,鑰、藍石棉、天然堿、珍珠巖等7種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一位,鋁土礦和耐火粘土儲量以及黃金、煤炭產量居全國第2位,已探明儲量的天然氣居全國第3位,玻璃用石英儲量居全國第4位,螢石儲量居全國第5位。
形成了三大優勢礦產系列:
其中能源系列:煤炭產量居全國第二位,天然氣居全國第三位,擁有中原油田、河南油田。
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產資源系列:鉬居全國第一,金、鋁均居全國第一。
非金屬礦產資源系列:耐火粘土、珍珠巖、天然堿、溶劑用灰巖、鹽、水泥灰巖等六大非金屬礦儲量均居全國前列。
山東省
山東省簡稱魯,地處黃河下游,黃海、渤海之濱。春秋戰國時為齊、魯等國地。大秦置濟北、膠東、瑯岈等郡,漢屬青、兗、徐州,金為山東東西二路,明置山東布政使司,清為山東省。現轄2地區、15地級市、33縣級市、61縣。約60個市縣對外開放。全省面積達15萬多平方千米。人口為8871萬人(1949年4549萬人),僅次于湖南。有漢、回、滿等民族。省會濟南。
礦產資源
山東省現已發現各類礦產144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75種,其中能源礦產7種、金屬礦產24種、非金屬礦產42種、水氣礦產2種;已發現但尚未探明儲量的礦產69種,其中20種已開采利用。探明儲量的礦產地1483處,平均每萬平方公里94處,為全國平均值的4.2倍。探明礦石總量約900億噸。截止1996年底,全省探明礦產(不含地下水、礦泉水、地熱)保有儲量潛在總值45136億元,為全國礦產資源潛在總值的4.98%,居全國第七位,單位面積占有值居全國第3位,人均占有值居全國第11位。
山東省探明礦種比較齊全,探明礦產儲量總量較大,儲量豐富的一些重要礦產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現已探明的保有儲量列全國前10位的礦產有58種,列全國前5位的有36種,其中金礦、自然硫、石膏、玻璃用砂巖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石油、鈷礦、菱鎂礦、金剛石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晶質石墨、滑石、鋰鹽、堿用灰巖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三位。國民經濟賴以發展的15種支柱性重要礦產在我省都有探明儲量,其中煤、石油、鐵礦、鋁土礦、金礦、鉀鹽、石灰巖、礦鹽等礦產居全問前10位。全省已探明的各種礦產資源,為發展山東經濟和礦業開發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山西省
山西省位于中國北部的黃土高原上,地處黃河流域中段。南起北緯34°34',北至北緯40°44';東起東經114°32',西至東經110°15'。分別與河北省、河南省、陜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為鄰。因地處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山西(別稱山右);又因位于黃河以東,亦稱河東;春秋時期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國分晉,所以又稱三晉。
礦產資源優勢:
山西是我國的重要能源基地,礦產資源豐富,素有"煤鐵之鄉"之稱。山西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分布廣,發現礦產105種,已利用的礦產67種,儲量居全國第一位的礦產有煤、鋁、耐火粘土、鎵礦、鐵釩土、沸石及建筑石料用灰巖。
山西煤炭資源的地位一直排在全國的首位,煤炭是山西省最大的優勢礦產資源。山西煤炭資源分布從北至南有大同、寧武、西山、沁水、霍西、河東六大煤田及渾源、五臺等煤產地,含煤面積6.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39.6%,截止1999年底,煤炭總資源儲量2681.62億噸,其中可采、預可采儲量為702.87萬噸,占26.21%;基礎儲量為1167.63億噸,占總資源儲量的43.54%;其余1513.99億噸均屬可研程度低的資源量(包括原表外儲量),占總資源儲量的56.46%;山西另一優勢礦種鋁土礦,總資源儲量為9.89億噸,其中可采、預可采儲量為0.99億噸;基礎儲量為1.07億噸,資源量8.82億噸,三者占鋁土礦總資源儲量的百分比分別為10.03%、10.84%、89.16%;鐵礦總資源儲量為38.97億噸,其中可采、預可采儲量為4.81億噸,占總資源儲量的12.35%;基礎儲量5.49億噸,占14.08%;資源量為33.48億噸,占鐵礦總資源儲量的85.92%。
礦產資源特征:
山西礦產資源豐富,從品種到儲量在全國都占重要地位。現在全省發現的礦產已達百種,礦點及礦化點達3000余處。已探明儲量的有煤、鐵、鋁、銅、鉬、鈦、鎵、鉛、鋅、金、銀、鉆、石灰石、粘土、石膏、芒硝、鎂鹽等49種,礦區達620處。其中煤、鋁土、耐火粘土、鐵礬土、珍珠巖、鎵、鉑的儲量居全國之首;金紅石、鎂鹽、芒硝的儲量居全國的第二位,鉀長石儲量位列第三;鈦鐵、熔劑石灰石的儲量居于第四;長石、石膏、鈷、銅、鍺、金的儲量在全國名列前茅。
分布廣泛。煤、鋁土礦、耐火粘土、石灰巖、白云巖等沉積礦產分布十分廣泛,其中2000米以淺的含煤面積達5.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34.6%;水泥用灰巖、電石用灰巖、白云巖等蘊藏量豐富,厚度大,出露面積達2.34萬平方公里。
相對集中。占全省90%以上的鐵礦資源儲量分布在五臺山區和呂梁山區;石膏均分布在北緯38°以南的太原--襄汾和潞城一帶;占全省95%以上的銅礦儲量集中分布在中條山區;芒硝、鎂鹽和鹽礦全部分布在運城鹽湖;錳、石墨、銀、膨潤土、沸石、珍珠巖等礦產分布在晉北陽高、靈丘、大同、渾源一帶。
礦石工業類型較全,貧礦多富礦少。煤的種類從褐煤到無煙煤都有;耐火粘土有高鋁粘土、硬質粘土、半軟質粘土和軟質粘土四種類型;石灰巖有電石用灰巖、水泥用灰巖、熔劑用灰巖、玻璃用灰巖、建筑石料灰巖等類型。一些重要的礦產資源富礦少貧礦多,如鐵礦中富礦儲量僅占6.44%,富銅礦占13.86%,高鋁硅比的鋁土礦占12.89%,石膏、硫鐵礦無Ⅰ級品礦石等。
共伴生礦多。以鋁土礦為主的本溪組含礦巖系中,伴生有鈮、鈧、鎵等稀有、稀土金屬,并與耐火粘土、鐵釩土、山西式鐵礦共生;在含煤地層中共生有煤層氣、硫鐵礦、高嶺巖、軟質粘土;許多的內生礦產中常伴有多種組份可綜合回收利用,如中條山銅礦中伴生有鈷、鉬、金、銀、硫、靈丘縣刁泉礦區為鐵、銅、金、銀綜合礦床,小青溝一帶是銀、錳、鉛、鋅綜合礦床等。
地質條件簡單,開采條件好。許多重要礦床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礦體多為層狀、似層狀,規模較大。許多非金屬礦床均適宜露天開采。
山西主要的優勢礦產資源有煤炭、鋁土礦、鐵礦及非金屬礦;煤炭資源的特點是儲量巨大,分布集中,煤田地質構造簡單,埋藏淺,易于開采,煤炭品種齊全,品質優良從氣煤--無煙煤均有,著名的晉城"蘭花炭"早已聞名海內外。煉焦用煤占全國的56.5%,無煙煤占全國的43.06%。離柳-鄉寧優質煉焦煤、晉城-陽城優質無煙煤、大同侏羅系的優質動力煤早已被原國家計委列為我國稀缺礦種;鋁土礦是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優勢資源,分布廣且集中,僅埋深在400米以上的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截止1999年底,保有儲量9.89億噸,占全國的41.57%,儲量位居全國之冠;其它如銅礦、鐵礦、金礦及許多重要的非金屬資源也都在全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全省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產中,具有資源優勢并在國民經濟、工農業生產和外貿出口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礦產為煤、鋁土礦、鐵礦、銅礦、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巖、電石用灰巖、熔劑用灰巖、芒硝、石膏、硫鐵礦等。此外,錳、銀、金、石墨、膨潤土、高嶺巖、硅石、含鉀巖石、煉鎂 用白云巖、花崗巖、沸石等礦產也有著非常良好的發展前景。
近年來媒體報到較多的山西的煤層氣、金紅石(鈦礦)也越來越吸引國內外投資者的關注。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是全國五個省級建制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位于中國西北東部黃河上中游。北、西北、東北與內蒙古自治 區相鄰,南、西南、東南與甘肅省接壤, 東與陜西省毗鄰。 其范圍在東徑104°17′─107°39′、北緯35°14′─39°23′之間,地形南北狹長,東西寬50─250公里,南北長約456公里,是內蒙古西部和陜西、甘肅經濟貿易的重要通道,是中國進一 步開發建設大西北的重要依托和前沿陣地。
寧夏土地總面積5.18萬平方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下降,平均海撥1000米以上,境內山地迭起,平原錯落,丘陵連 綿,沙丘、沙地散布。其中,平原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6.8%,山地、丘陵、臺地等占73.2%。黃河干流自南向北穿行于寧夏中 北部,流程達397公里,沿黃河兩岸地區,土地平坦肥沃,溝渠成網,農業綜合生產水平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名列前茅,素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黃河富寧夏”等贊譽,在這里麥稻高產,瓜果豐盛,田園如畫,自古有“塞上江南”之美稱。
礦產資源
寧夏礦產資源豐富。以煤和非金屬為主,金屬礦產較貧乏,目前已獲探明儲量的礦產種類達34種。煤炭探明儲量300多億噸,預測儲量2020多億噸, 儲量位居全國第六位,人均占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6倍,且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分布廣泛,含煤地層分布面積約占寧夏面積的1/3,形成賀蘭山、寧東、 香山和固原四個含煤區。石油、天然氣分布于靈武、鹽池地區,屬中小型油(氣)田。非金屬礦產主要有石膏、石炭巖、白云巖、石英巖(砂巖)、粘土、磷、鑄型用砂、硫鐵礦、鑄石原料和膨潤土等,其中石膏、石灰巖、石英巖及粘土為我區優勢礦產。石膏探明儲量12.77億噸居全國第5位,集中分布于中部一帶。金屬礦產除鎂(煉鎂白云巖)儲量規模達中型外,鐵、銅、鉛、鋅、 金和銀等礦產均屬小型礦床和礦點。
青海省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中國青藏高原東北部,東西長約1200公里,南北寬約800公里,面積72萬平方里。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故稱青海省,簡稱“青”。全省平均海撥在3000米以上,地理上按地區可劃分為祁連山地、柴達木盆地和青南高原山區。由于自然條件差異大,以日月山為分界線,日月山以西是牧業區,共69萬平公里,占全省面積的96%;日月山發東是農業區,共3萬平方公里,占全面積的4%。
礦產資源
青海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是一個礦產資源大省,發現的礦產地超過1500處,共有礦種125種,已探明儲量的有88種,在已探明的礦產保有儲量中,有50種居全國前10位,11種位居全國首位,特別是以下幾種資源在全國具有突出的優勢。
全省累計發現各類礦產125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產171種的73.1%;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05種,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礦產153種的68.6%。在已探明的礦產中,按礦產類型分:燃料礦產有4種,金屬礦產有42種,非金屬礦產有56種,水氣礦產有3種。
青海省
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中國青藏高原東北部,東西長約1200公里,南北寬約800公里,面積72萬平方里。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故稱青海省,簡稱“青”。全省平均海撥在3000米以上,地理上按地區可劃分為祁連山地、柴達木盆地和青南高原山區。由于自然條件差異大,以日月山為分界線,日月山以西是牧業區,共69萬平公里,占全省面積的96%;日月山發東是農業區,共3萬平方公里,占全面積的4%。
礦產資源
青海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是一個礦產資源大省,發現的礦產地超過1500處,共有礦種125種,已探明儲量的有88種,在已探明的礦產保有儲量中,有50種居全國前10位,11種位居全國首位,特別是以下幾種資源在全國具有突出的優勢。
全省累計發現各類礦產125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產171種的73.1%;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05種,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礦產153種的68.6%。在已探明的礦產中,按礦產類型分:燃料礦產有4種,金屬礦產有42種,非金屬礦產有56種,水氣礦產有3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長達5400公里,北同蒙古、俄羅斯聯邦相鄰;西為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毗鄰,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壤,東南靠祖國的青海、甘肅、西藏。新疆是聯接亞歐大陸、貫穿東西交通的橋梁,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亞歐第二大陸橋的連通,使得阿拉山口這個鐵路口岸成了通往中亞、東歐的咽喉,新疆已成為對外開放的 前沿。
新疆礦產資源總的特徵是:礦產種類多,配套程度高,有部分特色礦產,遠景潛力很大,但礦產分布不平衡,地質勘查程度較低。目前新疆已發現礦產122種,占全國已發現162種礦產的75.3%,礦產數在全國各省區中居前茅。在新疆122種礦產中,除伴生礦產等少數礦種外,大多數礦產都探明了一定儲量,其中有54種礦產500處產地列入了國家礦產儲量表。截止1987年底,探明儲量中有20種礦居全國前五位,居全國第六位到第十位有8種,有33種居西北區前兩位。居全國首位的礦產有鈹、云母、長石、陶土、蛇紋巖、鈉銷石、膨潤土、蛭石等。居全國和西北區前茅的礦產還有鉻、鎳、銫、鋰、石油、天然氣、煤、石棉、菱鎂礦、鑄石輝綠巖、自然硫等。
主要礦產基本特徵:
石油
已發現油氣田24個,截止1987年底探明儲量石油在全國居第五位,天然氣居第四位。
煤礦
全疆已探明儲量煤礦區101個,截止1988年底探明儲量346億噸,居全國第五位。
鐵礦
全疆鐵礦目前探明儲量為8億噸,其中已列入國家儲量表為7.2億噸。
鉻鐵礦
探明儲量僅次于西藏,在全國居第二位。主要分布于西準噶爾地區,儲量集中于托里縣薩爾托海礦區。
金礦
目前新疆金礦探明儲不多,已探明儲明主要分布于西準噶爾和阿爾泰地區。
銅礦和鎳礦
近幾年來,在阿爾泰山和哈密找到了巖漿巖型硫化銅鎳礦床,目前已探明儲量的有喀拉通克、黃山東、黃山等3處大型鎳礦,鎳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位。特別是喀拉通克1號礦床規模大,富礦多,伴生有金、銀、鉑、硒、硫等多種類型,特別是阿爾泰山的黃鐵礦型,遠景好、富礦多, 伴生有金、銀、硫等元素。
稀有金屬礦
目前探明儲量以鈹礦較豐富,居全國首位。其次有銫、鋰、鉭、鈮等,在全國分別居第三、四、八、十位。目前探明儲量:石鹽約15億噸,芒硝1.75億噸,鈉硝石391萬噸。探明儲量在全國的地位,鈉硝石居第一位,芒硝居第六位,石鹽居第九位。已知各類鹽礦200多處,廣泛分布于各盆地中,以吐魯番哈密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的現代鹽湖礦床,以及塔里木盆地的古代鹽類礦較發育。鹽類礦常共生,如石鹽與芒硝、巖鹽與石膏等常共生,同時,鹽湖中固相與液相共生。
磷礦和硫鐵礦
新疆磷塊巖已探明儲量2268萬噸。主要有10多處,分布于天山地區。主要含磷地層為寒武系,磷礦層厚度小,品位低。磷灰石礦主要為尉犁縣且干布拉克,探明儲量礦石為6614萬噸(折合標礦945萬噸),品位低。目前新疆缺大型富磷礦。富礦石從外地運入。新疆硫礦有自然硫,硫鐵礦和伴生硫。自然硫探明儲量1處,礦石儲量530萬噸(硫92。2萬噸),居全國第二位。硫鐵礦探明儲量7處,礦石儲量245。9萬噸。此外,在有色金屬礦中有黃鐵礦中有黃鐵礦和伴生硫,儲量較豐富。硫礦多分布于交通不便地區,目前硫鐵礦精礦從外地購進。
菱鎂礦和白云巖
菱鎂礦已探明儲量1處,D級以上儲量為3152。8萬噸,在全國居第四位,分布于和靜和鄯善縣,礦石質量較好。白云巖已探明儲量3處,儲量1。87億噸。主要分布于哈密到和靜的天山地區。礦石質量好。
1建材非金屬礦及其它非金屬礦
已知礦產30多種,主要礦產地600余處。主要礦產有白云母、膨潤土、蛭石、石灰巖、石棉、石墨、滑石、高嶺土、粘土、石材、珍珠巖、沸石等。目前已探明儲量:白云母6。87萬噸(其中已上儲量表6。6萬噸),膨潤土3。31億噸,蛭石600多萬噸,水泥石灰巖8。5億噸,熔劑石灰巖1。15萬噸,石墨礦石490萬噸(礦物23。6萬噸),陶土1。69億噸。石棉僅阿爾泰金山石棉成礦帶約2000多萬噸。這些非金屬礦不僅儲量多,而且礦石質量較好。在分布上,各礦種不盡相同,如白云母主要在阿勒泰地區,石墨主要在東準噶爾地區。
寶石和玉石
種類和品種多,玉石除軟玉外,還有獨山玉、昆侖玉、瑪瑙、東陵石,發晶,丁香紫等等。寶石以阿爾泰山的海藍寶石、碧璽、綠榴石、肉桂石、紫牙鳥等較為馳名。一些名貴寶石,如鉆石、紅寶石、藍寶石也有一定線索。
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簡稱藏。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為鄰。古為羌、戎地,唐宋為吐蕃地,元為宣政院所轄烏恩、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地。清風前藏(衛)、后藏(藏)、喀木(康)、阿里四部,總稱西藏。1951年和平解放,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現轄6地區、1地級市、1縣級市、76縣。其中5縣市對外開放。自治區面積12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242萬(1952年115萬人),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區。有藏、漢、門巴、珞巴、回等民族,藏族占90%以上。自治區首府拉薩
礦產資源:
已探明的礦產達70多種,已探明儲量 的26種 礦產中,有11種的儲量分別名列中國的前5位。鉻鐵礦質量好,品位高達50% 左右,已 經探明的遠景儲量居中國之冠;銅礦的遠景儲量僅次于江西省。藏東玉龍大 型班巖銅 礦儲量高達600多萬噸,世界罕見。鋰的遠景儲量居世界前列。非金屬礦中 石膏居中國 第二位;硼砂、菱鎂礦、重晶石居中國第三位;砷、白云母、泥炭居中國 第四位;陶瓷土居 中國第五位。還有食鹽、天然堿、芒硝、硫、磷、鉀、硅藻土、冰 洲石、大理石、剛玉、水晶、 瑪瑙等多種礦產。四川省
四川在地理位置上,北靠甘肅和陜西,南連云南和貴州,西依西藏和青海,東接重慶,地處中國西南和西北兩大區的結合部。全省面積48.5萬平方公里,是僅次于新疆、西藏、內蒙古和青海的中國第5大省區。全省人口8300多萬,在全國僅次于河南和山東,居第3位。四川是自然資源大省,是天賦的“聚寶盆”。其水能資源蘊藏量占全國的1/4,可開發量1.1億千瓦,是中國最大的水電開發和西電東送基地。
礦地質條件
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地下礦藏132種,僅攀西地區就蘊藏有全國13.3%的鐵、93%的鈦、69%的釩和83%的鈷。有32種礦產的保有儲量居全國前五位,它們分別是:第1位:鈦礦、釩礦、硫鐵礦、熔煉水晶、光學螢石、白堊、玻璃用脈石英,共計7種;第2位:天然氣、鋰礦、芒硝、碘礦、鹽礦、晶質石墨、石棉、云母、磚瓦用砂巖、霞石正長巖、石榴子石,共計11種;第3位:鉑族金屬、鐵礦、鈹礦、熔劑用灰巖、毒重石,共計5種;第4位:煉鎂用白云巖、輕稀土礦、鎘礦、鑄型用砂巖、藍石棉、玻璃用白云巖、海泡石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共計8種;第5位:磷礦1種。在對國民經濟有重要價值的45種礦產資源中,有天然氣、鐵、鈦、釩、鉑族、輕稀土、硫鐵礦、磷、芒硝、巖鹽、玻璃用石英、石棉、石墨、煉鎂白云巖等14種礦產資源的保有儲量居全國前五位。煤、鉛、鋅、銀、飾面大理石、水泥原料等礦種,雖然探明儲量較少,但開發強度大,產量在全國仍占重要地位。迄至1997年底,四川省探明儲量的礦產有90種,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礦種155種的60%。
礦產資源
四川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有利,礦產資源豐亂礦產種類比較齊全,已發現礦產132種,占全國總數的69.52%;已探明一定儲量的有90種,其中:黑色金屬礦5種,有色金屬礦12種;貴金屬礦3種;稀有、稀土、分散元素8種;能源礦5種、分散元素5種;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8種;化工原料非金屬礦I6種;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28種,遍及全省大部分地區。有28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3位。其中:釩嗽、錘、銀、白壟、天然氣等12種礦產居全國第1位(釩、欽居世界之冠);鐵、鎬掘、石棉、巖鹽、溶劑石灰石、白云母等11種列全國第Z位;鋅、餓、鉀長石、硅藻土、鉑族等5種居全國第3位。已有63種礦產得到不同程度的開發利用,其中鐵、釩、欽、錳、鉛、鋅、銅、煤、天然氣硫鐵礦等礦產開發均有一定工業規模,在西南或全國占有一定地位。
四川礦產資源有以下特點:一是分布相對集中,區域特色明顯。四川礦產集中分布在川西南(攀西)、川南、川西北三個區,并各具特色。川西南的黑色、有色金屬和稀土資源優勢突出,其他礦產也很豐富,并組合配套好,是我國的冶金基地之一;川南地區以煤、硫、磷、巖鹽、天然氣為主的非金屬礦產種類多,蘊藏量大,是我國化工工業基地之一;川西北地區稀貴金屬(錘、鉸、金、銀)和能源礦產特色明顯,是潛在的尖端技術產品的原料供應地。二是以中、低位的貧礦為主,富礦少,多數礦床易采,選礦性好。除鉛、鋅、鋪、銀、巖鹽、鈣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礦產多為中、貧礦,但部分礦產貧中有富,鐵、銅、錳、金等也有富礦產地,多數貧礦經選礦后,能適合工業利用。三是共生、伴生組分多,綜合利用效益高。有不少礦產均非單一礦床,"一礦多用"的特點在全國亦屬少見,綜合利用后,經濟效益"迭加",可獲得高的經濟效益。攀西的釩欽磁鐵礦為鐵、釩、欽共生,川南的煤礦為煤、硫共生,川西北的鍵礦為錘、鉸共生。釩欽磁鐵礦還伴生有銅、鉆、鎳、鉻、銑、錳、硒等,鉛鋅礦中伴生鋪、金、銀、鈾、硫等,巖鹽中常常含有碘、嗅、硼、鋇等有用組分。四是資源組合與配套集中,便于合理開發利用。可組合多種配套類型,建設備具特色的工業產業。五是資源種類齊全,但多數礦種儲量不足。目前除釩欽磁鐵礦、巖鹽、芒硝、鉛鋅、硫、鐵礦、石棉、云母、金、磷、水泥灰巖等儲量可滿足開發需要外,多數礦產資源都存在資源數量不足,質量差、探明礦山不足的問題。
云南省
云南簡稱滇或云,位于中國西南邊陲。考古資料證明,早在170萬年前云南就生活著“元謀人” 等原始人類,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地區之一,歷史悠久。云南的行政建置和區劃經歷了 一個漫長復雜的演變過程。北與四川、西藏兩省區相連,東和貴州、廣西兩省區接壤,南、西分別與越南、老撾、緬甸為鄰,介于北緯21°9'~29°15',東經97°31'~106°12'。面積約39.4萬平方公里,人口3697.2610萬,其中少數民族約占1/3。轄7地區、8自治州、2地級市、9縣級市、85縣、29自治縣。省會昆明市。
礦產資源
云南地質構造復雜,金屬礦和非金屬礦均甚豐富。非金屬礦以煤分布最廣,其中古生代煤田以石炭二疊紀最為重要;中生代煤田主要產于三疊紀;新生代煤田產于第三紀地層中,以褐煤為主。磷礦形成于寒武系初期的梅樹村組內。巖鹽、鉀鹽、石膏等非金屬礦則形成于中生代。金屬礦以有色金屬礦為主,種類多,儲量大,尤以個舊錫礦、東川銅礦以及儲量名列全國前茅的鈦礦著名于世,有“有色金屬王國”之稱,其形在以燕山運動影響較大。鐵礦有形成于早期變質巖中的,也要形成于泥盆系砂巖中的淺海相沉積鐵礦。
冶金工業以有色金屬的開采和冶煉為主,是中國有色金屬重要生產基地。其中,個舊錫礦馳名世界,產量居全國第1位,享有“錫都”稱譽;東川、易門、永勝為主要銅產地。東川銅礦所產的銅色澤如銀,稱“云銅”。蘭坪鉛鋅礦儲量大而集中,品位高而易開采,冶煉規模也較大,其次為會譯等地。鋼鐵工業中,以鋼、生鐵、鋼材產量增長最快。其中優質和小型型材基本自給有余。安寧附近的昆明鋼鐵廠已發展成為包括采礦、煉鐵、煉鋼、軋鋼等部門的中型鋼鐵聯合企業。
重慶位于中國西南的東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是具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城市因水而起,因商而興。重慶古稱“渝州”。公元1189年改名為重慶。明清時代成為中國西南地區的 物資集散地。1891年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1940年定為中華民國政府“陪都”。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后,五十年代初為中央直轄市,后改為四川省轄市。1997年3月14日經全國人民 代表大會第八屆第五次會議批準設立為中央直轄市,從而成為中國第四個中央直轄市,也是 中國中西部內陸地區唯一的直轄市。設立直轄市后的新重慶,市域面積8.24萬平方公里,轄 43個區(市)縣。從上海沿長江溯流而上2500公里即到達重慶。
重慶于北京、上海、天津一樣為中央直轄市。現轄40個區、市、縣,面積8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近600萬,轄區總人口3000萬。
優勢資源突出,境內擁有豐富的天然氣、鋁土礦、鹽礦等礦產資源,淡水和水能資源,獨具特色的三峽旅游資源,還背靠中國資源最富集的大西南。
重慶未來將重點發展汽車、化工、冶金、旅游四大支柱產業。重慶汽車工業已在中國汽 車工業中占據重要地位,發展前景可觀。以天然氣化工為主的綜合化工生產基地,是重慶工業的優勢之一。開發烏江流域豐富的水能資源和鋁土礦資源,發展電鋁聯產項目,依托亞洲最大鋁材加工企業—-中國西南鋁加工廠,發展鋁材深加工產品,將能形成新的“鋁谷”。依托重慶鋼鐵集團和重慶特殊鋼集團發展優質鋼材。
貴州省
貴州位于中國西南部。簡稱黔、貴。北鄰四川,西連云南,南接廣西,東接湖南,是一個資源豐富、開發條件好、距沿海港口較近的內陸省區。東西長570 公里,南北寬510公里,面積17.61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丘陵占10%,盆地和河谷平原占3%。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境內山巒起伏,自然景觀奇特,風光秀麗,氣候宜人1990年人口3239.1066萬,其中少數民族約占31.48%。轄4地區、3自治州、2地級市、7縣級市、59縣、11自治縣、3縣級特區。
礦產資源
貴州是中國自然資源富繞的省份。尤以能源、礦產、生物資源最具優勢,在全國占有突出地位。豐富的水能和煤炭資源使貴州能源工業具有水煤并舉、水火互濟的特點,為其進一步建成中國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貴州是中國的礦產資源大省之一,已發現的礦產有110種以上,其中76種程度不同地探明了儲量。有42種礦產的保有儲量排名中國前十位,列第一至第三位的有22種。其中煤、 磷、 汞、 鋁土礦、 錳、銻、 金、 重晶石、 硫鐵礦、水泥與磚瓦原料以及各種用途的白云巖、砂巖、石灰巖等優勢明顯,在中國占有重要地位。
儲量豐富、組合良好的能源、礦產資源,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絢麗多姿的旅游資源,構成了貴州獨特的資源優勢,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貴州水力、煤炭資源豐富。全省煤炭保有儲量507億噸,遠景儲量2419億噸,居全國第五位,為江南各省區之冠(煤炭儲量大于江南各省區儲量之和);煤質良好,煤種齊全,分布集中,有利于建設大中型礦區。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874萬千瓦,居全國第六位,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1635萬千瓦。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電站規模適中,距負荷中心近,開發條件優越。水、煤兼備的能源資源格局,加上緊靠經濟發達、能源短缺的華中華南地區的區位條件,使貴州成為中國南方適宜的能源供應基地。除煤炭外,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73種,其中居全國前五位的有27種。鋁土礦保有儲量3.96億噸,居全國第二位,礦石質量優良;磷礦石品位高,保有儲量26.3億噸,其中一級品富磷礦5億噸,居全國首位;汞礦、重晶石保有儲量均居全國首位;稀土和鎵保有儲 量居全國第二位,錳礦、銻礦、碘保有儲量居全國第三位;黃金、鉛鋅、硫鐵礦、冰洲石、礦泉水等均有較好的開發前景。礦產資源大多集中在能源豐富、開發條件好的烏 江流域,這種能源和礦產資源的理想配置,在全國是罕見的。
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一個沿海的省級行政區,位于中國南部邊疆,簡稱桂。南瀕北部灣,北、東、西三面分別與貴州、湖南、廣東、 云南等省相鄰。西南與越南毗鄰,陸界國境線637公里。大陸海岸線長1595公里,島嶼697座,島嶼海岸線長604.5公里。全區陸地面積23.666萬平方公里,轄8地區、5地級市、7縣級市、63縣、13自治縣。是中國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南邊沿南海的北部灣,西南與越南交接。陸地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是中國西南內陸連接沿海地區的樞紐。廣西在中國全方位開放以及在大西南聯合開放開發中占有戰略地位和主導作用。廣西還是中國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邊優勢的少數民族自治區。
礦產資源
廣西是礦產資源富集區,素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稱號,發現的礦種近百種。其中,銦儲量雄居世界之冠,比世界其他國儲量的總和還多,錳、錫礦儲量均占全國總儲量的1/3。 廣西礦產種類多,儲量大,分布較集中,開發前景廣闊。發現的礦產近百種,探明儲量的70種。其中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有53種,居全國首位的錳、錫、砷、膨潤土等14種,列全國第2~6位的有釩、鎢、鋅、銻、銀、鋁、滑石、重晶石等25種。此外,天然氣、石油資源也有開發前景。 廣西的河流多,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資源開發的潛力很大。
湖南省
湖南省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南, 簡稱"湘"。湖南素稱"魚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礦之鄉", 是我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 湖南地處東經108°47′-114°45′, 北緯24°39′-30°28′之間, 東鄰江西, 西接貴州、四川,南靠廣東、廣西、北連湖北。東西最寬667公里,南北最長774公里, 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北面為洞庭湖, 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
礦產資源
湖南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礦業比較發達,特別是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有全國占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截至1997年止,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141種,止全國已發現礦產(168種)的83.83%,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產94種,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礦種的61.43%,共發現各類礦床、礦點6000余處,探明礦產地1534處,其中大型礦床92處,中型礦床174處,小型礦床1268處。已探明的鎢、鉍、海泡石粘土、陶粒頁巖、普通螢石、隱晶質石墨、玻璃用白云巖、石榴子石、鈮(褐釔鈮礦)、鉭(細晶石礦物)、輕稀土礦(獨居石礦物)等11個礦種的保有儲量居全國首位;石煤、錳、釩、銻、銣、碲、重晶石、玻璃用砂巖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銫、鋰、鈮(鈮鈳鐵礦礦物)、鉭(Ta2O5)、冶金砂巖、砷、金剛石、芒硝、水泥配料用泥巖等10種礦產列全國第三位;錫、鋅、鈦(金紅石礦物)、錸、磷、石膏、鑄石輝綠巖、蝕面用輝長巖等8種礦產列全國第四位;汞、重稀土(磷釔礦礦物)、硼、長石等4種礦產列全國第五位。居全國前五位的礦產共41種,居全國前十位的礦產有66種,其中鎢、鉍、銻、釩、錫、隱晶質石墨、重晶石等礦產在全世界具有重要地位。
有色金屬礦產分布廣且相對集中是湖南礦產資源的重大特色。其中,鎢、鉍居全國榜首,并且有很好的找礦前景,資源和產品除滿足本省需要外,還可供應外省和出口;錫、銻、汞、鉛、鋅位居全國前列,并且尚有很好的找礦前景。錫以砂礦為主,鉬與銅、鋁共(伴)生。
湖南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磷、硫、重晶石、巖鹽、芒硝、硼、砷、石墨、海泡石、金剛石等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廣東省
廣東省簡稱粵,南瀕南海,北靠南嶺,與湖南、江西省相鄰,西接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連福建省,氣候溫和,山河秀麗,名勝古跡眾多。全省陸地面積17.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31萬人,是中國大陸最南的省份和人口較多較稠密的省份之一,主要民族有漢、壯、苗、瑤、回、滿、畬等,也是我國華僑最多的省份。
礦產資源
廣東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在我國已發現的礦產162種、探明儲量的148種中,廣東已找到礦產116種、探明儲量89種,產地1400多處。其中大型礦產約占10%,中型20%,小型70%;固體礦產探明儲量規模達到大中型者有300多處。廣東礦產儲量占全國前五位的有34種,其中占第一位的有高嶺土、泥炭、冶金用脈石英、水泥用粗面巖、鍺、碲等;占第二位的有鉛、鉍、銀、油頁巖、玻璃用砂等;占第三位的有錫、鈮、鉭、硒、冰洲石、玉石等;占第四和第五位的有硫鐵礦、壓電水晶、陶瓷土、稀土、鋅、汞等;富鐵礦、鎢礦、鈾礦、砂鈦礦和金礦在全國亦占重要位置。近年來廣東的金、銀等礦產勘查工作成績顯著,已探明有我國所發現的最大的獨立銀礦床,優質高嶺土、硅灰石、澎潤土、大理石等非金屬礦產以及海上石油、天然氣等的勘查評價也獲重大進展,極具開發前景。
江蘇省
江蘇簡稱蘇,位于我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州,介于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跨長江下游兩岸,東瀕黃海,有近1000公里的海岸線,西北連安徽、山東,有低山丘陵錯落,東南與浙江、上海毗鄰。
江蘇地形以平原為主,主要有蘇南平原、江淮平原、黃淮平原和東部濱海平原組成,其中點綴著中國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澤湖,自然條件優越,經濟基礎較好。
礦產資源
江蘇省礦產資源分布廣泛,品種較多,已發現的有120種。能源礦產主要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非金屬礦產有硫、磷、鈉鹽、水晶、蘭晶石、藍寶石、金剛石、高嶺土、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陶瓷粘土;金屬礦產有銅、鉛、鋅、銀、金、鍶、錳等。粘土類礦產、建材類礦產、化工原料礦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和特種用途礦產是江蘇礦產資料的優勢,其中方解石、泥灰石、凹凸棒石粘土、保溫材料粘土、水泥用輝綠巖、水泥混合材料用閃長玢巖等6種礦產的保有儲藏量列全國第一位。
江西省
江西省簡稱贛,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陸省份之一。 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 地處東經113°34′至118°28′,北緯24°29′至30°04′之間。東鄰福建, 浙江, 南連廣東, 西接湖南, 北毗湖北、安徽, 北控長江, 上接武漢三鎮, 下通南京、上海、南倚梅關、俯瞰嶺南, 溝通廣州, 是粵閩滬浙等沿海經濟發達區的前沿腹地。南北最大距離約615公里, 東西最長距離約480公里,土地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江西礦產資源極為豐富,礦床分布廣泛。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種礦產中,江西就有140多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84種,有37種居全國前6位,33種居全國前五位,21種居全國前3位,黃金等11種居全國首位。黑色金屬有鐵、錳、鈦、釩等四種;有色和貴金屬有銅、鉛、鋅、金、銀等13種,稀有、稀土有鈮、鉭等29種,在全國占有明顯的優勢,江西已建成亞洲最大的銅礦和全國最大的銅冶煉基地。大理石、高嶺土、花崗石、石英砂、硫、磷等非金屬礦產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突出優勢的礦產是有色金屬、貴重金屬、稀有金屬、稀土金屬和放射性礦產,特別是銅、鎢、鈾、鉭鈮、稀土被譽為“五朵金花”。江西有色金屬、貴重金屬、稀土金屬3種礦產每平方公里可開發的潛在價值分別為全國平均值的6.6、9.5和17倍,居全國第一位。
安徽省
安徽省位于華東地區西北部,東經114度52分--119度39分與北緯29度23分--34度39分之間。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總面積約13.9萬平方公里。與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江西、浙江六省接壤。 兼跨長江、淮河。現轄6地區、19市、59縣。有漢、回、畬等民族,人口共56l8萬人。包括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別山地、皖中平原(包括巢湖平原,為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皖南山地(黃山、九華山等)。名山有黃山(光明頂)l841米,九華山(十王峰)1342米。
礦產資源
安徽省的成礦地質條件得天獨厚,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生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 建國后40多年來,全省累計發現各類礦產96種,礦產地2000多處,已探明工業儲量的礦產有67種,礦區711處。其中以煤、鐵、銅、硫鐵礦、水泥用灰巖和明礬石的探明儲量居多,除煤的保有儲量居全國第7外,其余5種礦產的保有儲量均居全國前5位,是安徽省的優勢礦產。
能源礦產已發現7種,有煤、石煤、石油、天然氣、地熱、鈾、釷等。已探明工業儲量的有煤、石煤、石油3種。其中煤炭尤為豐富,保有儲量246億噸,居全國第7位,華東第1位。
黑色金屬礦產已發現的礦產有鐵、釩、鈦、錳、鉻等5種。除鉻之外,其余4種均有探明工業儲量。其中鐵礦保有儲量30億噸,居全國第5位。
有色金屬礦產已發現的礦產有銅、鋅、鉬、鈷、銻、鋁、鎳、錫,欽、鎂等。其中的銅、鉛、鋅、鈷、鎢、鉬、銻已有探明工業儲量。銅的保有儲量居全國第5位。
貴金屬礦產已發現的礦產有金、銀、鉑族(鉑、鈀、鋨、釘、銠、銥)等。已探明工業儲量的只有金、銀2種。金礦保有儲量150噸(含伴生金),居全國第10位。
上海市
上海市,簡稱滬,位于北緯31度14分, 東經121度29分。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正當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上海全市面積6340.5平方公里,占我國總面積的0.06%, 其中市區面積3248.7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島,面積為1041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三大島。
礦產資源
境內缺乏金屬礦產資源,建筑石料同樣稀少,陸上能源礦產潰乏。
近海油氣資源豐富,具有我國近海海域最大的油氣盆地,油氣資源儲量約60億噸,附近黃海經過調查和勘探,也發現油氣資源估算儲量2.9億噸。
長江口海底還發現有鋯石、鈦鐵礦、石榴石、金紅石等重要礦物。浙江省
浙江省位于東海之濱,境內有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又稱浙江,簡稱為浙。浙江省地處亞熱帶中部,位于東經118°-123°和北緯27°12′-31°31′之間。它東瀕東海,南接福建,西與江西、安徽毗連,北與上海、江蘇為鄰,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左右。現轄1地區、10地級市、25縣級市、38縣、1自治縣。其中18市、縣對外開放。全省面積10萬多平方公里。人口4422萬。省會杭州。
礦產資源
浙江礦產資源構成的特點是金屬礦產和能源礦產短缺,非金屬礦產比較豐富,在全國具有一定優勢。目前浙江已發現各類非金屬礦產60余種,其中已探明儲量的有30余種。明礬、砩石儲量最大,質量較好,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石煤、吸凡石、葉蠟石、伊利石居全國第一位,螢磅第二位,硅藻土排名第三,較重要的礦產還有紹興漓渚鐵礦,青田、永嘉等縣的鉬礦、長興、建德等地的煤礦以及石灰巖和多種稀有金屬。沸石、硅灰石、珍珠巖、高嶺土、花崗石、大理石、膨潤土和水泥灰巖等在全國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現階段開發價值較高的當攤"十塊石頭三把土",即螢石、明礬石、石灰巖、花崗石、大理石、葉臘石、硅灰石、沸石、珍珠巖、伊利石和硅藻土、膨潤土、高嶺土。特別是螢石、明礬石和石灰巖,能夠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
浙江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將對全省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一是可以開辟原材料工業的新領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和經濟發展中原材料緊缺的矛盾;二是可以培育成為浙江出口創匯的優勢產業;三是可以開發培育出一批高技術產業和產品。
福建省
簡稱閩,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北緯28 ° 30′~28° 22′,東經115° 50′~120° 40′), 毗鄰浙江 、江西 、廣東 、與臺灣隔海相望,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人口3150萬。
礦產資源
福建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發現多元素礦藏116種,4800處礦床、礦點,大中型礦床100多處。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74種(含亞礦種為84種),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數的49%。其中能源礦產3種,金屬礦產34種,非金屬礦產45種,水氣礦產2種。探明儲量居全國第1位的有葉臘石(壽山石)、型砂、標準砂;居第2位的有花崗石、壓電水晶、明礬石、高嶺土;居前5位的有石灰石、重晶石、螢石、鎢等。清流的鎢礦是世界大型斑巖型鎢礦之一。
福建省
簡稱閩,地處中國東南沿海(北緯28 ° 30′~28° 22′,東經115° 50′~120° 40′), 毗鄰浙江 、江西 、廣東 、與臺灣隔海相望,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人口3150萬。
礦產資源
福建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發現多元素礦藏116種,4800處礦床、礦點,大中型礦床100多處。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74種(含亞礦種為84種),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數的49%。其中能源礦產3種,金屬礦產34種,非金屬礦產45種,水氣礦產2種。探明儲量居全國第1位的有葉臘石(壽山石)、型砂、標準砂;居第2位的有花崗石、壓電水晶、明礬石、高嶺土;居前5位的有石灰石、重晶石、螢石、鎢等。清流的鎢礦是世界大型斑巖型鎢礦之一。
海南省
海南省簡稱瓊是中國最南邊的一省,隔瓊州海峽與廣東省相望。中部是山地、丘陵和臺地,沿海是堆積平原。東北部由于沿海強風作用,沙地最寬達20-30公里,有些地方幾條沙堤并列,形成特殊的沙堤一瀉湖平原。沿海岸生長的珊瑚和紅樹林是熱帶海岸的標志,具有重要的科研意義和旅游價值。熱帶氣候影響和構造條件的作用,使海南發育了良好的熱帶地貌面積3.4萬平方千米。現轄5市、7縣、7自治縣。有漢、黎、苗、回等民族,共656萬人。區域包括東北部臺地平原("瓊雷地臺"的一部分),中南部山地丘陵(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南海西沙、中沙、南沙珊瑚島群。
礦產資源
海南礦產資源豐富、種類較多,約有90種。全國標明有工業儲量的148種礦產,海南有67種,其中43種列入全國礦產儲量。石碌鐵礦儲量占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1%,平均品位51.5%,最高達68%,為全國第一。鈦、鋯、石英、藍寶石、化肥灰巖儲量居全國之首,天然氣、油頁巖儲量居全國前列。
至1991年,在全國已探明了有工業儲量的148種礦產中,海南已探明具有一定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產57種(若按工業用途可分為65種);探明有各級儲量規模的礦床126個(含大型地下水源地6處),其中大型礦床31個,中型礦床31個,小型礦床64個。
在國內占有重要位置的優勢礦產主要有玻璃石英砂、天然氣、鈦鐵砂、鋯英石、藍寶石、水晶、三水型鋁土、油貢巖、化肥灰巖、沸石等10種。其中,以質優、品位高聞名國內外的石碌鐵礦,儲量約占全國富鐵礦儲量的70%,最高品位達68%居全國第一,也是亞洲最大的富鐵礦場;鈦礦儲量占全國的70%;鋯英石儲量占全國60%。此外,黃金、水泥灰巖、花崗巖石材、礦泉水等亦具有重要開發價值
香港特別行政區
香港地處珠江口東側、南海之濱,距廣州約140千米。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及附近島嶼。面積1092平方千米。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香港是亞太地區重要的海空交通中心,自由貿易港,有亞洲僅次于東京的第二大航空港。80年代后僅次于鹿特丹的世界第二大集裝箱港。主要遠洋航線17條通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啟德機場是東南亞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居世界航空貨運之首。鐵路有光久、京九2線聯系港內外。名勝有太平山、海洋公園、宋城等。
澳門特別行政區
澳門為一自由貿易港,市區人口主要集中在澳門半島。居民97%為我國同胞,通行廣州話。許多街區具有南歐風格,街道大都是充滿地中海色彩的卵石路。媽閣廟、普濟禪院和蓮峰廟面積僅3.5平方千米,多山,環境幽靜,充滿漁村氣息。路環面積約為6.6平方千米。澳門經濟重要收入為博彩及旅游。
澳門在仔島東段建成新的機場,交通十分便利。
臺灣省
臺灣省簡稱臺。位于我國東南海面上,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東臨太平洋。面積36000平方千米,人口2039萬多。
臺灣石油、金等礦產及水力資源豐富。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外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業經濟。
臺灣礦產自清代發現砂金后,經探勘、開挖的有:硫碘、煤、金、石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