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書導讀
從早年風靡一時的物品收納術,到如今備受推崇的極簡主義生活,不難看出,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如何打造一個清爽舒適的居住空間,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熱點。
如果你房間里的雜物越積越多,卻不知道從何下手;如果你總是抑制不住自己的購物沖動或者習慣性拖延,那么《斷舍離》這本書會給到你想要的解決方案。“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家居整理概念,但它又不僅僅局限于家居的整理收納,更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
二十多年前,山下英子在高野山的寺廟借宿,在觀察修行僧的生活中,她發現了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的重要性。之后又通過瑜伽學習中的“斷行”“舍行”“離行”,提煉出“斷舍離”的概念。書中既分析了我們扔不掉東西的心理成因,也有大量的實踐技巧及案例。雖然部分內容略有重復啰嗦之瑕,但并不妨礙我們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提升生活智慧。
2、什么是“斷舍離”
什么是“斷舍離”?
山下英子認為,“斷舍離”是一種通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你需要做的就是,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我們在收拾物品的時候,通常會以“這個東西還能不能用”作為考慮的重點,而忽略掉它是否還適合自己。也就是說,我們要問當下的自己與這件物品是否確實有關系,進而對物品進行選擇和取舍,不能因為“這東西還能用,所以留下”,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如果只是把不用的東西放進儲藏室的話,那不過是移動物品的位置,不叫收拾。而斷舍離所提倡的收拾是,通過篩選只留下當下適合自己且是必需的,而把用不著的東西徹底扔掉。從行動上講,這種扔掉就是“舍”,最終“舍”的結果就是——使留在你自己空間里的,都是對自己合適的,也確實是在用的東西。
只要認真地收拾下去,你就會在買東西時只關注生活的必需品,而懂得拒絕那些非必需品了。一旦養成三思而后行的習慣,我們就能達到“斷”的狀態。在“斷”與“舍”的交替里,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松自在(離)的狀態,這就是斷舍離。
3、斷舍離的精髓
一旦開始著手收拾,你會驚訝身邊竟然堆積了那么多的垃圾和廢物,而自己在這些廢物身上浪費的時間、空間和管理維護的能量,更是無法計算。所以斷舍離的任務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費掉的一切。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體驗,一到換季就會覺得自己沒衣服穿,可衣柜里分明塞滿了衣服。這就是典型的“明明是已經不會再穿的衣服,卻因為有感情而一直收著”。這其實是一種執念,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從衣柜開始來一場自我改革,丟掉不穿的衣物,丟掉執念。
斷舍離的精髓就是,首先需要診斷出物品從你身上奪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過篩選物品的行為,實現自我完善。
其實在篩選物品的同時,也蘊含著改變自己和他人關系的力量。因為你如何對待自己,其實決定了他人對你的態度。這種轉變最初會體現在物品的世界里,比如你總是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而一旦你通過斷舍離把自我形象提升后,別人也會自然覺得“他生活那么精致,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敷衍他”。慢慢地,你會感覺到周圍人對自己態度的變化。
因此,學會與物品形成更好的關系,很多事情都會隨之發生改變。
4、斷舍離的最終階段:物品要用才有價值
當所有物品全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我們就達成了先有自己,后有物品的狀態。但做到這樣還不夠,更高級的水平是和物品成為好朋友,即和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起。這樣的話,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會反復思量,讓物品物盡其用,并且確保它能把它的功效發揮到極致,一直到用完。這就是斷舍離的最終階段。
山下英子強調,物品要用才有價值。
物品會因為在不同的場合而變得有用或者無用。比如同樣一碗米飯,當它在碗里的時候人們會覺得它既美味又能填飽肚子,可如果不小心掉到地上,大家都會覺得臟死了,不會再想吃它。那么這些臟了的米粒,對于愛干凈的人來說就不能吃了,就變得沒有用了。
物品只有處于恰當的位置,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才有價值,才能展現美感。作者假設我們生活在河流的中游,有許多曾經使用但現在并不會再用的東西,如果它們能順流而下,送到下游真正需要的人手里,就是最好的狀態。這時舊貨回收店也能發揮它的最大效用。
而斷舍離的目標就是讓社會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所以我們要通過有意識地選擇,讓物品回歸到需要它的地方。
5、從“倉庫”變為“住所”帶來的意識轉變
大大小小的紙箱、隨意擺放的物品、擠成一團的衣服,混亂的房間就如同一個無人打理的倉庫,連帶著把人的好心情也破壞掉。那要如何整理呢?最初的階段是“舍”,即徹底地篩選物品。
在“舍”的開始,人會覺得十分迷茫,因為要用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判斷標準來看待物品,所以總是不能果斷地把東西扔掉。越是如此,我們越要與這種覺得可惜的想法作斗爭。經過反復堅持實施斷舍離,你會發現自己判斷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越來越快,也不會再把用不著的東西留在身邊了。
當我們能夠果斷地下判斷與下狠心,就達到了中級階段,可以輕松地判斷這個物品是“留下來也沒有任何人會用它”還是可以“送給用得上它的人”。判斷速度加快的同時,下決斷本身也變成了一件前所未有的痛快的事。
經過這樣反復不斷地篩選之后,身邊就會只留下適量物品。而這個“適量”,就是你能自己掌控的所有在你身邊的物品的位置,并確保它們能夠物盡其用。此時,你的家就會從“倉庫”變為“住所”了。而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這個動作雖然簡單但是同樣能磨礪你的內在智慧。
如果要追究為什么物品會冗余堆積,這其實是因為我們的感應能力出了錯,導致判斷失誤,行動困難,與物品本身好壞無關。當家里“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替換成“需要、合適、舒服”的東西后,我們的內在感應力就會得到很好的磨礪與恢復。
在避免囤積物品的同時,人對物質的欲望也就淡薄了,反過來,精神世界也會異常豐富起來。
6、在篩減物品中找回自我
與一般的整理收納術最大的區別是,斷舍離的目的不在于把房間弄干凈,而在于經過收拾的過程越來越了解自己并喜歡自己,實現對自我的肯定。
而如何才能準確地認清了解自己呢?我們可以先從物品入手。山下英子認為,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在這里她舉了一個通過斷舍離了解自我的典型案例。
和惠小姐收拾廚房時,把非必需的不銹鋼餐具全都處理掉了,她卻舍不得扔掉那些便利店盒飯上附贈的塑料勺子。不僅如此,那些早就過時而且絕對不會再穿的廉價裙子也是一樣。后來她從中發現,她自己在潛意識里很畏懼那些高價、高品質的物品,覺得用便宜的東西就剛剛好。這就表示她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自我貶低。
再比如,單身的洋子小姐徹底地斷舍離之后,留下了一紙箱的戀愛小說。這些書,寫的幾乎都是沒結果的戀愛,而這正是她過去戀愛經歷的寫照。原來她的潛意識當中,不知不覺地棲息著一個拒絕婚姻的自己。認清自我后她果斷把書全扔了,也開始嘗試接受婚姻。可見,物品是可以映射出未知的自己的。
就像上述的例子一樣,把關注的焦點先放到物品和自己的關系上,在不斷篩選物品的過程中,當下的自我形象就會變得越來越鮮明。當我們能準確地認清自我形象時,就可以開始有意識地改變自己。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物品,確定自己本身真實的價值觀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之后,你會慢慢開始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就連整個世界都變得可信了。
例如嘗試使用一些高級的東西,克服內心的自卑。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和那件東西越來越相稱,看東西的視角也會悄悄發生變化。而這種機制一旦運轉起來,看待自己的方式就從過去的減分法變成了加分法,潛能也會逐漸被激發出來。
7、運用斷舍離去處理人際關系斷舍離是一種不收拾的收拾法。為了讓大家更清晰地了解自己與物品關系的變化,山下英子把這種關系與人際關系做了類比。
也許某樣東西過去曾經是對你很重要的寶貝, 就如同某個人與你的關系在過去很不錯,但現在他與你的價值觀發生了分歧,已經不像從前那樣關系親密了,這時我們就要學會心平氣和地接受這種變化。和很多人進行非常深入的交往幾乎是不可能的,盡管于心不忍,也必須要有所選擇,找到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物品更是如此,這樣才達到真正精挑細選后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