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中年男性,無糖尿病家族史,成年起病,體型消瘦,1年前發現空腹血糖明顯升高,一直口服降糖藥治療,曾自行服用磺脲類藥物。
本次因“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入院,降酮后先予基礎+速效胰島素治療,后改為預混胰島素類似物一天2次治療,血糖波動大。
這樣一位患者
你會考慮診斷為幾型糖尿病呢?
結合患者胰島素自身抗體陽性,空腹C肽明顯降低等檢驗結果,你是否又有了新的思路?
介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間的1.5型糖尿病
我們都知道糖尿病分為1型和2型,但這只是根據發病年齡、起病緩急、是否依賴外源胰島素等方面進行的初步分類。
有些患者可能在診斷初期同時具有1型和2型糖尿病的特征,這時我們需要考慮一下1.5型糖尿病。
1.5型糖尿病,你怎么看?
1.5型糖尿病其實并不少見,它還有個非常洋氣的名字: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簡稱LADA。
早在1993年,澳大利亞Tuomi教授就提出并命名這類糖尿病。當時他檢測了一組成年發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抗體水平,發現具有較高陽性率,這說明LADA的發病原理與1型糖尿病類似,如今LADA也歸為免疫介導性1型糖尿病的亞型。
LADA診斷標準
確診糖尿病后,排除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且需具備以下3項:
由此可見,病例中的王先生應該診斷為LADA。
按理說LADA的自身免疫反應相對較弱,而且進展過程漫長,但為何王先生病程才1年多,就引發了嚴重的酮癥酸中毒呢?
可能的原因在于王先生曾自行服用過格列美脲。在糖尿病未分型明確時,誤服磺脲類降糖藥會增加胰島自身抗原表達,加速胰島β細胞功能減退。
因此,目前多主張避免使用磺脲類藥物治療分型未明的糖尿病。
結合病歷,總結以下3點
1、成人起病、體型消瘦、由于病情存在隱匿性,很多患者發展至酮癥才前往就診。
2、對于糖尿病初診患者,建議檢測胰島細胞自身抗體(GADA)以明確分型。
3、對于無法分型的糖尿病患者,基層醫生應當指導其避免服用磺脲類藥物。
明確LADA分型的意義
1、預見疾病的進展過程,強調嚴格控制血糖,避免服用磺脲類藥物,盡最大努力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
2、LADA因自身免疫反應過程較漫長,在這段時期應用免疫調節措施能延緩β細胞功能衰退;
3、如果患者胰島素自身抗體滴度高,而且代謝狀況較差,需要早期就使用胰島素治療。
4、由于LADA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容易伴發其他類型的自身免疫病,LADA患者最好常規篩查自身免疫甲狀腺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