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易》事實上是集合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1],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廣義的《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于《易經》成書很早,大約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
普遍認為《易經》最初是占卜用的書,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數、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亦被介紹到西方。
名字的由來
《周易》一名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 「周」,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而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然而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所以,就文獻而言,「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比較能夠相應。然而夏代是否有《連山》、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言的現象。所以比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 「易」,也有幾種解釋:
- 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 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易即雅樂,都是統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鐘鼓“交響樂”的框架規制,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象的。
- 日月為易,象徵陰陽。
- 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乾」的本義。
- 易是占卜之名。
- 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 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 『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
- 《繫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亦有《三易》的說法;《三易》是指《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個不同朝代的占筮書。據說「連山」是夏朝的占筮書,「歸藏」是殷商的占筮書,「周易」是周朝的占筮書。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2]2)時時在變易之中;3)又保持一種恆常。如《詩經》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而《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如同前文所說,「經」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
歷史
傳統的說法
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多爭論。傳說遠古的伏羲創八卦、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記載在《連山》一書,《連山》以「艮」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記載在《歸藏》一書,以「坤」為第一卦。
依據司馬遷《史記》的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後人因此認為《易經》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時候確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經》以「乾」為第一卦,並為每一卦寫下「卦辭」(卦象的解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每一爻的解釋)的創立者。卦辭和爻辭的內容不單影響周朝的歷史,也影響到「詩經」的文學風格。
《十翼》被認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作品。它是對《易經》的詮釋,有十篇,包括:一、彖上傳,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繫辭上傳,六、繫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但根據記載,《十翼》的分類方法尚有其他方式,分類方法並未達致統一。到了漢武帝以後,《十翼》被稱為《易傳》,並被視為《周易》的一部分。
現代的說法
在近五十年,出現了新的《易經》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商、周朝的占卜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長沙的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紀的《易經》、《道德經》和其它書籍,是現存《易經》的最早版本,並包含了以前一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繫辭傳〉上、下,但並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
當代的學者懷疑周文王、孔子並非《易經》的作者,部分學者更認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學者比較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和周朝的鐘鼎文之後,認為《易經》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書日期應是西周後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現時一般認為《易經》並非任何一個傳說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
至於《易傳》,宋代的歐陽修即已懷疑《易傳》不是同一人所作,當代的學者認為《易傳》裏面的篇章最早出現於中國戰國時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漢年代所著。
流傳與學派
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後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徵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頤,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並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以二進制解釋。現在無論中國大陸、臺灣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
根據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一書,自從《京氏易傳》出現後,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書以沈延國論點加以延伸,確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統領的六十卦反復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則是由荀爽、虞翻、干寶等另一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從《京氏易傳》出現後,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結構
易經的內容以「卦」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層組成,每一層稱為「爻」(粵音:淆,餚,肴)。每一爻以一條長的橫線「—」代表陽,稱為「陽爻」;或以兩條斷開的橫線「--」代表陰,稱為「陰爻」。從最底層數起,總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
六爻可以分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個「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多種不同的組合,稱為卦。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為之「下卦」或「內卦」。
每一卦代表一種狀態或過程。
亦有一個說法為伏羲氏所創先劃出三畫的爻出來再推出(乾)、(坤)、(震)、(離)、(巽)、(坎)、(艮)、(兌)的卦。
後人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來解釋的卦的構成。太極(?)代表一,傳統的太極圖代表了陰陽互補;一分為二,分開了陰和陽,即是兩儀;二分為四,即是四象:太陽、少陽、少陰、太陰;四分為八,即是八卦;兩個八卦相疊,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亦有學者指出歷史資料顯示,占筮的卦象,最早出現時便已經是六十四卦,反而八卦是後人的詮釋。
八卦
主條目:八卦
下面的圖表列舉了八卦和六十四卦,並依據現代的二進制,從最底的爻算起,以 1 代表陽,0 代表陰。
八卦 卦名 | 卦像 | 自然 | 性情 | 家族 | 方位 | 二進制 |
乾 | | 天 | 健 | 父 | 西北 | 111 |
兌 | | 澤 | 悅 | 少女 | 西 | 110 |
離 | | 火 | 麗 | 中女 | 南 | 101 |
震 | | 雷 | 動 | 長男 | 東 | 100 |
巽 | | 風 | 入 | 長女 | 東南 | 011 |
坎 | | 水 | 陷 | 中男 | 北 | 010 |
艮 | | 山 | 止 | 少男 | 東北 | 001 |
坤 | | 地 | 順 | 母 | 西南 | 000 |
[編輯] 六十四卦
主條目:六十四卦
坤(地) | 艮(山) | 坎(水) | 巽(風) | 震(雷) | 離(火) | 兌(澤) | 乾(天) | ←上卦 ↓下卦 |
11.地天泰 |
26.山天大畜 |
5.水天需 |
9.風天小畜 |
34.雷天大壯 |
14.火天大有 |
43.澤天夬 |
1.乾為天 | 乾(天) |
19.地澤臨 |
41.山澤損 |
60.水澤節 |
61.風澤中孚 |
54.雷澤歸妹 |
38.火澤睽 |
58.兌為澤 |
10.天澤履 | 兌(澤) |
36.地火明夷 |
22.山火賁 |
63.水火既濟 |
37.風火家人 |
55.雷火豊 |
30.離為火 |
49.澤火革 |
13.天火同人 | 離(火) |
24.地雷復 |
27.山雷頤 |
3.水雷屯 |
42.風雷益 |
51.震為雷 |
21.火雷噬嗑 |
17.澤雷隨 |
25.天雷無妄 | 震(雷) |
46.地風升 |
18.山風蠱 |
48.水風井 |
57.巽為風 |
32.雷風恒 |
50.火風鼎 |
28.澤風大過 |
44.天風姤 | 巽(風) |
7.地水師 |
4.山水蒙 |
29.坎為水 |
59.風水渙 |
40.雷水解 |
64.火水未濟 |
47.澤水困 |
6.天水訟 | 坎(水) |
15.地山謙 |
52.艮為山 |
39.水山蹇 |
53.風山漸 |
62.雷山小過 |
56.火山旅 |
31.澤山咸 |
33.天山遯 | 艮(山) |
2.坤為地 |
23.山地剝 |
8.水地比 |
20.風地觀 |
16.雷地豫 |
35.火地晉 |
45.澤地萃 |
12.天地否 | 坤(地) |
六爻是從最底向上數的,最底下稱為「初」,接著是「二、三、四、五」,最頂稱為「上」。另外,最頂兩爻代表「天」、中間兩爻代表「人」、最底兩爻代表「地」,也就是所謂的天地人三位一體。
易與哲學
易與二進制
在十八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以二進制解讀易經的六十四卦。萊布尼茨在《致德雷蒙信》中指出,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圖形,恰恰與他在二十多年前發明的二進制計數法相類似:陰爻-- 可以用0表示,陽爻—可以用1表示。
- 以0和1二數可以表示萬物,一如易經中陰爻--,陽爻-生生不息,滋生萬物。
- 000000 為六十四卦中的坤坤;
- 000100 為六十四卦中的坤震;
- 111111 為六十四卦中的乾乾;
注:以0和1二數表示萬物和易經六十四卦并無關系。
- 進一步附會八卦表示上帝七日創造世界,坤 000:為天地洪荒,萬物皆空;第一日:艮 001 為上帝造天,第二日:坎 010 為天地同在……第七日乾 111:乃萬物具備,是為主安息日。
《易經》的產生:
1、《易經》產生的年代:
關于《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學者們考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2、《易經》的起源:
而關于《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圣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圣,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圣人完成。
3、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
⑴、一曰《連山》,產生于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征“山之出云,連綿不絕”。
⑵、二曰《歸藏》,產生于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征“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表示萬物皆生于地,終又歸藏于地,一切以大地為主。
⑶、三曰《周易》,產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我們看到的易經也就只有《周易》一種了
《易經》的成書時代:
1、成書于春秋時期:郭沫若說:天地對立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出現很晚;周金文中無八卦的痕跡,甚至無“地”字;乾坤等字古書中很晚才出現......。足見《易經》不能早于春秋時期。
2、成書于西周初年:張岱年根據卦爻辭中的故事,如“喪牛于易”,“喪羊于易”,“高宗討鬼方”,和“帝乙歸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沒有引用,推論《易經》成書不能晚于成王時代。
3、成書于殷周之際:金靜芳等認為,《易經》是殷周之際的作品。他們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總結占筮活動的大量記錄,經過篩選整理,寫成《易經》。有的學者還從中國思想發展的邏輯進程和殷商之際社會矛盾中考察《易經》的成書時代,也認為是殷周之際。
《易經》的內容: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
1、《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掛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
每個卦畫都有六爻,爻又分為陽爻和陰爻。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容有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起說明題義的作用;爻辭是每卦內容的主要部分,根據有關內容按六爻的先后層次安排。
2、《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掛》、《雜掛》和《序掛》。
【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于“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的。】
⑴、《彖》是專門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注釋。
⑵、《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注釋。
⑶、《文言》則專門對乾、坤二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
⑷、《系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注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對《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統的說明。它闡發了許多從《易經》本義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經》的哲學綱領。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的必讀之篇。
⑸、《說掛》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理論基礎之一。
⑹、《雜掛》則是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來看卦與卦之間的聯系。
⑺、《序掛》則講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均“統”之于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從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個自然界。
盡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只是萬物中的一個自然成員,但人畢竟不同于萬物。因為人有“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圣的使命。
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經》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注重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
《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陰陽”。
《系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
1、《易經》卦象的核心:
《易經》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的,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構成和排列,就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排列組合而成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兩個方面:
除了“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法則,把許多具體的(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
⑴、從自然現象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
⑵、從社會現象來看:“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民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
除以上兩個方面的現象外,《易經》對自然和社會中共有的現象也以“陰陽”來解釋,并賦予其“陰陽”的涵義。如:剛、柔,健、順,進、退,伸、屈,貴、賤,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易經》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謂易”。
《系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對“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對“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徹的說明。
1、“易”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并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現著宇宙的生化過程。
“易”的這個生成過程,表現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從混沌未分的“太極”發生出來的,而后有“陰”、“陽”,再由陰陽兩種性質分化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等四象,四象又分化為八卦。
八卦的八組符號代表著萬物不同的性質,據《說卦》的解釋:“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這八種性質又可以用“天、地、風、山、水、火、雷、澤”的特征來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說到了六十四卦,這個宇宙的生成過程就完結了,實際上仍然可以展開。所以六十四卦最后兩卦為“既濟”和“未濟”,這說明事物發展到最后必然有一個終結,但此一終結卻又是另一新的開始。
《易經》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系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
《易經》自古就有“變經”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一聯系在一起的。
1、 天道運行的規律:“唯變所適”。
《系辭》說:“《易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恒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恒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運行的規律。
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
《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才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
3、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么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易經》的兩個指導人行為的概念:“時”與“中”。
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
2、“時”指與時勢一致:
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
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
用時之機: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后悔。
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
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并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
時行時止: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恰當的時機停止,在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
《易經》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隸的、閉鎖的、內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質完全不同的,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
參考資料:百度詞典、祖行編著《圖解易經》。
八卦符號
(一)八卦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二)八卦代數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東北。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
(四)八卦五行
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
(五)八卦生克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離(火),離(火)克乾、兌(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兌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
坤、艮旺于四季,衰于秋;離旺于夏,衰于四季;
坎旺于冬,衰于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后一個月)
六十四卦 上下經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乾 (乾上.乾下) 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合,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曰:見龍在田,得普施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象》曰: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象》曰: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象》曰: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上九.亢龍有悔.《象》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
(因詞條字數限制沒有乾卦的象辭跟彖辭!)
坤 ﹝坤上.坤下﹞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屯 ﹝坎上.震下﹞. 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經綸.
蒙 ﹝艮上.坎下﹞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需 ﹝坎上.乾下﹞ 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訟﹝乾上.坎下﹞. 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師﹝坤上.坎下﹞ 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比﹝坎上.坤下﹞ 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后夫兇.其道窮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
《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誕生了,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時也對中國的道教、儒家、中醫、文字、數術、哲學、民俗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易經》是一種人工編碼系統。它由陰陽通碼卦符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個不同水平的系統層次,同時配以卦辭和爻辭進行文字說明,有著嚴密、完美的內碼數理結構,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層次最強、結構最嚴密的符號系統,也是最早運用系統論的典型。《易經》系統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為后世系統論應用樹立了典范。
《易經》編碼遵循嚴密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規律,運用簡單卦符系統對宇宙萬物發展演化規律進行摹擬,找到了事物間的抽相關聯,比之研究具象關聯的現代科學可謂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其中的奧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經》編碼的陰陽學說及其極變規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對道家影響深遠,是道家學說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為“三玄之一”。
《易經》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等思想的重要來源,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
《易經》陰陽學說是中醫陰陽學說的基礎。《易經》的實時定位思想、與時偕行等思想對中醫有著至為重要的影響,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療原則皆源于此。同時對子午流注、八綱辨證、風寒暑濕燥火六邪等學說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受《易經》的影響很大。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運用八卦取象的觀念,明確了中醫用藥原則。張仲景《傷寒論》把陰陽學說和太極含三為一發展為六經學說,創立了六經辨證的原則,奠定了臨床醫學的基礎。
《易經》對軍事理論有直接影響。宋代王應麟在《通鑒答問》中稱:“蓋易之為書,兵法盡備。”《易經》64卦,適合戰爭機動戰略的選擇,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吳起、諸葛亮等,都根據《易經》原理排兵布陣。歷史上戚繼光抗倭,在創立陣法時也是參考《易經》原理。
《易經》對武術發展也有很大啟發。《易經》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辭,說“君子應整治兵器,以防不測”,對習武健身、防身觀念的形成有直接影響。八卦掌、太極拳等,都來自《易經》理論。
《易經》對建筑學的影響主要和“風水”學說緊密相關,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設置等都要以《易經》理論為指導,四合院就是陰陽平衡、和諧觀念建筑的典型。傳統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從《易經》中獲得靈感,故宮角樓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
圍棋也是根據《易經》原理演變的游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游戲之一,當國際象棋大師被電腦擊敗的今天,計算機在圍棋領域甚至無法達到初學者的水平。此外,《易經》在園林、養生、環保、農業等方面都產生過巨大影響,有的至今仍是重要的參考文獻。《易經》編碼獨特的實時定位系統論思想,從根本上打破了現代科學可以“重復”的神話,強調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隨著科學的發展,其深遠意義將日益被證明。
《易經》強調與時偕行的變易思想,是和諧文化、與時俱進等國學傳統思想的主要來源。
《易經》編碼的序結構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結構的典范,比現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樣的卦符,由于序結構不同而有《連山》、《歸藏》、《周易》、《邵氏易》之別。
《易經》實時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對環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易經》編碼的模糊觀念,是后世的模糊數學的先軀。《易經》編碼所依據的四論對中國文字造字、用字的“六書”有著直接影響,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經》的相似論、相應論、相關論、相對論中找到依據。
《易經》回答了諸多哲學、天文、預測等方面問題,是真正的一分為二觀點,比馬克思學說早了幾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條件約束,沒有任何宗教色彩,通過象、數、理的推演,展示了獨特的宇宙觀,回答了物質、能量、信息、質量轉換、辯證法則(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體運動變化、人的意志等純哲學命題,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的重要意義,獨樹一幟。其辯證觀念是唯物辯證法的先軀。《易經》預測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結合點,是探討偶然和必然哲學范疇的先聲;其二元世界統一論思想,揭示了我們目前所處的宇宙空間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決一切問題的不二法門。
《易經》中常用的很多詞語至今仍在我們口頭應用,“突如其來”、“夫妻反目”、“謙謙君子”、“虎視眈眈”……等。“咥”仍是陜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詞,“與時俱進”典化于《易經》的爻辭,“和諧社會”典化于《易經》的“和諧律”,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海爾企業文化“日清/日新”、CL的合金文化等都來自《易大傳》。21世紀中國的崛起,正在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層結構。
《易經》對中國文化影響的領域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對儒家、道家、中醫、政治、軍事、文化、民俗影響深廣,是世界上傳承非常完整、綿延不絕、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
易經傳承 在中國文化的領域中,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之后,由他編著了六經,贊述《周易》以來,關于《周易》易學的傳承,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以及范曄的《后漢書》中,都記載有孔子以下的易學傳承的系統。但自詔、宋以后,我們所讀的《周易》,關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面。同時把《系列》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等于我們現在讀的《大學》一書,那是經過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學》的次序。現在對于研究《周易》來計,這點應當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戰國末期的易學: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此其一。又,孔子歿,子夏也講易學于河西。但受到孔門同學們的駁斥,認為他對于易學的修養不夠,所以子夏以后的傳承,并夫太準確的資料。唯所世留傳有《子夏易傳》一書,真偽難辯,但確具有古代“易學”思想上的價值。此其二。西漢的易學: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梁)丁寬、(齊)服生,四人皆著《易傳》數篇,但后世已散佚。其次,自(東武)王同子中一系,再傳楊何,字元敬。無敬傳京房。房傳梁丘賀。賀傳子臨。臨傳王駿、丁寬一系,又再傳田王孫,王孫傳施,傳張禹,禹傳彭宣。以上都是著名專長易學學者的傳承。至于陰陽、納甲、卦氣等易學,自田何到丁寬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陰陽、卦氣之說的,由王孫孟喜。喜再傳焦贛,字延壽。著有《易林》一書,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徑。又另一京房,承傳焦延壽的易學,著有《京房易傳》一書,開啟象數易學的陰陽“納甲”之門。東漢與后漢的易學:西漢的易學,到了東漢時期,其間的傳承似乎已經散失不備。因此象數之學與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漢的易學,傳承的系統更不分明。此時的著名易學大家,便有馬融、鄭玄、荀爽、劉表、虞翻、陸績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學,曾經有后人采集當時的九家易學合成一編的論友誼賽,故在后世研究易學中,經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詞,就是對此而言。鄭玄的易學,開始是學京房的象數。后來才舍離京學,專學費直之說,以孔子《易傳》來解說易學。漢末的易學,大概都跟著荀爽、虞翻的腳跟而轉,愈來愈加沒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來別走一途,專從老、莊玄學的思想而說《易》了。最為遺憾的,后世的易學,大體上又一直跟著王輔嗣的腳跟在轉,不能上窮碧落,下極黃泉,直迭羲皇之室。
易學精神 唐、宋以后的易學研究,應該說又建立了另一三易”之說。這個新的“三易”觀念,也是說明秦、漢以后以至現代的易學內涵“理、象、數”的三個要點。如果用現代的觀念來說,“理”便是類似于哲學思想的范圍,它是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象”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象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數”是由現象界中形下的數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由引而知人事與萬物的前因與后果。反之,也可由數理的歸納方法,了解形而上的原始之本能。再來綜合這三種內涵的意義,便可知“《易》理”之學,是屬于哲學性的。“象”、“數”之學,是屬于科學性的。總而言之,完整的易學,它必須要由“象”、“數”科學的基礎而到達哲學的最高境界。它并非屬于純粹的思想哲學,只憑心、意識的思惟觀念,便來類比推斷一切事物的。宇宙萬象,變化莫測。人生際遇,動止紛紜。綜羅易學“理、象、數”的明辯。《禮記·五經解》中,提到易學的宗旨,便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所謂“潔靜”的內涵,同時具有科學性周密明辯的作用。但在明辯理性之間,倘使不從沉潛靜定的涵養而進入易學的境界,稍一走向偏鋒,便會流入歧途,自落魔障。故《經解》中,又說到易學的偏失,很可能會“使人也賊”。他獨辟蹊徑的研究出:“由乾、坤兩卦開始,錯綜重疊,旁通漫衍,初從八卦而演變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繹,層層推廣,便多至無數,大至無窮,盡“精微”之至。如果歸納卦爻內在的交互作用,便可了解六十四卦的內容,只有專長、坤、復、睽、家人、歸妹、漸、姤、、解、蹇、頤、大過、未濟、既濟等十六卦象,在六十四卦的內在交互中這十六卦象,每卦都出現四次。再由此十六卦而求其內在交互的作用,便只有乾、坤、既、濟、未濟四卦,每卦各出現十六次。復由此類推,就可了知在此天地之間,除了乾、坤、坎、離代表陰陽的無本功能以外,凡宇宙以外的特理或人事,無論如何千變萬化,它的吉兇觀念價值的構成,唯有“既濟、未濟”兩個對待的現象而已。由此而精思入神,便可了解一晝未分以前,陰陽未動之初的至善真如之境界,可以完全體認大《易》“潔靜精微”的精神,就能把握到自得其圜的妙用了。”